新聞編輯角色的嬗變及對教學的要求

時間:2022-11-25 06:06:04

導語:新聞編輯角色的嬗變及對教學的要求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聞編輯角色的嬗變及對教學的要求

摘要:在萬物可聯的融媒體環境下,信息迭代的速度倍速前進,這一點從“從前書信很慢,車馬很遠”成為快速前進的當代人的集體懷念中可窺見一斑;低門檻的移動互聯網技術為每一位普通用戶賦權,信息生產呈現出去中心化趨勢;借助區塊鏈、大數據等技術,信息生產者之間由依托于單位、集體組織等形成的“強聯結”變成松散的、開放的群體之間的“弱聯結”。在此背景下,新聞編輯角色中的精英光環逐步消解,新聞編輯由傳統的內容把關人到把關人與互動組織者兼具,新聞編輯的工作對象由版面、欄目到新聞產品;業界新聞編輯角色的嬗變傳導至學界,則要求新聞編輯課程在人才培養目標、課程內容方面均作出改變。

關鍵詞:融媒體;新聞編輯;角色嬗變;課程改革

融媒體作為一種信息環境,主要指以媒介載體的全面整合為基礎,以資源通融、內容兼融、利益共融為最終歸宿,以多元化的信息傳遞方式實現多平臺、多媒介、多場景的信息生產和傳播,從而實現便捷的信息獲取、普遍的信息存在。融媒體的發展離不開信息技術進步,尤其是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在內容分發領域和內容生產領域,算法開始逐步占據主導地位,出現了“編輯已死”的論調。算法主導下,新聞編輯是否具有存在的合理性?融媒體信息環境下新聞編輯角色如何嬗變?傳媒業態的變化傳導至學界會對后者產生何種影響?本文試回答以上問題。

1融媒體對新聞編輯工作提出的挑戰

1.1信息迭代速度加快。加拿大傳播學者伊尼斯(HaroldAdamsInnis)在其代表性著作《帝國與傳播》中將媒介劃分為偏向時間的媒介和偏向空間的媒介,前者如羊皮紙、石刻文字等,因其材質耐久,故承載的文字具有永恒的性質,從而有利于帝國或文明在時間的延續;后者如莎草紙和紙張等,因其便于攜帶、方便運輸,故能夠實現遠距離地傳遞信息,便于帝國或文明在空間的擴張。作為一種媒介的互聯網無疑屬于偏向空間的媒介,信息流通不再被物理空間的藩籬所限制,真正實現了無遠弗屆。六度分割理論告訴人們,兩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六個,換言之,最多通過6個中間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空間維度的聯結不再和邊境、區域、國界相關。在時間維度上,融媒體新聞同樣將時間壓縮到極致。在傳統媒體如紙媒語境下,一篇新聞稿件從選題到面向讀者中間要經歷記者的采訪、寫作、編輯的修改、校稿等流程;一則視頻新聞則要經歷錄制、剪輯等流程。這些層層把關在融媒體語境下被無限壓縮,尤其是隨著直播和短視頻的興起,新聞的發生過程也即傳播過程,事件的結束也意味著傳播行為的終止。信息在時間維度的第二個變化是信息在公眾視野中的留存時間大大縮短,對信息時效性的衡量尺度由周、天變成小時乃至精確到分、秒。動態更新的熱搜實時反饋著信息的新鮮度,在信息碎片化的消費時代,一則熱點事件從爆發到消退,其生命周期長則7天,短則3天。信息的快速迭代和快節奏的都市生活很難去分辨孰為因、孰為果,二者彼此應和,共同形塑了當代人的生存面相。1.2信息生產去中心化。低門檻的移動互聯網技術重構了信息傳播模式,形成了新的傳播關系結構。普通受眾被技術賦權,能夠自主地進行信息的編碼和解碼,受眾不再是“沙發上的土豆”,也告別了“一盤散沙”式的存在,轉而參與到日常生活與社會公共空間的建構之中。記者、編輯是新聞生產和傳播的唯一主力軍的格局不復存在,UGC、PUGC等眾籌式信息生產傳播格局形成。2020年5月3日bilibili彈幕網站了宣傳片《后浪》,視頻中的人物有1999年出生的“老師好我叫何同學”的up主,身上有著數碼博主和北京郵電大學學生的標簽,同時他在B站擁有427.2萬粉絲,微博粉絲近155萬,所有這些耀眼的數據離開網絡技術將是無法想象的。正如亨利•詹金斯所言,不斷發展的媒介技術使普通公民也能參與媒介內容的存檔、評論、挪用、轉換和再傳播中,媒介消費者通過對媒介內容的積極參與而一躍成為媒介生產者[1]。在傳媒內容生產領域,國外已經運用區塊鏈技術開展新聞采編業務。廣為人知的如美國的散點新聞網絡DNN和公民新聞Civil,均是建在以太坊數據鏈上的區塊鏈新聞平臺。在Civil區塊鏈新聞平臺上,“允許用戶自主地創建新聞工作室和電臺,使讀者和編者混雜在一起”[2]。1.3信息生產者之間松散的群體協作。在傳統媒體的信息生產環節,編輯部是報社、電臺、電視臺的核心部門,是社、臺的內容生產中心。記者、編輯占據絕對的主導權,是信息傳播中不可撼動的中心點。作為主要的信息生產者,記者編輯在此部門按照特定的編輯方針完成新聞的外部輸出工作,彼此之間形成了一種“強聯結”。素有“人民的百科全書”稱號的維基百科(Wikipedia),由來自世界各地使用不同語言的人們共同創建,任何人都可以編輯百科全書中的任何條目,它基于wiki技術,為全人類提供一個動態的、自由的、免費的、開放的全球知識體。當前,借助于區塊鏈、大數據等技術,信息生產者之間由依托于同一單位、集體組織等形成的“強聯結”變成松散的、開放的群體之間的“弱聯結”,陌生人之間的大規模有效協作成為可能。

