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寄宿生餐桌文化思考
時間:2022-05-22 11:29:18
導語:農村寄宿生餐桌文化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創建家庭餐桌文化背景,促進孩子良好行為習慣養成
把餐桌文化教育納入孩子養成教育的全過程。對孩子良好進餐習慣的養成教育,我們不妨借鑒英國家庭“把餐桌當課堂”的傳統。從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家長就開始了“進餐教育”。一周歲時,就應鼓勵孩子自己進餐,以培養孩子獨立的人格。三四歲懂事后,家長特別注重對孩子飲食營養搭配的正確引導,杜絕“挑食”“偏食”的不良習慣。五六歲時,就要教育孩子主動保護自己桌前的衛生,弄臟了桌面,鼓勵他們自己清理,用餐結束時要幫助大人收拾餐具。要讓他知道哪些是可再生制造的“環保餐具”,哪些是成為環境“消化不了”的“永久垃圾”;在外就餐,不能隨便丟棄食品的袋子、易拉罐等,同時,教育孩子重視環境教育,不斷培養環保意識。培養孩子主人翁意識,懂得文明用餐的基本禮儀。當父母在廚房即將做好飯菜時,就可以讓孩子來幫助布置餐桌和椅子,擺上碗筷,遞送和擺好食物,并招呼家人就坐,準備用餐。可按方桌、圓桌演示杯、碗、筷的擺放,西餐中的刀、叉也要涉及。餐前讓孩子幫忙做事,稍大一些的孩子都樂于做一些在餐前擺好餐具、餐后收拾餐具等力所能及的雜事。父母要以身作則,吃飯的時候,給老人搬椅子,引導孩子給長輩面前調換新上桌或邊遠的菜肴,讓孩子在愉快的氣氛中感受愛心的互動。進餐開始時,要求孩子等大家都坐好后方可動用餐具,并學習幫助家人盛飯,主動詢問家人是否需要幫助遞送食物。就餐過程中,告訴孩子以自然姿態坐好,自取面前食物,需要跨越取食時可以請求家人傳遞食物,按量取食后放回原處,并學會詢問和關懷他人。吃飯時不挑揀食物,殘渣不亂扔桌上和地上,放在指定的器皿中。就餐時要知道挾菜,舀湯的規矩。挾菜時,筷子要干凈,要看好,不要在菜盤中亂翻或胡亂翻一陣后又到其他盤子去挾菜;舀湯時應用勺子,而且要把筷子放下再去舀。進餐結束時,告訴孩子不要急著離開餐桌,要有禮貌地告退,或者孩子先吃完飯,輕輕放下碗筷,征求父母是否可以先離開餐廳,如果獲許,可以輕輕走出餐廳,結束進餐。家庭的每次用餐中,家長要創設寬松的進餐氛圍。一個整潔有序、愉快安靜的進餐環境,可以使孩子保持良好的進餐情緒,讓孩子感受進餐時的快樂氣氛,進餐時播放一些優美動聽的音樂是有益于消化的。最應注意的是,無論遇到什么事,都盡可能地避免在餐桌上批評、訓斥孩子或對孩子進行嚴重的說教,這樣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二、營造學校餐桌文化的良好氛圍,開辟學生品德教育的新途徑
隨著中小學布局調整工作的不斷深入,許多農村中小學相繼撤并,寄宿制學校已成為農村中小學的一種新的辦學形式。寄宿生每日三餐及農村學校學生營養餐供應是教育管理中的一個重要方面。為了規范學生用餐管理,并通過文明用餐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我們課題組在實驗學校探索出一條以餐桌文化教育為載體的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及文明禮儀教育的有效途徑。
1.耳濡目染,讓餐桌文化滲透到生活的每個環節
對寄宿生文明用餐的制度要求,學校以“溫馨提示”的形式為學生呈現。讓學生了解每日飯菜品種及葷素(營養)搭配時,在取餐窗口設置了《科學營養餐搭配建議》;要求用餐學生保持餐桌面整潔時,在餐桌上印有“不滴筷,不掉粒,不隨處吐渣”等提示語。以教師用餐的文明行為,來感染學生。大力開展師生同用一種餐活動。學校食堂內不設教師餐,更不設教師用餐專用包間。教師和學生都在同一時間里用餐,教師也和學生一樣在售飯口有序排隊打餐,不得隨意進入食堂購飯。如此一來,教師的用餐行為會時時引起學生的關注,同時對學生的就餐行為的文明規范起到了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2.監督激勵,引領學生健康文明的用餐
為了引導師生文明用餐,學校團支部(少先隊)實行“志愿者在行動”活動,在學校餐廳設立“共青團員(少先隊員)示范崗”,對師生用餐行為進行監督公示。示范崗位人員分別在一日三餐時間內,監督和管理學生用餐的全過程。學校對所有用餐師生進行了桌號劃分和取飯順序規定。每周評選出個人、小組和班級用餐的“文明之星”,以激勵學生,克服自身不足,不斷養成良好的用餐習慣。
