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哲學教學的缺失及策略

時間:2022-01-04 03:05:49

導語:高校哲學教學的缺失及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哲學教學的缺失及策略

本文作者:張蔚玲張嚴超工作單位:湖北民族學院

哲學教學中人文關懷的缺失

(一)政治功能過度強化,削弱了精神熏陶當前的哲學教育主要體現在馬克思主義哲學課程上,而這門課在很大程度上仍被看成是一門政治課,政治課主要有兩個目標:一是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二是培養共產主義的接班人。從現實看,這兩個目標都很難在短時間內通過一門課程的學習得到明顯的效果,實際上馬克思主義哲學雖然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其最核心的價值并不在于政治引導,而是思維方式的培訓,通過哲學知識的傳遞和哲學氛圍的營造,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進而改造自己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二)注重權威,缺乏懷疑精神當前的哲學課堂常常是平靜的,少有問題的探索和爭論。選用的都是權威教材,在長時間的應試教育下,答題內容和答題思路是固定的,學生少有自己的思想,少有“為什么是這樣而不是那樣”的懷疑精神和“我也可以提出不同意見和觀點”的自我意識,不少哲學教師在教學中也少了懷疑甚至不敢懷疑,科研中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論證解釋原理中。馬克思強調哲學并不要求人們信仰它的結論,而只要求檢驗疑團,當前這種狀況嚴重背離了哲學內在的人文取向。(三)脫離生活,哲學課成教條講授課曾經看到一個學生這樣寫道:我對哲學一直懷有好感,如果沒有哲學家,人類也許還在黑暗中摸索??墒菍W校開的哲學課卻讓人失望。哲學課堂一旦喪失了其內在的精神魅力和生活追求,也就失去了學生的好感??菰锏臈l理背后是智慧的探索,結論之所以寶貴并不因為它來自革命導師,而是因為它是對現實生活的反思,體現的是人類對自身的態度,是為謀求自身解放和自由而不斷進取的精神,生活才是哲學的最終歸宿。這是一切具有旺盛生命力哲學的根源,沒有對時代和生活的思考,哲學就只能成為教條。

哲學教學的人文關懷回歸

(一)開展哲學視域下的人生教育哲學不僅僅是“解釋世界”,更重要的是“改變世界”,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胸懷以及對現實社會罪惡的勇敢批判,這是作為還未得到最終解放的社會群體的每個人都應樹立起來的人生目標。哲學課程不僅要談哲學,更要看人生,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樹立起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成為有思想、有理想的新公民。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的論述給了學生改變自我劣根性,調整發展走向的空間。中國傳統觀念中的“本性難移”又讓許多學生失去改變自我的勇氣。但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是現實的、具體的,同時又是社會歷史的,改變世界的主體是能夠改變自我的,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核心在自我,這種改變是需要經歷漫長量變過程的,只要努力堅持,完全可以實現重新塑造自己。人應當是“大寫的人”,是有自由個性而全面發展的人,當前的人們很多成了工具和金錢的奴隸,失去了自我。如何在物欲橫流的浮華世界中保持自己生命的一片天地,怎樣將自己的人生有意義的貫徹到底?這些都是青年大學生必須面對的問題。蘇格拉底曾經說過,未經審查的人生是沒有價值的。這就需要我們進行深刻的反思,不斷的批判,學會辯證的理性思維,讓自己在迷亂喧囂的環境中找尋到自己的方向。(二)實現哲學的生活話語轉向人文關懷一個非常重要的體現就是對現實的人生活的關注。哲學來自生活也服務于生活,它不是玄學,不是高高在上的虛幻的學問。學生要真正了解并喜歡它,就要通過生活化的語言去闡述抽象的原理和規律,在理論和現實之間建立橋梁,既能讓學生覺得學的輕松,又能感受到哲學的力量。通過生活化的闡述,讓哲學走近學生、進入他們的生命深處,使其形成生活當中處處有哲學的理念,不斷尋找和豐富自己的精神家園。作為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之建構的哲學教育,固然要傳授知識,但更重要的還在于人格的、思想的培養和訓練,增強學生認知生活的主體能力。人文關懷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興趣、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選擇探究主題,不設標準答案,學生自己思考與分析,并給出相應的論證,以此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培養學生對問題進行探索研究的習慣。(三)搭建哲學與心理的橋梁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競爭的日益加劇,大學生的觀念意識、情感態度變得復雜而敏感,心理健康問題成為當前高校一個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問題。如何使他們避免或消除因種種壓力而造成的心理困惑、危機和障礙,以積極的心態去適應當前和發展的社會環境,不僅僅是心理學需要面對的一個問題,作為關注人生存和發展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也可以發揮更多的積極作用。哲學的精神是反思,它讓人不斷去認識、去思考自己以及周圍的世界,進而指引自己的行為。它教給人們的應當是如何去認識以及怎樣去處世的態度和方法。從這個角度上來講,高校青年心理問題的解決最終還應回到哲學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運用最基本的哲學原理,從學生目前的普遍心態出發去進行引導和批判。通過哲學與生活的銜接,讓哲學指導人生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促進高校大學生形成良好的哲學思維和心態,幫助他們走出心理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