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美術教育的德育價值

時間:2022-09-10 04:48:52

導語:中小學美術教育的德育價值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小學美術教育的德育價值

[摘 要]新時代背景下,中小學美術教育要重視道德教育的滲透。中小學美術教育的德育價值意在提高中小學生的思想道德境界和審美鑒賞能力。在中小學美術教育實踐中,要引導中小學生學習美育概念,了解美術作品中所傳遞的時代精神,推進美術實踐活動。

[關鍵詞]中小學美術教育;美術教學;德育

在新時代學科教育之中,各類課程設置如何納入對德育的滲透,也成為學科建設的目標所在。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中提道:“打造社會實踐大課堂,充分發揮愛國主義、優秀傳統文化等教育基地和各類公共文化設施與自然資源的重要育人作用。”[1]2018年,在給中央美術學院老教授的回信中提道:“美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塑造美好心靈具有重要作用。做好美育工作,要堅持立德樹人,扎根時代生活,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讓祖國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長。”

一、美術教育德育價值的一般解讀

自古至今,美術教育一直有著教化感知作用。南朝謝赫在其《古畫品錄》中提道“明勸誡,著升沉,千載寂寥,披圖可鑒”,[2]他認為繪畫作品存在警醒勸解之功用,通過客觀記錄予以觀者德育感受。唐代美術理論家張彥遠在《歷代名畫錄》中記載:“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與六籍同功,四時并運?!盵3]魯迅認為,“美術可以輔翼道德,美術之目的,雖與道德不盡符,然其力足以淵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輔道德以為治。”[4]研究者們意識到美術與道德教育的重要聯系,提出了藝術繪畫對道德教化、社會道德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提出了美術可以輔佐道德建設的觀點。在當代學科教育建設下,中小學美術學科教育可以提高中小學生的思想道德境界。學生通過對經典作品的欣賞與學習,深刻感知熱愛祖國、艱苦奮斗的思想境界,增強中小學生的民族責任感。一方面,通過美術作品的時代屬性,體會新時代視野下青年一輩應該具有的時代精神。另一方面,通過對英雄形象的傳神刻畫,為中小學生樹立道德楷模,從道德規范、行為指導、價值取向多個角度影響中小學生的思想道德和行為舉止,完成學校立德樹人的重要使命。同時,中小學美術教育可以提高中小學生的美育欣賞能力。在強調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時代教育體系下,美育成為學生全面發展范疇的重要環節,培養人文素養和人文精神,也成為美術教育的著力點。通過專業的學科教育,使得中小學生可以在傳統經典作品中了解中國歷史和人文,提高自身在文學、藝術方面的學習能力。這些課程設置,都對中小學生審美意識和文學修養的培育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在中小學美術教學實踐中深化德育價值

(一)突出中小學美術學科傳統文化教育,確定美育概念 ?!≈袊嫼蜁ㄋ囆g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應當成為中小學美術教育重點推行的課程。對傳統中國藝術了解的程度越深,越容易激發中小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熱愛和自信心。中國畫與書法藝術都是在中國哲學基礎之上發展形成的獨特藝術形式,其中特殊的筆墨表現應和了老子“知白守黑”的哲學觀念。而中國畫中強調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也將詩、書、畫三位一體相結合,在書畫作品中同時體會詩情、詩意,成為中小學美術教育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特色,有利于中小學生在進行美術欣賞課程的同時,兼顧古詩詞學習,起到多學科交叉發展的作用,從而對教學實踐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中小學美術學科建設中突出傳統文化教育,可以幫助中小學生深入理解美育概念,明確具有民族特色的審美標準和審美體系。中國傳統藝術所包含的內容多種多樣,傳遞的美學觀念也是豐富有層次的,宋代繪畫蘊含的格物致知,元代藝術的清淡雅致,晚清繪畫的大氣磅礴等,都可以在不同程度和不同角度給予中小學生獨特的審美感受。新時代背景下的中小學美術學科教育更應突出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美育建設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力量,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將美育建設建立在民族文化基礎之上,可以與世界其他民族文化拉開距離,突出中華美育的民族特色,在傳統中創新,完成美術教育的任務,發揮出美術學科建設的學術價值與現實意義。(二)利用美術作品教化意義,感知其崇高價值美術課堂教育致力于通過學習美術知識給予。中小學生美的感受和思考,在注重德育發展的今天,中小學美術教育應該側重其教化、感知作用。在課程設置上,注重選取具有代表性德育價值的藝術作品,通過作品講解和賞析,讓中小學生切實體會美術作品中傳達的崇高思想。中小學生通過對藝術畫作的欣賞,可以了解每件作品的創作意圖以及它想要傳遞的時代精神。例如董希文創作的油畫《開國大典》、石魯創作的中國畫《轉戰陜北》等作品,通過對重大歷史事件以及領袖形象的生動刻畫,描述了新中國成立初期第一批領導人為了實現民族解放所作出的艱苦奮斗和不懈努力;徐悲鴻的作品《愚公移山》、詹建俊的作品《狼牙山五壯士》等,將藝術表現著眼點放置于人民群眾和八路軍戰士,表現了中華兒女不畏艱險、持之以恒的優良品質。這些作品都展示了特殊時代背景下,美術創作所傳遞的語境意義。中小學美術教育的課程安排,應當注重對藝術作品的選取與解讀。給予中小學生正確的引導,了解藝術作品中傳遞的思想,并將自己的藝術感悟延伸到生活之中。這種對美術作品的正向欣賞,既肯定了藝術作品創作的意義,也是新時代中小學美術學科教育的關鍵。(三)推進美術實踐、美術欣賞活動,感受新時代背景下美術創作現狀。  在中小學美術教育的課堂實踐中,調動中小學生的積極性使其投入藝術體驗中,是課程實施的關鍵。通過對中國畫、書法等傳統藝術的學習,中小學生可以建立正確的技法操作規范,在課堂訓練和課下作業的練習中,掌握傳統藝術的實踐表現方法,將美術欣賞與美術實踐相結合,實現“會看、會畫、會寫”的教學目的,在理論和實踐兩方面推進美術教育實踐。組織校外美術欣賞活動,也應當納入中小學美術教育的課程設置中,學校美育建設應注重建立與社會美育的聯系。伴隨著國內各省市美術館、藝術中心的功能完善和設備健全,組織中小學生校外參觀活動,也成為美育的重要措施。通過對傳統繪畫原作的觀摩,可以感受美術、書法作品原作中傳遞的文化氣息,在耳濡目染中增強中小學生對美的感知力;通過對當代美術作品的展覽欣賞,可以了解藝術作品中對于時代精神的闡釋,讓中小學生感受當前社會背景下美術創作對現實的反應和思考,從而增強中小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綜上所述,新時代背景下,中小學美術學科教育建設應該注重德育價值的滲透和課程設置的合理化。美術教育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占據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中小學美術教育作為提高全民素質的有效途徑之一,通過加強德育價值滲透,可以有效促進國民思想境界和美育欣賞能力的提升。建立全面、高效、合理的課程范式,是推進全國范圍內美術學科教育建設、優化教學模式的有效途徑之一,對深化教育改革和增強素質教育都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9-07-09(0001).

[2]俞劍華.古畫品錄:中國古代畫論精讀[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149.

[3]俞劍華.歷代名畫記:中國古代畫論精讀[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12.

[4]魯迅.播布美術意見:集外集拾遺補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85.

作者:郭藝涵 單位:清華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