2融媒體背景下新聞編輯角色的嬗變

2.1由把關人到把關人與互動組織者。相較于社交媒體而言,傳統媒體的信息傳播更多是一種線性的單向傳播。雖然報社會通過讀者來信、電臺電視臺會通過連線采訪的方式與受眾進行互動,但是這種互動行為的頻率和效果遠不能與社交媒體相媲美。在平臺互動屬性較弱的情況下,新聞編輯只需扮演好內容的“把關者”這一角色即可,對信息真實性的把關,對信息社會效果的考量是新聞編輯的核心能力素質。社會化媒體的崛起一方面豐富了媒體的形態,另一方面也逼迫傳統媒體挖掘自身的互動屬性。無互動,不社交,對以互動為生命的社交媒體來說,編輯的互動管理能力成為和把關能力并駕齊驅的核心技能。以新華社微信公眾號為例。新華社微信公眾號在保證推文質量的前提下充分重視評論區,將其打造成用戶共享情感體驗的“圣地”。在一項針對新華社微信公眾號的研究中顯示,閱讀量10萬+的推文中有22篇評論區點贊量超過2萬,閱讀量和點贊量二者之間具有正向線性關系[3]。良好的互動能夠達到群體成員之間的情感能量交換,進而轉變為群體團結的符號資本,能夠達到聚集情感能量、增強用戶黏性的目的。2.2工作對象由版面、欄目到新聞產品。作為整個社會活動的一個子系統,編輯活動具有社會性,社會生存環境的變化、社會系統的變革必然會影響編輯活動的方式和編輯主體的精神面貌。在傳統媒體的信息環境中,紙媒編輯的工作對象是版面,編輯需要綜合考量各個稿件,使其有機組合為一個整體;電臺、電視臺的編輯則需要對欄目負責,通過一定的編排思想,圍繞特性的主題將零散的節目統攝在一起。在融媒體環境下,原本各自為陣的格局被顛覆,可供選擇的傳播平臺被極大拓展,微博、微信、抖音號、客戶端、移動端等傳播平臺不斷涌現,如何根據不同平臺的特性進行內容的精準傳播成為編輯需要考慮的首要問題,是否能將版面意識、欄目意識轉變為產品意識,成為編輯能否在融媒體環境中安身立命的重要本領。2.3由對受眾負責到對用戶負責。發端于紙媒的新聞編輯過去習慣面對的是大規模的“受眾”,如讀者、觀眾、聽眾。雖然在大眾傳播時代對受眾也投入持續關注,強調“讀者至上”,但在大眾傳播語境下,讀者、聽眾、觀眾仍然是自主性受限的被動的信息接受群體。然而,在媒介融合時代,由于技術迭代更新,受眾變成了操控各種信息終端的更加細分的“用戶”,產品形態復雜化,信息載體多元化、傳播方式移動化、用戶關系社交化、用戶體驗互動化等趨勢明顯,新聞編輯需要轉變觀念,由對“受眾負責”轉向對“用戶負責”。對于新聞編輯來說,要通過大眾媒體與社會化媒體的相互嵌入來實現更有效的傳播,需要充分研究社會化媒體的特點,并重視在大眾傳播中的用戶體驗設計[4]。除依托原有的行業經驗外,還要拓寬思路、開闊視野、強化用戶理念、重視用戶體驗和增強服務意識;“用戶在哪里,宣傳的觸角就要伸向哪里”,善于找到不同產品形態下用戶的需求痛點,優化用戶體驗,提供高質量、異質化的內容資源。

