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民族民間音樂課程教學思考

時間:2022-09-21 03:46:09

導語:高校民族民間音樂課程教學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民族民間音樂課程教學思考

【摘要】民族音樂不僅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一顆明珠,同時也是我國文化傳承過程中極具地域風格、民族特色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所謂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對傳統民間音樂進行保護和繼承才能夠讓現代學生了解我國傳統歷史文化,并且有效培養其愛國熱情。我國高校民族民間音樂課程教學目前還存在很多問題,因此,本文闡述了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要性,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幾點思考和建議。

【關鍵詞】音樂教學;民族民間音樂;教學策略

民族民間音樂作為我國高校音樂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之一,不僅能夠讓學生掌握相應的樂理知識和音樂技巧,更能夠有效傳承和保護傳統音樂文化,并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促進學生愛國主義情懷的養成。然而,我國傳統民間音樂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其模式相對單一、枯燥,導致很多學生失去了對民族音樂學習的熱情,不僅制約了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也限制了學生對于民族民間音樂學習的積極性。

一、高校音樂教學傳承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重要性

(一)填充音樂教學內容。受到西方外來音樂的沖擊,我國高校音樂專業在教學過程和教學內容上普遍趨向于國際化的音樂理念和內容。而這種教學模式相對單一,很多音樂專業知識都是學生在進入高校之前就已經學習和掌握的,不僅難以有效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同時也不利于學生多樣化音樂思維的培養。而傳統民族民間音樂的填充不僅可以豐富音樂教學的實際內容,更能夠有效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二)陶冶學生情操,加深人文素養。音樂專業的學習,不僅需要學生掌握相應的樂理知識和音樂技巧,更需要能夠通過音樂教學陶冶學生情操,并深入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以此有效提升學生的藝術表現力和對音樂的實質理解。民族民間音樂不僅是我國傳統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彰顯了歷代先民對于生活的感悟,不僅可以反映各個地區不同的民風民俗,也是對各民族人民生活狀態和節奏的一種還原。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高校學生填充民族民間音樂教學的內容,不僅能夠讓學生有效深入地了解各地風土人情和不同歷史時期我國傳統音樂的風格變化,也可以加深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對音樂的理解,從人生觀、價值觀的層次上,對世界形成自我獨立的認知,更能夠有效促進各民族不同音樂形式的交流和融合。(三)民族音樂的多樣化傳承。另外,從我國民族民間音樂的傳承來講,利用高校音樂教學這一模式對其歷史沿革以及技巧進行專業化的梳理和分析并進行傳承是一種非常有效的途徑。不僅可以將傳統民族音樂形式進行保留,同時還可以通過高校學生的創意化思維和現代音樂屬性相結合,創造出新式的民族音樂,這種模式有利于民族音樂精髓的保鮮和多樣化傳承。

