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評論實踐教學論文

時間:2022-03-09 10:59:21

導語:新聞評論實踐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聞評論實踐教學論文

1當前《新聞評論》課堂實踐教學中的問題

1.1實踐教學形式單一

當前大多數高校在《新聞評論》的實踐教學采取的主要方式是在相關理論的學習之后布置課堂練習或者課后作業,讓學生進行寫作練習。筆者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發現這種方式一定程度上能夠鍛煉學生的思考與寫作能力,但是難免一些學生為了應付作業像中學生寫作文一樣,拼拼湊湊幾百,完成任務便了事;另外,由于接觸的評論作品少,評論的思維也未形成,簡單的幾次寫作鍛煉,實際上對學生來說能進步的空間不大。更多的還是每次按照原來的認知與思維在寫作,甚至有些學生上完一門課程都沒有看超過10篇評論文章,指望通過幾次寫作鍛煉就能獲得這項技能是不切實際的。

1.2課堂實踐鍛煉前后割裂

每次的實踐鍛煉前后斷裂是新聞評論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另一個問題。講完短評讓學生練習寫短評,講完編者按語讓學生寫編者按語。有的學生剛剛知道什么是短評,然后趕鴨子上架完成了一篇短評寫作任務,老師點評幾句便沒有下文了;有的學生剛剛開始對這個“編者按”產生興趣,想要深入了解,卻又馬上開始了下一個內容的學習,而學生自覺性大多不高,如果沒有老師引導和要求,比較少同學愿意利用課余時間自己去看、去寫。學生沒有一個漸進的過程去摸索、去熟練,這樣的設計非常不利于學生的學習與提高。

1.3教師忽略自身的實踐

像《新聞評論》這樣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教師在教學的同時應該非常注重自身實踐能力的提高,但目前的《新聞評論》教學,教師大多是負責理論的講授,實踐環節以布置任務、點評的形式來完成,很少主動參與到實踐鍛煉中去。事實上,教師自身的實踐鍛煉不僅指去到專業的媒體單位從事采寫編評工作,也包括在教學中與學生共同參與實踐,完成實踐任務,而在實際教學中,這一環節往往被忽略了。有些教師上了幾年的《新聞評論》,自己卻沒寫過一篇評論作品,這也是目前《新聞評論》教學中存在的較為明顯的問題。

2新型實踐教學形式的運用

2.1漸進式任務———習慣的培養

《新聞評論》的課堂實踐教學首先應該是培養學生關注評論的習慣。筆者在第一節課上先用許多同學們感興趣的案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告訴學生并不是想大家想的那樣無聊,隨后提供較為著名的評論媒體與網站,并布置任務:以后每次上課都會叫同學起來問問最近看了什么評論,跟大家分享。漸進式的第一步就是評論復述,每次上課前花10-15分鐘讓學生復述最近看了什么評論及評論的主要內容;進行2-3次課程之后,隨著相關理論的學習,第二步由復述評論漸進到解析評論———說出評論的論點、主要論據、評論的結構及你對評論的評價;第三步讓學生追蹤自己喜歡的一到兩個媒體或作者的評論,觀察他們的評論選題特點與評論寫作,同樣利用每次課程的前10-15分鐘讓同學們自己說。三步走的形式可以貫穿在整個學期的教學過程中,通過漸進的、持續的三步走讓學生養成關注評論的習慣,熟悉評論的思維,讓學生熟悉評論就像熟悉新聞報道一樣,看見一篇評論標題便能夠立刻知道這種評論大致是什么樣子的,為新聞評論寫作能力的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

2.2交互式課堂———形成興趣

2.2.1互動與競爭

課堂實踐教學采用互動的形式是充分激發學生能動性和興趣的形式,對于《新聞評論》教學來說,互動的形式可以是多樣的,在筆者的教學過程中,主要采用的是分組互動與競爭的形式,小組內成員利用課余時間互相討論自己看到的評論,互相推薦自己認為有意思的或者寫得特別好的評論,教師在課堂中可以通過不定時抽查的形式檢查小組的完成情況,也可以為小組提供指定的討論題目,比如以新近發生的事件為由頭,讓小組成員收集對這一個事件的各種評論,并按照一定的邏輯歸類,指出有哪幾類評論,選出其中你認為較好的評論與同學們分析;小組之間的競爭包括每周檢查時看哪個小組看的評論多,對同一選題的評論誰的認識更深刻,更有創意,而小組間也可以互相為對方選題,刁難一下對方,互相評價,指出對方的優缺點,調動學生們的互動性與競爭心,能使學生學習更有動力。

2.2.2課堂辯論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將辯論的形式引進課堂的效果十分明顯,課堂辯論也非常適合新聞評論教學,因為新聞評論一個重要的選題來源便是有探討爭鳴的現象與問題,隨著社會民主程度的提高,這種眾說紛紜的情況也越來越多,將這樣的問題或現象引入課堂辯論之中,能夠充分發揮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之余,也鍛煉了學生學會一針見血的看問題,找論據來論證己方的觀點。比如在筆者的教學過程中,引入課堂辯論的既有“上課交手機支持還是反對”這樣更學生本身密切相關的辨題;也有類似“學校懸掛祝賀校友李易峰《古劍奇譚》大獲成功橫幅你這么快”這樣學生非常感興趣的辯題;還有像“春晚小品看本山支持還是反對”這種有新聞由頭,社會討論度較高的辯題。在筆者的教學過程中,每次課堂辯論最后都是下課時間到但是學生們意猶未盡,爭論得面紅耳赤,走出教室還在討論剛剛的辯題,還有學生下課堵住筆者讓筆者選支持正方觀點還是反方觀點。辯論不需要專門選取雙方辯手,僅按照座位分成正反兩方,這樣既不用太多時間準備,同時也給每位學生作為辯手發言的機會。師生共進式練習———有引導、有參照《新聞評論》的課堂實踐教學目標最終還是要指向學生的評論寫作能力,因此在形成習慣和興趣之外,對學生寫作能力的鍛煉與培養仍然是重中之重,筆者在對學生評論寫作鍛煉的實踐中,采用了“師生共進”的方式,即每次課堂評論寫作鍛煉或課后評論寫作作業,老師都完成與學生一樣的任務。通過這種師生共進的形式,一方面能讓學生對老師更有信任感,更加認真的完成這一任務;另一方面,每一次對學生的評論作業進行點評時也對自己的作品進行點評,好或不好,事實求是與學生共同進步。對學生來說,有一個自己熟悉的人的作品參照,比起媒體上遙遠的、冷冰冰的作品更加有人情味和吸引力。換言之,要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需要有一個實踐過的老師而非一個會布置任務的老師。

總之,對《新聞評論》這樣非常注重實踐性,但是內容卻不能很好的吸引學生的課程,應該改變原有的枯燥、斷裂的教學模式,采用漸進式的,持續性的,以興趣帶習慣,以習慣養興趣,在接觸大量的評論實例、作品基礎之上,將思維能力與寫作能力并舉對學生進行培養。

作者:王敏利單位:廣西民族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