3融媒體實踐對新聞編輯教學的要求

3.1對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今天,與媒體相關的職業遇到很多挑戰,機器人能寫稿,AI主播可以播報新聞,與機器相比,新聞人的核心競爭能力是什么?在筆者的教學過程中,這個問題始終縈繞心頭,也曾在課堂與學生反復討論。古人蘇軾說過:“守其初心,始終不變。”立足當下,變化成為唯一不變的事情;暢想未來,人機共存或成傳播常態,在此背景下,應當重新思考新聞傳播學教育的初心和使命,以不變初心應萬變需求。具體到新聞編輯課程而言,應著重培養學生的以下能力:信息辨別能力。在注意力成為稀缺資源的當下,海量信息成為日常,單條信息的價值大大降低,大量的無效信息、虛假信息、垃圾信息充斥人們的生活,如何從海量信息中識別真實信息、快速提煉有效信息,節省信息搜尋成本,成為現代人的基本功。新聞編輯課程在制定課程培養目標時,應注重培養學生的信息辨別能力。信息加工能力。當下信息的呈現方式多元,借以承載信息的符號既有文字、圖片、音頻、視頻也有圖表、數據語言等,能夠根據不同信息、不同信息接受群體挑選適合的呈現方式,既能夠使用文字、視音頻等符號來傳遞信息,還能使用數據語言、可視化的方式在短時間內呈現有效信息成為新聞編輯的核心技能。信息傳播能力。如果說傳統媒體是靠新聞線索,找到新聞真相,然后用最好的文本表述進行闡釋,體現出的是文本表達的魅力,新媒體就是讓新聞更有價值,讓發出的言論更有市場,體現出一種傳播的魅力[5]。連接產生價值,如何讓信息連接更多的人,在“繁花漸欲迷人眼”的平臺中實現內容與平臺的精準匹配,實現1+1>2的傳播效果,應當成為新聞編輯人才培養的重要一環。3.2對課程改革的要求。在新聞編輯課程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為導向,以技術為引領,以共享為理念,多層次設計教學方案,創新教學方法,改善評價體系。首先,從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參與,在體驗中獲取知識。在教學過程中,可采取項目驅動教學法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項目驅動法能夠實現理論學習與實踐實訓一體化,“項目化運作”要求師生共同組成實驗團隊,確定項目實施方案,開展實驗、撰寫報告等并進行評估驗收等一系列過程。“項目化運作”可以將理論教學與融媒體實踐教學相互促進,又可以最大程度地促進師生互動交流等。其次,拓展課堂教學內容,將熱點時事與課程內容緊密結合。新聞傳播學是與社會現實結合最為緊密的學科之一,因此,在對實驗項目進行設計時,要鼓勵學生追蹤社會問題,在項目選題階段,緊密結合社會問題進行創新項目具體內容,自主設計融媒體產品設計方案等。這既可以培養學生深入分析媒體平臺屬性的專業領域能力,又能通過與熱點話題的結合提升其社會責任感。最后,將過程評價和最終評價相結合,將靜態管理化為動態管理。通過項目驅動法,在項目實施的各環節設置及時反饋機制和評價體制,過程評價可以矯正學生實驗實訓進程,確保項目實施質量的同時以最終的融媒體新聞編輯產品的質量作為評價課程成果的核心指標。在能夠連通一切資源的融媒體環境下,信息在時間維度上的加速前進讓新聞編輯工作重新思考“快”和“慢”的價值,碎片化的快餐式信息消費加速了信息的迭代,同時凸顯和放大了有效信息的價值;去中心化的信息生產機制一方面由于實現了“全員皆媒”消解了籠罩在傳統媒體編輯頭頂的精英光環,新聞的定義不再遵循傳者本位的生產邏輯,內容市場中利基產品被極大釋放,另一方面在圈層化的傳播格局中也進行著意見領袖的重構;對互動和社交屬性的渴求要求新聞編輯在提供優質內容的基礎上重視聚集情感能量。傳媒業態的變化則要求傳媒教育緊隨其后,在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內容設置上與市場接軌。

參考文獻:

[1]亨利•詹金斯.昆汀點塔倫蒂諾的星球大戰——數碼電影、媒介融合和參與性文化[M]//見陶東風.粉絲文化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2]詹姆斯•弗儒.區塊鏈技術如何改變媒體[J].傳媒,2018(8):52-53.

[3]龔婉.新華社微信公眾號的互動傳播研究[D].南昌:江西財經大學,2020.

[4]蔡雯.從面向“受眾”到面對“用戶”——試論傳媒業態變化對新聞編輯的影響[J].國際新聞界,2011(5):6-10.

[5]王清穎.記者,在報道中行動[J].新聞與寫作,2016(5):68-70.

作者:張祎 單位:南陽師范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