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師民族音樂教學研究

時間:2022-12-22 10:57:01

導語:高師民族音樂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師民族音樂教學研究

[摘要]中國的民族音樂是在幾千年歷史的長河中,經過無數考驗和磨礪而留存至今的音樂藝術。它是我中華民族精神的精髓,對我國未來音樂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為了能更好地將本民族音樂傳承和弘揚下去,提高民族音樂在高等師范院校中的地位是勢在必行的。這不僅是為了繼承和弘揚我國本民族的音樂,也是為了能更加廣泛地接觸世界上各民族的音樂文化,使其在保持其獨特風格特點的基礎上吸收并發展我們的民族音樂。為我國本民族音樂在世界音樂中占得重要的一席之地。真正意義上地實現國家的全方位發展,讓我們的國家從精神到本質地繁榮昌盛。發展民族音樂是順應世界需求的,因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關鍵詞]民族音樂;發展;音樂地位

一、民族音樂的發展歷程

據現代人的探究,我國民族音樂最早始于遠古、夏、商時期,距今在8000年之前就已經存在。音樂是作為一種精神食糧產生,在勞動過程中通過模仿大自然的音響來表達情感和愉悅生活而形成的。有一部分古歌留存至今,如《彈歌》《蠟祭》等,同時也創造出一些樂器留存至今,如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發現的距今8000~9000年的骨笛等。在西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民族音樂進一步發展,西周形成了禮樂制度,建設了歷史上第一個禮樂機構———春宮,也就是宮廷的音樂教育機構。樂器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樂律學也有了高速發展,春秋時期管仲的著作《管子•地員》中記載有“三分損益法”等。秦漢時期在秦朝時期就已經設立了“樂府”機構,在秦少府中有樂府令、丞的職官(《漢書•百官公卿表》)可以印證,而且在1977年陜西臨潼秦始皇陵斷崖出土使一口秦鐘上刻有“樂府”二字??梢姖h代“樂府”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壯大發展起來的,漢代的音樂發展非常興盛,器樂方面除了古琴、箜篌等外又有箱這一從古波斯傳入我國的樂器,還有許多從天竺傳入中原的樂器。樂律上京房為解決完滿旋宮問題,發明了“六十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在政局的發展,使南北音樂開始融合形成了新型的音樂題材,如清商樂等各種題材。樂器也得到了發展,除了中原的傳統樂器外還由西域流傳進來一些樂器,如曲項琵琶、方響等。在音樂美學上,嵇康的《聲無哀樂論》美學思想上與儒家的音樂美學產生了極大的差別。隋唐五代時期建立起兩個不同體系的大型音樂機構,由太常寺管轄的有大樂署和鼓吹署,而由宮廷管轄的有梨園、教坊。隋唐時期音樂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不管是律樂上、器樂上、音樂創作上都有強大的發展。在音樂和樂器使用種類的劃分也更加細致,著名的法曲《霓裳羽衣舞》就是出自這個時期。宋元時期,音樂在民間大肆興起和發展,城市中產生了大型的被稱作“瓦子”和“勾欄”的娛樂活動中心,這一時期說唱音樂達到成熟,戲曲藝術得以確立,形成了元雜劇等,我國市民音樂得到了重要發展。樂器在原有樂器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形成了新的樂器,如三弦、雙韻、火不思等。宋代音樂理論出現的標志是蔡元定在其《律呂新書》中提出的十八律理論,在三分損益十二律的基礎上繼續下生六律,用來解決三分損益的缺陷。明清時期戲曲在原有基礎上發展進入了繁盛階段,形成了海鹽腔、余姚腔、弋陽腔、昆山腔四大聲腔。到明末清初在陜甘一帶戲曲又興起一些新的唱腔,如梆子腔和皮黃腔等。后又形成了以皮黃腔為主要唱法的京劇,因四大徽班先后進京互相吸收而最后形成京劇。這一時期不只戲曲得到了發展,民間歌舞、少數民族歌舞、民間說唱、器樂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律學在這一時期的發展使中國音樂理論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朱載堉對此做出了重大貢獻,他發明的十二平均律徹底解決了三分損益法的旋宮問題。他的十二平均律與現代計算的十二平均律的頻率完全相同,要比歐洲的十二平均律早100多年。中國近現代產生了以沈心工等為代表的學堂樂歌,20世紀由于西方音樂的流入、傳播對我國的音樂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為此有些無法順應時代的民間音樂就此失傳,留存下來的民間音樂大多都進行過改造成為新民歌。隨著中國各音樂專校成立,新的音樂教育就此興起,這時期出現了許多杰出的作曲家,如蕭友梅、黃自、冼星海等,還出現了一些改進的器樂作品和膾炙人口的藝術歌曲與抗戰歌曲。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對國民的音樂素養和音樂發展倍加重視,將音樂學科概念引入我國,促使我國專業音樂創作,聲樂、交響樂等涌現出大量優秀作品,民族音樂也受到重視,在西方音樂的影響和推動下不斷發展??陀^來講盡管國家對民族音樂很重視,但是西方音樂引入至今,在對民族音樂起到推進作用的同時,也對民族音樂產生了不小的沖擊?!啊逼陂g由于政局因素民族音樂的創作呈下坡趨勢,這個時期產生的新音樂也大都是歌頌時局的音樂。隨著國家改革開放,民族音樂也得到了一定發展,不管是從器樂,還是聲樂作品等都出現了新的作品。20世紀末流行音樂開始盛行,流行音樂發展至今幾乎人人都在傳唱,流行音樂的盛行對民族音樂帶來了巨大的沖擊,除一些音樂院校的專業學生外,民族音樂正在被流行音樂一點點取代淡化出人們的視野。民族音樂的處境已經到了不容忽視的地步,由此可見在高師音樂教學中強化民族音樂的教學是多么迫切。