3.設身處地,讓學生親歷文明的魅力和勞動的艱辛
食堂是學校文明的窗口,也是展現一所學校文化內涵的標志。開展好以“文明用餐”為主題的各類班(團、隊)活動,是落實以餐桌文化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徑之一?!段沂且涣o垼辉冈诶袄锍翜S;我是一勺湯,不愿在臭水溝里流淌》《落實“光盤”行動,杜絕舌尖上的浪費》等主題活動,讓學生從身邊小事做起、從自我做起,不斷強化學生嚴格按需打飯、用餐時不掉飯、不溢出湯汁的節約意識?!段拿饔貌停Y貌待人》《文明用餐從我做起》等校園情景劇的表演,通過具體可感的生活情景的再現,使學生能從自己身上找到不良行為習慣的影子,從而引導他們自覺養成良好的就餐習慣。同時,我們還充分利用地域資源,廣泛開展農業實踐活動。在西北農村地區,每個季節都有典型的農事活動,整個勞作都是十分繁重的體力活。雖然同學們都生活在農村,但對具體的勞動過程和農作物的成長經歷還不是很熟悉。為此,我們課題組在學校的大力支持下,將實驗年級學生分成若干個實踐小組,以本地旱作農耕文化常識為主要內容,通過學生對小麥、玉米、胡麻、洋芋等主要農作物的播種、鋤草、收割、打碾和收藏等過程的親臨體驗,讓他們在了解旱作農耕文化的同時,深刻體驗到勞動的艱辛,也不斷增強了節約糧食的意識,同時深切感受到父老鄉親們不怕苦不怕累,勇于跟嚴酷的自然環境作斗爭的精神和氣概。這些實踐活動的開展,讓同學們增長見識的同時,也深深地接受到傳統文化的浸染,為學生思想道德教育開辟了新的天地。
三、創建信息交流平臺,形成家?;幽J?/p>
為形成科學高效的家校互動模式,對學生進行全方面的監管和教育引導,我們課題組開展了一次規模較大的問卷調查。家長對于“家?;印彼值挠^點,是能否開展好“家校互動”合作的關鍵因素。我們設計了兩道問題:“你認為學生的教育是誰的責任”和“你認為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與老師之間的溝通是否重要”。通過調查顯示,在第一個問題上,大多數家長認為,教育是學校和家長共同的責任,都意識到教育不是單方面的行為。在第二個問題上,大部分家長內心還是希望與老師進行溝通的。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不僅僅需要學校教育或家庭教育,而是要求雙方加強溝通與合作,無論少了哪一方,教育都是不能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的。結合本地實際,“家?;印蹦J街饕噪娫挕⒍绦?、家長會、家長自由校訪、書信、家校合作卡及作業簽名等形式進行。通過問卷調查,電話平臺最為便捷,短信次之,而家校合作卡方便明了。因互動內容各異,形式有所側重。在構建“家校合一的餐桌文化教育”體系時,我們首選家?;涌?。我們活動的主題是“學生、家長、老師,共同建設我們的和諧校園”。家?;涌ǖ膬热莩嗷ヂ撓捣绞酵?,在學校通往家庭方面,主要內容為班主任對特定日期里學校和班級的重要活動,日常行為提示,學生在校表現等,十分具體。特別是對農村寄宿生來說,一般情況下,每周一次反饋和交流。學生回家帶來的互動卡成為家長得知孩子在校情況的最大期待。如遇特殊情況,就有電話和短信聯系。在家庭通往學校方面,家長通過學校遞送的互動卡,了解孩子在校情況,并提出反饋意見及建議。“如果您不滿意請告訴我們,如果您滿意請告訴他人”;“育品學兼優學生,辦人民滿意學?!薄@是打印在我們課題實驗學校“家?;涌ā鄙系那把?。去年秋季學期開學初,我們在學區教研室的配合下,有四所課題實驗學校建立了“家?;涌ā?,加強了學生家庭與學校的聯系和溝通,收到良好的效果。實驗證明,“家?;涌ā庇辛ν苿恿藢W校的各項工作高效健康的開展,保證了家校所有聯系方便的通暢與快捷。如學生在校遇到突發事件,學校可以馬上聯系到該家長;家長若有問題,也可以馬上找到學校領導或老師。“家?;涌ā睒O大方便了學校了解學生在家表現和家長教育孩子的情況,加強了老師、家長和學生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交流,使老師能夠更好地實施教育,家長能夠更好地教育子女成才,真正架設了一座家庭和學?;拥摹斑B心橋”。
作者:李國雄李夢瑤工作單位: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巉口學區
- 上一篇: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問題分析
- 下一篇:財政局管理處工作要點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