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即教育”下美術教學策略分析

時間:2022-05-21 10:33:32

導語:“生活即教育”下美術教學策略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活即教育”下美術教學策略分析

[摘要]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念指出,生活具有教育的價值和意義,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運用生活素材、活的方法,展開生活化教育,讓學生學習實用的生活化知識。美術是一門藝術學科,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為美化生活服務。為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和學生的核心素養,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要踐行“生活即教育”理念,從創設生活情境、選用生活素材、展開生活探索、組織生活活動、鼓勵生活創意等方面出發,打造生活化美術課堂。

[關鍵詞]小學美術;生活;教育;理念;教學策略

陶行知先生一生致力于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其提出的教育思想,對教育教學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其中,“生活即教育”是十分值得推廣與踐行的教育教學理念。“生活即教育”理念,鼓勵教師運用生活化素材,組織學生參與鮮活的學習過程,學習活的知識。同時,“生活即教育”理念契合素質教育的要求與目標,也契合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因此,在美術教學中,教師應運用“生活即教育”理念,打造優質課堂。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創設生活情境,指用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生活情感、生活畫面,激起相應的情感體驗,使之產生探究興趣的一種教學方法。生活也是課堂,課堂亦是生活。美術源于生活,又為改造生活、美化生活服務。在“生活即教育”理念指導下,教師應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發現美術與生活的契合之處。美術課堂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游戲、做動作等方式創設生活情境,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生感受、體驗、探索美術的興趣,從而提升教學質量。如《教學下雨咯》時,教師借助語言和多媒體設備創設生活情境,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你們喜歡下雨嗎?你們喜歡什么樣的雨呢?你們喜歡和雨做游戲嗎?雨能給我們帶來什么?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這些雨有什么不同吧!”教師借助多媒體音頻,播放淅淅瀝瀝的小雨、瓢潑大雨、擲地有聲的中雨等。學生閉著眼睛傾聽,辨一辨雨大不大,想一想音頻中的人們在做什么,然后看一看視頻中下雨的場景與自己的判斷是否一致。生活情境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學生談論自己對雨的感覺、雨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雨中動人的畫面,積極參與繪畫雨的實踐。這里,教師通過創設生活情境,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選用生活素材,有效利用資源

生活中處處有鮮活的美術學習素材,如報紙、沙子、花瓣、樹葉等,都是美術學習中具有創新性的作畫工具。它們共同的特點是具有生活氣息,能夠讓人從中感悟出美術與生活的密切關系。在“生活即教育”理念指導下,教師應將這些鮮活的生活素材運用起來,讓學生運用活的素材,參與鮮活的創新過程,同時也依托生活素材,發展學生的審美意識與環保意識。如教學《蔬菜》課程時,教師將生活中的蔬菜帶到課堂上,構建“蔬菜展覽館”,在將這些蔬菜擺放好后提問:“這些蔬菜有哪些顏色,有哪些形狀,有什么樣的結構?這些蔬菜的紋理一樣嗎?有什么氣味?”教師營造輕松的氛圍,使學生在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的學習過程中有了真實的感觸與體驗,并用畫筆將所見所聞、所思所想畫下來。以源于生活的真實的蔬菜為作畫對象,學生的畫作更真實、鮮活。真實蔬菜不僅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升趣味性,還能讓學生觀察到蔬菜最真實的特征,使課堂更鮮活。

三、展開生活探索,培養實踐能力

“生活即教育”理念指出,教師應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與探索,學習鮮活的知識,掌握鮮活的技能,為今后的發展做準備,也為改造生活服務。在“生活即教育”理念指導下,教師要關注學生在生活中的探索,將美術教學與生活結合起來,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進行生活探索與實踐。如教學《標志》時,教師結合美術知識、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實際,展開生活標志的創意探索、設計與實踐。首先借助多媒體視頻、圖片,引導學生了解生活標志的作用,如通過“請將垃圾放入垃圾桶”“衛生間”“醫院”等標志,使學生了解生活標志對人們生活的引導、指示和識別作用。其次,引導學生欣賞各類的商標、公共標志、徽標等,分析它們由哪些圖案、文字組成,了解這些標志簡潔、醒目的特點。再次,引導學生收集資料,展開生活化探索,從功能性、識別性、多樣性、藝術性的層面,設計出以“善待動物”“愛護環境”“節約用水”等為主題的生活化藝術標志,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四、組織生活活動,構建開放課堂

“生活即教育”理念指出,教師應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組織生活化活動,能讓學生融入生活,在生活中觀察、體驗與實踐,有效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創新思維。因此,教師要構建開放、輕松、活潑、有趣的生活化課堂,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開放的場景中參與生活活動,展開自主學習探究,提升審美能力與核心素養;要組織各類課內、課外生活化學習活動,構建開放課堂,讓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美、體驗美和創造美。如教師組織學生到校外參與藝術訪談與實踐,與民間藝術家一起參與民間藝術剪紙、泥塑、捏糖人、竹編、皮影戲的學習,交流民間藝術形式的由來、發展和文化內涵并動手制作,感悟我國民間藝術的偉大和深邃;慰問老藝術家,與老人一起交流民間藝術,學習美術知識,滌蕩靈魂;參加校外書法比賽、海報展等,通過藝術文化交流,豐富課余生活,在開放的校外生活化活動中提升審美和藝術修養。

五、鼓勵生活創意,發展創新思維

“生活即教育”理念認為,教師要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為改造生活、美化生活服務。美術教學應承擔起美育和美化生活的重任,引導學生運用美術知識與技巧美化生活;應鼓勵生活化創意,結合生活實際,探尋生活中的美術魅力和美術在生活中的應用,引導學生應用已有的認知與能力,展開生活化創意設計,應用于生活和生產實踐。如教學《我設計的未來建筑》時,教師借助多媒體視頻與圖片展示一些獨特、奇妙的建筑物,接著布置任務:“請你展開想象的翅膀,設計未來的建筑,并把它畫出來?!痹趩栴}的導向下,教師啟示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結合現階段生活的實際需求,想象未來的建筑會有哪些功能、外形會如何奇特與有趣等。在想象、交流后,學生進行創意設計與繪畫,不僅發展了創新思維,而且增強了應用意識。

總之,在美術教學中,教師要巧妙踐行“生活即教育”理念,打造鮮活、優質的美術課堂,讓學生融入生活,欣賞生活中鮮活、真實的美,參與鮮活的美的體驗和創造過程,提升審美素養與創造能力。同時,教師還應啟示學生將美術思想、知識與方法運用到生活中,美化生活。

作者:孫蘭潔 單位:江蘇沭陽第二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