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音樂課堂與民族音樂論文

時間:2022-04-05 03:46:49

導語:高職音樂課堂與民族音樂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音樂課堂與民族音樂論文

一、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主要現狀

中華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豐富多元,音樂文化發展歷史悠久綿長。特別是對于我國這種多民族國家而言,民族音樂不僅種類繁多,且多數音樂資源也十分豐富。但現如今,只有少部分音樂文化傳承被廣為流傳開來,一些民間藝術音樂已經出現斷流、斷層,甚至面臨瀕臨傳承斷絕的危機。比如,有關于民間音樂為主的民間藝術技藝或是絕活等都已經慢慢走向消亡或失傳,這些包括一些民間技藝、宗教音樂、或是儀式音樂等。具體而言,像蒙古族樂器“潮爾”、北京白云觀傳承的道家音樂、納西族的納西古樂,甚至包括諸如昆曲、古琴以及工尺譜等都已經逐漸淡漠出人們視線,多數傳統文化音樂種類或是傳承已經面臨斷送的危機。另外,諸如宮廷樂、歌仔戲、曲藝曲種等都應重點保護,否則流失的不僅是音樂文化種類或作品等,更重要的是斷送了我們寶貴的民俗音樂傳承。近年來,我國受到外來物質文化及市場貿易運作的影響,我國媒體或是網絡上播放的民俗、民族音樂典型作品已經越來越少,而諸如流行樂、搖滾樂等則占據大半江山;加上受到哈韓文化、港臺流行樂壇風氣的推波助瀾,一些學生群體也隨之趨之若鶩,甚至出現過度追星熱、粉絲熱的狂熱盲目崇拜現象??梢哉f,我國教育體制主要以應試教育方式為主,在應試教育體制中也并未對音樂教育給予過多關注。許多學生盲目崇拜日韓歌曲或是嘻哈風格舞蹈音樂等也是因為如今音樂文化傳播途徑較多,學生可以通過網絡或是媒體對其思想造成沖擊與灌輸,但在應試教育中關于民族音樂的培養與學習也僅是通過課堂教學來完成,并且有些高職院校教學觀念守舊,教學模式生硬,許多學生本就對民族音樂文化未能過多了解,通過生硬、傳統的教學方式對其予以學習時也缺乏主動求知欲望。當前,全球競爭愈演愈烈。我國在改革開放一路艱辛走過來的幾十年發展道路歷程中,更為重視經濟增長與科技建設的可持續化發展,但在民族性文化建設方面稍顯不足。面對異域文化的傳播刺激或是來勢洶洶的外來文化沖擊,我們缺乏一種“文化危機感”意識。雖然,各地政府考慮到了民族文化傳承建設的重要性,也極為提倡打造地方文化藝術品牌創建,但多數產業建設也僅是針對一些具有利益性、效益性為主的旅游業發展;對于富有中華民族特色與文化傳承意味的民俗音樂弘揚卻顯力不從心,這本身屬于一種錯位的思想觀念。

二、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和保護

對于中華民族傳統體系中的民族音樂文化所表現出的日益嚴峻問題,我國也提倡主張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保護機制措施。如根據地方民族特色及風俗文化差異組織了大批人力對已經面臨民族音樂文化斷層的民間音樂予以了重點保護;包括由國家中央及地方各級政府來保護民族音樂藝術家或民間藝人傳承等;并且投入了諸多人力、財力資源對各民族聚集地的價值文物、音樂種類與作品進行了整體和保存等;在地方少數民族區域中建立了必要的生態音樂保護基地;另外,隨著國家中央及地方政府近些年作出的保護措施應用推廣后,目前已經一批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民間音樂被申報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且已經有不少被申請成功,準獲國家級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行列,包括古琴音樂、昆曲系列、新疆十二木卡姆、蒙古族長調等等。另外,為了保護民族音樂文化傳承并加強民族音樂文化的重點保護,國家在制定一系列保護措施后,也組織了大批專業人士與不少音樂院校的青年人才向民間老藝術家予以學習和文化交流。而這種文化傳承方式的保護機制被人們習慣稱為“活體”傳統。同時,在各少數民族地區聚集地中,為了沿襲民族文化傳承及其民間藝術,地方政府也號召了年輕一代大力學習民族音樂文化,并與之建立了以民族音樂文化為核心的音樂教育體制,目的是不斷發揚和繼承我國中華民族特色音樂文化傳承,使諸如古琴、昆曲、新疆十二木卡姆等藝術文化得以傳承開來;而諸如新民樂、“中國風”特色、十二樂坊等社會風氣的出現,也說明我國對民族音樂文化傳承實施的保護機制措施有著積極的促進效果。