二、高校民族民間音樂課程教學的優化策略

(一)改變傳統教學觀念。中華民族擁有燦爛輝煌的傳統文化,同時由于各地區、各民族不同的文化氛圍和對音樂的理解,形成了多樣化的民間音樂形式。中國近代由于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劇烈動蕩,對文化的傳承形成了劇烈的沖擊,傳統文化遭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很多珍貴的文化遺產沒有得到良好的保護。而我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沒有歷史斷代的國家,在繼承傳統的過程中,高校教師和學生應該重視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傳承,形成良好的危機意識和保護意識。作為高校音樂專業的學生,有責任也有義務對民間音樂進行保護和傳承。因此,在教學觀念上,教師需要摒棄以往的傳統教學理念,不應該一味追求音樂形式的現代化和西方化,而應該深入研究我國民族民間音樂的精髓和優勢,并對其進行全新的梳理,讓學生能夠遵照傳統的學習方式了解民族音樂的相關內容,并以此為根據進行符合時代需求的創新。(二)優化課程內容的專業性。我國高校民族音樂課程對于民間音樂的教學內容而言普遍存在淺嘗輒止的情況,教師過于依賴教材內容,只是簡單地介紹相關音樂體系的歷史淵源,并通過分析樂譜讓學生掌握相應的知識內容。而這一層面的教學還只停留在音樂表象上,缺少對民間音樂的深入挖掘。可以說,我國民間音樂的存在和發展不僅具有歷史性,同時也有地域性。和其中大量的歷史事件,如民族遷徙、融合都有著非常緊密的關系。不僅是社會層面的文化交融,同時也是歷史信息資源的一種體現,可以說,所有的音樂作品都包含著在這一系統內。所以,在學習民間音樂的過程中,教師要站在歷史沿革、社會變遷的角度上對人類學、社會學等從多個視角進行知識的普及,這樣才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民間音樂的深厚底蘊,感受傳統音樂形式的多樣性,讓學生形成傳統民族民間音樂的思維模式,讓學生真正能夠形成對民間音樂的認知體系。另外,從課程內容專業性的角度來講,教師不應該限制學生了解相關知識內容的欲望,而應該鼓勵學生利用現代化的網絡資源對傳統民間音樂進行更加深入的了解,真正走到祖國的大好山河中去,尋覓傳統民族民間的音樂形式。這種教學方式可以為學生打開一扇了解民間音樂的大門,從中發現更加繁復的音樂體量,形成對于民間音樂的審美意識,清晰地認知到傳統音樂的形式和人們生活習慣、思維模式上的緊密聯系。(三)教學方法的多樣性。目前我國民族民間音樂教學的教學模式受到硬件環境和師資力量的限制,大多以傳統課堂的教學模式為主,由音樂教師完成授課,學生聽講。在該模式下,音樂教師作為課堂的主體,向學生傳授音樂理論知識,其后會通過對相應曲目的賞析和講解,讓學生強化對民間音樂的認知。另外,在理論考核的過程中也都以書面形式呈現,需要學生死記硬背相應的音樂理論和概念。這種教學模式不僅難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民間音樂的了解欲望,同時也會限制學生的思維模式。我國民族民間音樂浩如煙海,不僅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音樂財富,同時也包含了歷代人民在艱苦卓絕的斗爭中所創建的精神財富,在學習民間音樂的過程中,除了要掌握相應的樂理知識之外,還應該對其表現出來的不屈不撓的精神和樂觀的生活態度進行了解。因此,讓學生充分理解我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內容,只依靠音樂教師的講述是不充分的,不僅需要讓學生進行親自演唱,親自演奏,更需要讓學生細致地深入分析民間音樂所包含的感情韻律,讓民間音樂的精神價值融入到學生的知識體系中。(四)提升教師教學能力??梢哉f,高校民族民間音樂課堂教學的質量很大程度上是由音樂教師的音樂素養和人文素養所決定的。民族民間音樂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音樂文化的根基,同時也是我國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種藝術形式。因此,在高校音樂教學的過程中,音樂教師不僅需要具備優秀的音樂素養,同時也應該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和社會責任感,只有肩負傳承民族民間音樂藝術的重任,才能夠讓廣大音樂專業的學生切實了解到該課程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高校音樂教師需要重新構建自身的教育理念,完善民間音樂的知識結構,提升傳統音樂的專業素養。另外,還需要通過互聯網、圖書館等多種途徑,對民間音樂形成個人獨到的理論研究體系。并且結合現代化的教學模式,提高自身對民族民間音樂的教學能力。可以說,音樂教學的教學能力并非完全依賴教師的專業音樂素養,還需要教師深入了解當下高校學生的身心特點和認知能力,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總結以往經驗,并結合當下的音樂流行趨勢,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為主要目的,滲透民族民間音樂的相關知識,深入研究民族民間音樂和現代流行音樂之間的關聯,為學生的學習環節創造有利條件。(五)創建優質教育教學環境。良好的學習環境同樣會直接影響學生對于民族民間音樂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效果,由于對傳統音樂的重視程度不足,很多高校的音樂專業缺少相應的民間音樂教學硬件環境,同時,對于學生傳統音樂的審美能力和民族情感的培養不夠充分,在這種環境下,學生難以形成對民間音樂的正確認知。為了能夠有效改善這一情況,就需要學校充分利用自身廣播站、宣傳海報等平臺,通過播放和介紹傳統民間音樂的形式,讓學生加深對傳統音樂文化的理解。另外,還可以邀請民樂專家進行講座或演出,為學生營造直面民族民間音樂的機會。最后,還需要加大資金投入,為學生構建良好的學習環境,購入各種民間樂器,讓學生有機會觸摸演奏,從而加深理解。在社會層面,各地政府也應該和高校音樂專業做好聯動,通過創造更多讓學生進行藝術展示的機會,鼓勵學生投身于傳統民族民間音樂的學習和表演事業中。其次,教師在進行教學工作的同時,要加深對民族民間音樂理論知識的科研工作,并在各類音樂會展演活動環節向民眾展現民族民間音樂的魅力,以提升其社會影響力。最后,政府部門在策劃各類音樂活動和群眾藝術活動的過程中,也需要做好對民族民間音樂的宣傳工作,引導群眾形成正確的音樂審美觀念,構建良好的民樂氛圍。

三、結論

綜上所述,民族民間音樂是我國傳統文化領域中的瑰寶,為了能夠在高校音樂專業教學環節提升教學效果,就需要從多個方面幫助學生樹立對民族民間音樂的認知,另外,學校、教師、政府等方面也應該積極營造民族民樂的氛圍,為我國民間音樂的傳承作出相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汪靜一.高校民族民間音樂課程實踐體驗教學模式的探索[J].美育學刊,2019,10(3):97-103.

[2]丁璐.對高校民族民間音樂課程教學的幾點思考[J].黃河之聲,2016(21):47.

[3]唐博.對地方高校音樂教學中民族民間音樂教學的思考[J].新聞研究導刊,2019,10(20):32-33.

[4]楊軍.對高校音樂教學與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幾點思考[J].藝術評鑒,2019(6):80-81.

作者:向子琪 單位:南京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