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抄襲現象對設計教育的影響
時間:2022-12-26 03:08:52
導語:設計抄襲現象對設計教育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我國設計抄襲現象普遍存在。本文通過分析我國設計存在的抄襲現狀,挖掘抄襲現象的本質原因,提出通過鍛煉學生的思維方式與加強文化內涵的建設,解決抄襲問題,實現中國藝術設計的繁榮。
關鍵字:抄襲;思維方式;文化內涵
2015年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戰略,以實現制造業的創新發展、產業升級,從而增強國家在國際間的競爭力。但是長久以來,中國在世人眼中一直是一個制造大國,而不是制造強國。并且近幾年來中國設計抄襲現象嚴重,中國設計存在的問題值得深思。
一、設計抄襲現象概述
在當代,我國設計抄襲的現象屢見不鮮:當耐克的兒童毛毛蟲鞋大火之后,由國內一家企業制造的幾乎與耐克如出一轍的毛毛蟲鞋隨之誕生;當IPhone手機普及與流行之后,HTC手機廠商OneA9的手機外形可謂是似曾相識;當巴黎世家oversize服飾流行之后,國內各個廠商蜂擁而至制作其“雙胞胎”……無論是“山寨”還是“淘寶同款”,這些刺耳的詞匯變得令人習以為常。中國設計存在著大量模仿或抄襲國外現有成熟設計的現象,缺乏自己的語言。
二、抄襲現象存在的原因追溯
所有的問題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筆者在此回顧與思考中國設計的發展,尋找問題的根源。1.我國古代設計概述。追溯遠古,中國設計是一個“早熟的兒童”。早在《說文解字》中,古人已經對與設計有內在聯系的“工”進行定義,即“按照一定法式尺度進行手工制作的人和事”。并且在《考工記》中,對于精美的制品有“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的形容。中國古人在很早的時候已對設計的用材、尺度與式樣等進行了總結。但是,綜合之后缺乏必要的科學分類,定性之后缺乏必要的定量分析,因此,離散的經驗不能上升為系統的科學理論。除此之外,我國古代雖“國有六職”但是卻沒有再進一步對手工藝行業進行科學系統的劃分,并且此“六職”設立的目的是維護封建大一統政治,是農耕文明的產物,是封建制度的工具。人們在宗教思想、宗法觀念以及封建禮制的控制下,沒有獨立的人格與思維,深受封建思想的束縛而閉關自守。理論總結可謂“圣賢哲人”之事,而委以重任的“圣人”不過是把科學直覺去轉變為“天地人”之間的宏觀玄學。因此國人的思維在此時就已受到禁錮,行為能力隨之也受到局限。2.近現代的設計教學。到了近代,鴉片戰爭打開國門,清政府在戰敗中尋求自救。洋務派發起了洋務運動,為達到“師夷長技以制夷(自強)”的目的,興辦實業學堂,招收并培養了大量的設計制圖人才。清末學堂也開設了“圖畫課”,對學生有了“臨畫、用器畫、寫生”等等要求。但看似繁榮的教育表象下,其實也隱藏了種種問題。首先清末的實業教育中,只重視對學生的技能培養,而不關心對其思維意識與道德倫理的建設;其次,洋務運動對于外來模式的學習基本上生搬硬套,未能在自身消化和吸收的基礎上進行引用;另外,實業學堂中無論是制圖還是繪畫課程的訓練,在一開始就與中國傳統工藝分割開來。所以中國設計在萌芽之初,就缺乏了自己的語言與思維能力。到了20世紀初,一些新式的美術學校相繼創辦起來,國內許多設計教育的先驅們到國外求學,借鑒外來的成熟經驗,如“以法為師”、引進日本“圖案學”體系等等。設計教育隱約有所發展,可是在教學方法上,各學院仍以繪畫技能為基礎,以“寫生變化”為主要技法。中國設計教育重技巧、輕思維的現狀并未改變,對于借鑒來的教學模式,也成了誤解加不求甚解的生搬硬套。改革開放至今,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浪潮推進,藝術設計教育迅速發展,但是從大多數院校藝術設計教育課程的設置來看,基本是照搬國外一些發達國家現有的設計專業課程,也有的是在傳統美術教育課程上進行了或大或小的調整與改革,還有一些院校干脆根據自身的師資開辦課程,完全不顧人才培養的實際情況。很多院校片面追求“市場化”,學校成為了投市場所好的技能培訓所。社會、人文、科技綜合類課程缺失,設計策劃、商務應用性等課程也很缺乏。院校與社會多少陷入了“唯利思潮”之中,學生的綜合能力得不到提升,思維方式也得不到鍛煉。中國設計逐漸迷失自我,但仍不斷“批量生產”而不注重質量。中國設計教育沒有弄清要帶給學生的應該是什么,也沒有從根源上解決自身所存在的問題。
三、抄襲現象的本質
造成今日中國設計抄襲現象嚴重的原因是多方面,有商家的急功近利,也有消費者的隨波逐流,還有相關機構的無所作為等等。但是歸根結底,本質上是中國的設計人才出現了問題。他們所作的設計不能令消費者滿意也無法讓廠商盈利,所以不同的社會角色開始各顯神通以達到自身的利益需求。而人才的問題源于教育,中國設計教育培養出的人才,很多達不到社會需求,更別說推動社會發展了。通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國設計教育長久以來缺乏對學生思維方式與行為能力的培養,并在教育中缺乏對自己民族思想文化的塑造。鄭曙旸先生曾說:“比遭受市場壟斷更為深重的危機,實際上是文化和精神意識上的控制與支配?!倍覈囆g設計教育培養出的人才,在思維意識與思想文化上都有所欠缺,所以我國設計存在抄襲現象也就不足為奇了。
