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觀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的滲透
時間:2022-02-11 09:28:41
導語:生態觀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的滲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生態觀是高中生物核心素養之一,其滲透途徑外在形式及具體教學方法的變化,可由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教學的具體要求進行綜合把握。但無論外在形式如何變化,由對客觀規律的正確認識到建立正確的生態觀并形成科學理性的倫理認識,引導自身行為符合生態規律這一根本性原則是不變的。
關鍵詞:生態觀;高中生物;滲透途徑
生態觀是一個現代概念,其源于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對自然環境破壞性的改造。人與自然同為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兩者之間的關系并非一直處在和諧共進的狀態中。從人與自然關系不斷演變這一歷史進程的宏觀維度進行考察,生態觀是基于人類對整體未來命運的擔憂而產生的結果,即人類在謀求更大發展空間的過程中,發現如果不對自身的行為進行合理規劃,則會對未來產生不可逆的嚴重后果。從這一角度進行分析,生態觀的內涵與層次并非我們常說的綠色環保、綠色生活方式那么簡單。生態觀在高中生物課堂的教學中有效滲透,其前提是必須建立在對生態觀這一概念進行多角度審視的基礎上,在明確其內涵、層次之后進行。
一、生態觀的內涵與層次
(一)生態觀的內。生態觀內涵的核心首先是人不斷認識、了解、掌握自然規律的一個過程,綠色環保、綠色生活方式也建立在對規律的正確認識與了解上。因此,自然辯證法與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均是生態觀的核心內涵與基石。只有對生命以及自然規律及其運作原理進行辯證把握,才能正確理解人的能動性以及人對自然環境的依賴性[1]。在正確認識掌握規律的前提下,人會重新審視自身、自然環境以及生態系統的價值,對人與自然以及生態系統之間的關系進行重視定義,并將這一經過重新審視定義后的價值理念植入日常生活的倫理觀中,即在法律之外,用綠色環保、綠色生活方式這一具有正向價值取向的倫理道德觀念來對人的日常行為進行約束。由此可見,從生態觀的唯物主義內涵及其延伸意義出發,我們至少可以將高中生物教學中所需要滲透的生態觀從規律認識、價值認識、倫理認識方面分成三個不同的層次。(二)生態觀的層次。1.生態觀的核心層次——規律認識。在生態觀的三個層次中,其核心層次是對生態以及自然規律的客觀認識。高中生物教學的首要目標,是讓學生能從規律及原理的學習中,正確理解自然科學物質的本質。所有生命現象都受生命活動規律的支配,小到一個細胞的生成消失,大到人的生老病死以及生態環境的劇烈變遷等。但在不同的生命現象背后,蘊藏著不同的生命活動規律,有的是普遍性的,有的是特殊性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需要從現象深入本質,從定量了解定性,在宏觀與微觀上對規律進行理性認識。只有對規律進行科學認識,才有可能形成正確的價值認識與倫理認識,因此掌握、認識各類生命現象背后的客觀規律是生態觀價值層次與倫理層次的基礎。2.生態觀的支撐層次——價值認識。掌握認識生命規律的終極目的是將其用于引導人產生符合客觀規律的行為。而人的實際行為與價值觀直接相關,有什么樣的價值觀,就會產生什么樣的行為,就會做出符合規律或是破壞規律的不同舉動。對規律的認識要形成對行為的普遍性引導與約束,首先必須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生態價值觀,認識、理解只有符合生態規律的行為才能使生態效益最大化。因此,人在改造自然、發展經濟、謀求更好生活的過程中,需要不斷調整、修正自身對生態的價值判斷與價值理念,不能將經濟增長與生活質量的提升建立在對整體生態系統的破壞之上[2]。3.生態觀的表現層次——倫理認識。倫理本質上是對人行為的一種約束,即對某些行為進行肯定,而對另一些行為進行否定。在高中生物生態觀教學中,使學生形成正確的生態倫理觀,養成關愛自然、尊重生命的道德品質也屬于倫理范疇。這一范疇同時也是高中生物教學生態觀核心層與價值層的外在表現形式。但倫理認識如果沒有正確的價值觀進行支撐,不以對生命規律進行客觀認識來作為基礎,那么高中生物課堂上生態倫理觀的滲透就會淪為空洞的說教與道德綁架,綠色生活方式、綠色環保也會淪為口號與標語,并失去實質性內容——人的正確行為的支撐。而這正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所要全力避免的。
二、高中生物教學中生態觀的滲透
通過以上分析,高中生物教學中生態觀的滲透應是三大層次在教學過程中的有機融合。三者之間可以以核心層—支撐層—表現層的方式層層遞進,也可以從表現層—支撐層—核心層由表及里、由現象及本質進行分析;還可以從支撐層入手,對表現層和核心層進行發散。其滲透途徑、外在形式以及具體教學方法的變化可由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教學的具體要求進行綜合把握。以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3中的第一章與第五章為例,這兩章的內容分別是必修3的起首與結束。其教學的具體內容不同,但關于生物與環境是統一的這一理念不變。即無論什么形式的生命,在不斷調節自身適應環境的同時都受環境的影響,因此環境的穩態對生命的發展進程與形態有著根本性的影響。第一章中“人體的內環境與穩態”的教學重點在于對細胞生活環境及穩態的概念進行講授,教師在指導學生從核心層認識生命與生態環境之間相互影響這一客觀規律的同時,引導學生樹立尊重生命,珍惜、保持環境穩態的價值觀,并能夠自覺通過形成良好、健康的生活習慣保持生命活力。其教學設計的層次思路如表1所示。
通過這一思路,在必修3第一章開始就在課堂上為學生奠定了生命與環境相統一的生態觀,并在第五章進行總結與強調。生態觀是一個復雜的現代概念,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應從生態教育的角度領會和挖掘課程中所包含的生命價值。具體到高中生物課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生物學科的學習中形成正確的生態價值觀,從對生命規律的認識中體悟到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密切聯系,將尊重生命、保護自然環境的價值觀內化為倫理意識,指導自身的行為,并養成科學保護人類生存生態環境的良好習慣。
[參考文獻]
[1]丁燕.在高中生物課堂中融合生態環境教育探析[J].廣西教育,2016(11):60.
[2]陳兆梅.淺談在高中生物課堂中滲透生態意識[J].中學生物學,2013(12):13.
作者:吳昌勇 單位:江蘇省海安市實驗中學
- 上一篇:生物技術導論教學改革初探
- 下一篇:生物化學混合式教學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