二、民族音樂在高師音樂教學中的現狀

我國高師教育體制相關學科的設置,大體是根據各院校的實際情況,按照國家教育部20世紀中葉頒發的《高等師范院校音樂教學大綱》《高等師范院校音樂教學計劃》《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總體規劃》的方針制定的,在高師音樂教學中產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得到了有效的實施。但是,在現有的高師院校課程中,民族音樂的課程相較其他課程所占的比例還是極少的,并不利于新時期的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發展,也很難以承擔得起傳播、傳承、發展民族音樂文化的重任,其主要原因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受到歐洲音樂與流行音樂的影響,本民族音樂意識淡薄,西方音樂理論和器樂類技能課程教學與民族音樂課程教學之間缺乏有機結合,沒有理清世界音樂文化和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關系。西方教學形式根深蒂固,過分地強調西方音樂文化,而忽視本民族的音樂文化教育,使很多民族音樂文化無法進入高師的音樂課堂,嚴重阻礙了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二)民族音樂師資的嚴重缺乏是造成高師民族音樂課程教學受限的主要原因。師資的缺乏嚴重束縛了高等師范院校的辦學和民族音樂的課程設置,使得民族音樂的傳播受到嚴重的影響。(三)缺乏正確、固定的理論導向,授課內容不統一、不寬泛。許多地域性的少數民族音樂未能編入教材,以及授課教師的民族音樂知識匱乏和教學方法的老套,使得學生對學習民族音樂沒有興趣,以至于民族音樂在高師教學中地位不高,很不利于民族音樂在各級學校和全社會中的發展與傳播。(四)由于高師院校教師大多受西方音樂教育影響,對于民族音樂理論等藝術方面并無深入研究,導致在民族音樂的教學及藝術實踐中間接地誤導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對民族民間音樂缺乏了解。這些因素都是影響民族音樂在高師得以順利開設并傳播的主要原因,高師作為培養專業音樂師資的搖籃,應盡快采取措施改變現狀。高師負有培養發揚和傳承民族音樂的偉大重任。

三、高師民族音樂課程的設置

(一)應盡快樹立以本民族音樂為主的教學觀念和意識,增強民族音樂教育在高師音樂教育中的地位。學校是培養社會人才的重要基地,只有率先更新觀念才能從根本上提高民族音樂的地位,并能將民族音樂發展出去,提高其在世界音樂中的地位。(二)課程建設方面要突破原有課程,在原有的課程基礎上將課程進行細致劃分。應深度研究現有的民族音樂文化資源,充分將民族音樂的特色體現出來。將一些經典的民族音樂作為高師教學的重要內容,使民族音樂課程在高師逐漸統一化和多樣化。民族音樂理論教學應選擇更加全面權威的教材。在民族聲樂方面,除民族聲樂技巧外,課外還可開設“民族聲樂藝術探究”等課程,在民族器樂方面可開設一些“民族樂器必修課”和“民族器樂選修課”等。同時也可根據本地區地方民族音樂,開設地方民族音樂的欣賞講座和民族音樂非物質遺產的傳承課程,拓展學生的民族音樂視野和相關知識,為將來從事音樂教育和民族音樂的傳承打下基礎。(三)在教學過程中一本好的教材是教學的必備武器,好的教材能對學生起到正確的引導。高師院校應集中力量組織專業化隊伍,編寫專屬并符合高師特點的民族音樂教材、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使民族音樂在其教學中更統一化、創新化和規范化,形成高師民族音樂教學的理論和實踐獨特體系。(四)增強高師民族音樂教學的師資隊伍。目前高師的民族音樂師資隊伍嚴重匱乏,使民族音樂的教育顯得力不從心,師資力量的培養對民族音樂教學尤為重要。音樂院校需要經常舉辦民族音樂方面的師資培訓,提高教師自身的民族音樂素養、理論文化和授課方法。多方面地加大培養民族音樂師資的力度,并及時地把最新的理論成果運用到實際教學中來。如此這般,高師民族音樂師資的問題就會得到很大改善。

隨著21世紀的社會發展需求,民族音樂的教育改革勢在必行。這不僅是為了繼承和弘揚我國本民族的音樂,也是為了能更加廣泛地接觸世界上各民族的音樂文化,使其在保持其獨特風格特點的基礎上吸收并發展我們的民族音樂。只有充分認識我國民族音樂文化在世界音樂發展中的獨特價值和地位,才能使我們的民族音樂文化長久地屹立于世界音樂文化之中,從真正意義上實現國家的全方位發展,讓我們的國家從精神到本質地繁榮昌盛。

[參考文獻]

[1]楊華.民族高校音樂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報告———以湖北民族學院藝術學院音樂學專業為例[J].通俗歌曲,2016(05).

[2]陳娟.民族音樂在藝術教育中的價值[J].文理導航(中旬),2014(11).

[3]宋雨.中國傳統音樂的生態系統及其可持續發展研究[J].音樂時空,2014(03).

[4]李雙海.多元文化環境下的中國音樂教育價值取向[J].北方音樂,2014(01).

[5]吳雅蓉.音樂大眾化背景下的高校民族音樂教育[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1).

[6]余錦秀,陳慶元.基于科學發展觀理念的我國民族器樂初級教育[J].考試周刊,2011(14).

作者:單南 單位:河北民族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