四、對藝術設計教育的建議
一味地追隨外來教學模式,將心思花費在設立虛無的目標上,而未從本質上解決問題,那么設計教育再怎么改革也不過是紙上談兵。所以面對抄襲現象,設計教育應該從學生的思維方式與思想文化建設這兩方面努力。1.改變教學模式。在中國大多數高校中,藝術設計教育基本采用的是“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教師一味地在大課堂中教授知識,學生單方面接受,缺乏和教師的交流與反饋。在這樣的教育方式下,學生的思維得不到鍛煉,學生的特長無可發揮。教育沒能做到“以人為本”,那么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能力自然也會大打折扣。杜威的整體性生存論強調人與環境是不斷契合相互依存發展的整體,那么人在這個整體中會不斷地“做與經受”,這種“做”是人主觀能動的改造,它是內生于生命與環境的互動與彼此契合的關系之中,也正是在這個關系中,展開出生命存在的不息活力和鮮活的豐富多樣性。所以設計教育應該注重在探索發展的過程中,全面地鍛煉人的思維與能力。設計教育的課堂形式應該豐富多樣,以學生不同的特點展開教育,使學生進行思考、交流與探索。無論是怎樣的教學方法,教師都該讓學生明白自己要做什么、為什么那么做以及怎么做。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與獨立思考的習慣,使學生可以自己面對問題,解決問題。通過這樣的鍛煉,學生慢慢地就會明白自己需要學習什么,如何努力。從而對知識有了積極主動的渴望,對于設計亦可有自己的獨到的見解與展現,本身也可獲得不斷發展的能力。同時,藝術設計教育要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無論是通過建立工作室還是校企合作的方式,都要幫助學生將其思想觀念真正付諸實踐,注重與社會真實情況的聯系。如此設計才能逐步體現“中國特色”,實現在我國國情下對人們衣食住行的改善,避免對國外生活模式與各種設計的生搬硬套。2.加強思想文化建設。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無論是其中的傳統文化還是哲學精神,都是設計的不竭之源。中國的設計教育缺乏對學生文化內涵的塑造。當代設計迷失自我,這其中根本的原因是,對中國傳統審美文化和精神內涵的忽視。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設計教育沒有把傳統文化與哲學精神貫穿于學生的設計創作之中。而一個民族的思想文化內涵才是自身設計的核心,它體現了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精神需求、思維方式與藝術特色。當今設計教育一味地要求學生在創作中要體現中國特色,然而又不加強對學生文化素養的建設,這樣的設計無疑宛如空中樓閣。近些年,外來文化的水土不服已經慢慢體現在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西方的審美與生活方式并不完全適用于中國人的生活。想要改變這種現狀,就要在設計教育的源頭上解決問題。在課程設置中應該為人文教學保留一席之地,要對文化進行適當“揚棄”,對學生進行文化內涵與思想精神的塑造,使學生通過積累與內化,自然而然地將所學體現在具有中國特色適用于人們生活的設計之中。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充分發揮各地域文化優勢,使藝術設計教育不再千篇一律、照搬照抄。展現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體現我國優秀的民族精神,這樣中國設計才能逐漸得到世界的尊重,走上獨立自主的道路。
五、小結
中國藝術設計教育從真正意義上來說,發展時間較短且經驗尚少。在發展的過程中有借鑒也有迷失,所以在實現設計教育的獨立自主上還有很長的一段路程要走。在當代的中國藝術設計教育過程中,應重視對學生思維方式的鍛煉,增強自身民族文化精神的建設,在開放的思維中進行體現中國特色的設計。這樣類似抄襲等的不良現象才會逐步遠離人們的生活,“中國制造”才能逐步走向“中國智造”與“中國創造”,中國的設計才能真正贏得世界的尊重與掌聲。
參考文獻:
[1]諸葛鎧.裂變中的傳承[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7.
[2]崔國富,朱美英.“從做中學”與教育的生存論解讀——杜威實用主義生存論學習與教育思想探析[J].外國教育研究,2005(4).
[3]李鋼.傳統文脈與設計思維[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5.
作者:田景懌 單位: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
- 上一篇:小學音樂教學中舞蹈元素的融合
- 下一篇:高職公共外語教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