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實驗課教學思考

時間:2022-02-25 04:37:51

導語:高中生物實驗課教學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中生物實驗課教學思考

摘要:對一堂生物實驗課從組織過程、課堂效果等方面進行反思,并在生本課堂理念下提出改進和處理辦法。

關鍵詞:生本課堂;實驗教學;反思

生本課堂是在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內,以自學、互學、擴學等豐富多元化學習方式,聯系學生實際整合教學資源,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的教學活動。對提升學生核心素養具有積極作用,在實驗教學中更應該滲透生本課堂理念。“觀察根尖分生組織細胞的有絲分裂”是高中生物中一個重要實驗。該實驗的目標有:①學會洋蔥根尖細胞有絲分裂臨時裝片制作;②能通過觀察染色體行為,識別處于有絲分裂各時期的細胞。

一、教學過程簡述

開始實驗三天前給學生布置了預習作業———提交預習實驗報告。在實驗前一天收上來經查閱后發給學生,并要求學生帶自己實驗報告到實驗室實驗(大多數學生可以按時提交)。實驗課上,首先講解實驗原理、方法步驟及注意事項,然后讓學生每四個人為一組進行實驗,自己巡查指導,最后處理實驗中存在問題并總結。

二、出現問題及可能性原因分析

(一)預習報告只是書本內容的復制或簡化。實驗預習是提高實驗教學質量的重要基礎和保障。所以,開始實驗三天前我就要求每人撰寫一篇實驗預習報告。對于預習報告的書寫格式,要求學生按“實驗題目、原理、器材、步驟、設計記錄表格及注意事項等”的模板去撰寫。設想如此學生去實驗室就知道該做什么、怎樣做以及為什么這樣做。但是學生撰寫的預習報告只是書本內容的復制或簡化,與我的想法相去甚遠。原因是我在布置預習作業時,注重了報告的格式性而忽略了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探究的這一根本原則;對于學生的已有知識和能力的認識不夠。(二)重視實驗操作而忽視原理。在巡查時發現,許多學生可以按步驟完成實驗,但是不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例如:解離后要漂洗然后染色,學生會模仿著去做但不知道“解離”的目的是什么,為什么要“漂洗”等。其實這個問題書本上有解釋,我在講解實驗原理步驟時也重點強調,但學生還是沒聽進去。為什么?主要原因可能有:①預習不充分(上文已做分析);②來到實驗室后注意力放在實驗儀器上,沒有注意聽講;③認識上存在問題,以為實驗課就是動手的,而輕視思考。(三)顯微鏡下看得到,但是認不得。發現很多學生實驗結果做的很好,在顯微鏡下可以清晰的看到一個個細胞以及染成藍紫色的染色體。但是學生認不出哪些是染色體,有的學生甚至不知道自己要看什么。原因主要有:①課堂上學習的和做練習見到的都是染色體的模式圖,而呈現在顯微鏡視野中的染色體其結構、分布都不會像模式圖那樣簡潔和有規律,且在實際觀察中還會有氣泡、雜質等干擾;②學生對于有絲分裂各時期的染色體行為特征的認識不夠清楚。

三、如何處理或解決存在的問題

(一)實驗預習的方式要改變。預習實驗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自主預習知道為什么做這個實驗,用什么材料,怎樣做,該注意什么問題等等。這一過程不能形式化,預習報告不能僅僅是書本內容的翻版,改進實驗預習方式顯得尤為重要。采用問題引導法,引導和促進學生預習,是較好的一種方式。每一個實驗其目的、原理、步驟等之間往往有嚴謹的邏輯關系,圍繞實驗目的精心設計一系列的問題,能夠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而且可以促進學生的積極思維,有利于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和體驗問題解決的過程[1]。就本實驗教師在實驗前可設計一系列問題,例如:“這個實驗為什么要用根尖做實驗材料?”“解離液的成分是什么?作用是什么?如何使用?”等等。學生要完成這些問題就要看書或查資料,就要思考,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還可以促使和引導學生學會思考。(二)改進實驗課授課方式。以往的實驗課都是教師先講或演示,然后學生進行實驗,教師則巡查指導。這種授課方式下學生只是模仿教材或教師的演示進行實驗操作,不利于學生實驗操作技能和思維的培養。生本課堂理念下學生應該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學應以學生的自主活動為主要方式展開,教師應作為實驗教學組織者,對實驗進行必要和有效的組織和調控。本實驗可以在學生充分預習的前提下,放手讓學生自己完成洋蔥根尖分生區臨時裝片的制作,以及在顯微鏡下的觀察等,給學生充分的獨立操作機會。教師也要積極的“走到學生中去”:當學生遇到問題時,給予點撥和指導;當發現學生有錯誤的操作動作時,給予及時指出和糾正;對各小組的實驗過程進行評價,促進小組成員間的協作。(三)讓學生抓住典型特征。細胞有絲分裂是一個連續的過程,但是為了研究和學習的方便人為將有絲分裂分為分裂間期和分裂期,分裂期又分為前、中、后、末四個時期,每個時期均有其典型的特征,例如“中期染色體排在赤道板上;后期著絲點分開,染色體分別移向兩級”。學生要在顯微鏡下分辨各時期細胞,前提是清楚認識每個時期的主要特征。所以,首先要讓學生記憶這些特征,記憶這些特征可以通過讓學生繪制有絲分裂各時期染色體行為特征來完成。(四)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不同的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式、角度有所不同。以小組形式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能夠使學生之間形成思維和知識儲備上的互補,利于學生從不同角度對問題進行深入地分析和處理[2]。實驗教學通常都是三四人一組,教師在實驗前按照“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分組原則分好實驗小組,明確每個人在實驗中的任務,使每個人在實驗課上有事可做。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但能夠有力地促進了課堂效率的提高,而且是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團隊意識的重要教學形式。

四、結語

以教師講-學生做開展實驗顯然是失敗的,當下為促進學生創造力和核心素養提升,以生本課堂理念去設計和組織實驗課堂成為必然。每一節實驗課都應該將學生放在首位,如何讓學生充滿問題到實驗室,讓學生帶著思考進行實驗,帶著喜悅離開實驗室。做到這些,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就會真正實現。

參考文獻:

[1]陳月艷.根據教學內容和任務設計問題串[J].生物學通報,2011,46(1):39-40.

[2]張大偉,李春鵬.網絡環境下拋錨式教學模式探析[J].中國電力教育,2010(10):81-82.

作者:馬占奎 單位:甘肅省臨夏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