三、高職院校音樂教育中弘揚民族音樂文化的課堂教學途徑

(一)提倡民族音樂的框架式課堂教學模式構建

我們知道民族音樂教學與現代音樂文化存在著一定的距離感,學生在課堂學習民族音樂教學內容時,應能建立特殊的“情境”要素構建,用以輔助教學,避免學習時的乏味、陌生感形成,進而激發學習情趣。一是針對于音樂技術層面,即加強對音樂實踐課程相關的作曲技術理論的學習。為此,這一方面可以通過對音樂作品本身設計時的旋律、樂感、節奏、手法、演繹技巧等的分析進行鞏固。二是關于音樂形態結構的熟知與理解。比如,可以對一些民族音樂、民間音樂、或是古代音樂作品的風格、體裁背景設定予以研究,同時結合老師的教學設計與情境要素建立,分析其音樂種類的文化差異,以輔助學生能夠對音樂作品有著另一層次的高標準認知與理解,進而可促進學生逐步了解到更為深刻的民族音樂形制、藝術價值、文化內涵等的領悟。三是對音樂歷史層面的認知。關于這一點的教學內容設計,老師應能通過音樂作品的授課與指導,使學生了解不同民族音樂所處歷史背景下的音樂體裁、音樂風格、及具有的藝術價值等,通過互動性提問、情境要素建立、歷史背景鋪墊等方式加強學生對音樂作品的全面理解,進而可進一步將過去的音樂作品呈現的音樂文化躍然于課堂教學中,揭示出其具有的發展規律等。

(二)高度結合“音樂新課標”要求予以教學

音樂屬于藝術文化體系中的重要載體。而民族音樂文化來源于我國各民族生活之中,是一種社會民間的集體智慧表現,屬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遺產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關于民族音樂課堂教學的目標計劃完成并非僅僅針對于各類民族樂器演奏技巧等的掌握,同時也需要結合音樂新課標要求,讓學生們能夠深刻認知到民族音樂文化來源于社會民間與中華各民族的智慧結晶,以培養學生音樂文化素養的同時,具有高度的愛國精神情懷。一方面,民族音樂具有深厚的歷史背景,與古代音樂課程部分相互交織,兩種具有音樂文化的共同性,通過學習民族音樂課程,學生能夠具有高度情懷的愛國主義情操;另一方面,隨著藝術文化體系的不斷進步,當前用以反映中國現代社會生活的各類音樂優秀作品不勝枚舉,包括各類民間藝術等豐富多元,所以學生通過民族音樂學習,能夠全面的對諸如民歌、古代樂器、戲曲、曲藝種類、及民間歌舞表現形式等有所了解,使學生在音樂專業學習過程中掌握到不同的文化藝術風格與領略到音樂藝術價值。同時,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參加學校社團與音樂主題相關的組織活動。比如策劃出鄉村音樂活動,觀看某些民族風氣活動的音樂表演,包括積極觀察民間藝人的藝術文化組織活動等,以提高學生綜合音樂素養。

(三)創新課堂教學,注重藝術實踐

民族音樂教學有別于其他音樂專業教學體系部分,應在教學設計、教學方法等方面予以創新。老師在應用“框架式”教學方法時,應能對教學情境要素予以創新設計的同時,還要考慮把握課堂教學節奏,適當穿插一些典型的民族音樂作品用以教學賞鑒。比如在學習京劇版塊時,老師可以組織學生以“探究京劇之美”為教學主題,組織學生進行自主式探究。當然,這一過程應能提前對學生做好組織分工作業,從而才能讓學生在課堂積極討論與探究中有所收獲。學生進行交流研討的方式可以是相互交流或是技藝表演,最后由老師與學生代表予以共同評價。這一過程中,老師與學生之間通過互動、模仿、學唱交流等,一方面保障了教學課堂授課活躍氛圍,調動了學生參與熱情,另一方面也可以驗證互動式教學的實踐效果如何。另外,老師也應積極組織學生推廣民族樂器,包括鼓勵學生組建民族音樂組合,或是定期參與民族音樂為主題的專題講座等。

(四)強化師資隊伍

一批作風優良、精干高效的精良師資隊伍可以保障課堂教學質量與課堂授課良好氛圍。對于民族音樂課堂教學而言,教師團隊屬于答疑解惑與知識傳播的引領者。因此,高職院校音樂專業的師資隊伍必須要提高綜合教學實踐能力,注重相關音樂人才的吸納與培養,定期指派教師團隊參與必要的音樂師資教育培訓等,以不斷充實骨干教師人資建設隊伍與提高青年教師綜合教學素質水平。

作者:鄧穎貞單位:柳州城市職業學院學生工作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