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師聲樂小組課教學改革思考
時間:2022-03-27 04:11:33
導語:高師聲樂小組課教學改革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眾所周知的原因,高師聲樂授課的形式目前主要以小組課為主,個別課、集體課為輔。尤其是在低年級更是如此。經過多年的教學探索,小組課教學雖然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經驗,也形成了一些科研成果,但總的來看,教學的效果并不能令人滿意。聲樂小組課始終無法形成一個良好的教學生態,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在聲樂課堂上缺乏成就感,本應該激情四射的聲樂課變得呆板和死氣沉沉。高師院校的聲樂教師普遍陷入教學困境,小組課教學名存實亡,越來越多的教師迫不得已在小組課堂上又回歸到一對一的教學模式,采取分時授課的方式,實際上把小組課變成了課時短小的一對一課程。面對這種情況,筆者認為應該實事求是地重新認識聲樂小組課,與時俱進地探求高師聲樂課的正確發展之路。
一、小組課聲樂教學改革的困難
1.教學組織混亂。聲樂教學改革后,在教學組織上比較混亂。所謂教學組織就是一條線,把課前、課中、課后穿連起來,以達到實現教學目標的目的,主要包括備課、上課和考核三個關鍵環節。首先是課前的備課比較困難。同一人課相比,由于小組課堂的學生比較多,學生個體的差異使得情況變得復雜。單說練習曲,如果要考慮到學生的個人條件、專業程度,做到每人一歌,就很難選擇和把握。有些老師圖省事在課堂上反反復復講教材上的幾首歌曲,不僅學生唱的生厭,自己也覺得無趣。但是要做到認真備課,教師的負荷又不是成倍增加那么簡單。其次,是上課比較難得把握。關于小組課堂如何組織,各位老師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的上成了集體課、合唱課;有的上成短時制的個別課,還有的上成表演課,齊唱、對唱,花樣層出。第三,考核環節仍舊保守。雖然跟隨教學形式的改革,教學內容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但是最終到了考核環節仍然是以考核學生的唱功為主,無法反映教學改革的實際效果。2.教學熱情減退。隨著小組課教學改革的深入,教師們的教學熱情衰退。主要是教學期望與教學成果相左,缺乏成就感。在教學實踐中,學生多課時緊張,教學負擔沉重,無法對教學沉心思考,每天都是例行公事地上課,疲于應付的同時也傷及自身,不僅在生理上身體透支,而且在心理上對教學感到無望。在教學研究中,根據對知網上以“聲樂小組課”為關鍵詞的搜索,2014年以來,相關研究的數量逐年減少,總共下降了60%之多,從高峰的年論文量24篇下降為年論文量七八篇。情況表明,面對聲樂小組課,教師已經面對某種困境。在教學實踐上沿著既定軌道疲于奔命,在教學研究上看不到課程改革的未來,對課程改革變得失望乃至無動于衷。不僅如此,學生也對聲樂課程表現得不甚滿意,條件差、程度淺的同學容易因為失望放棄聲樂學習,而那些想學習的學生不得不額外增加課程。3.教學質量下滑。教學質量下滑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聲樂學習的成果凝聚著學生、老師的大量心血,缺少任何一個方面都不可能質量得到保證。首先是生源質量的下降,藝術專業文化課招生分數低,被認為是入學門檻低。一些文化課比較差的考生為了能上大學,趕著鴨子上架,硬擠藝術生考試這趟車,通過幾個月的突擊進入大學。藝術專業擴大招生降低了招生標準,改變了招生方式,實施了所謂的省考,剝奪了教師挑選學生的權利,完全違背了藝術教學的客觀規律。學校招生以省考成績為參考,教師只能拿什么材料來就加工什么材料,增加教學難度不說,根本無法保證教學質量。其次是時間積累的問題,聲樂學習是對人聲器官的訓練,需要日積月累的反復自我練習和教師的反復提醒才能才能逐漸形成正確的發聲方法和保持良好的歌唱習慣,小組課的課堂學習時間太短無法保證學生的嗓音雕琢。原來本科教育要求學生四年下來至少要學唱40首中外歌曲,現在大多只能唱到一半。
二、小組課教學改革的困境分析
1.推動小組課教學改革的動力已經減弱。對傳統聲樂課的教學改革,主要動力來自于兩個方面,而目前這兩個方面的動力都有所變化。第一個動力是20世紀90年代末的高等教育改革即所謂的高校擴招。1999年,教育部出臺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提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要達到適齡青年的15%。急劇增加的學生人數與本來短缺的聲樂教師師資之間矛盾突出,迫使聲樂教學從個別課改為小組課。進入2008年后,教育部開始認識到1999年開始的擴招過于急躁,本科高校的過度擴招造成高等教育質量全面下滑,并開始逐漸控制擴招比例。2012年4月,教育部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今后公辦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規模將保持相對穩定。為提高教學質量,教授為本科生上課將成為一項基本制度,不給本科生上課不得聘為教授,持續長達13年的高校擴招被叫停。第二個動力是是對傳統聲樂教學方式所積累的不滿,這種觀點認為傳統“一對一”的聲樂課過于強調歌唱技能技巧的訓練,而忽視了學生聲樂素養的培養和教學能力的培養,個別課是專業院校的聲樂教學方式,沒有體現到師范教學的特點。個別課的優勢是針對千人千面的聲樂器官,由教師進行適應性的引導和訓練,從而達到因材施教,琢玉成器的教學目的。相對于師范院校而言個別課更適合于專業藝術院校,也就是說個別課是為培養演員而生。實際上這樣的說法是比較牽強的。首先,什么是師范性?先來理解下師范性。教學方法是跟教學目的相聯系,師范性意味著更寬泛的專業視角,所謂的一專多能,意味著擁有著更高的教學技巧。[1]實際上我們來想一想,師范院校的專業聲樂教師哪個不是從個別課課堂里走出來的呢?小組課訓練出來的學生有能力承擔專業聲樂教師的責任嗎?毫無疑問,答案是否定的。因此,所以用小組課實現師范性實際上是個假命題。小組課培養出來的學生只可能擁有更低標準的專業能力,這種專業能力去適應中小學的音樂普及性教育也許可以,但從事聲樂的專業教學在素質上是有欠缺的。因此為了培養更高層次的聲樂教師,必須要有個別課。2.推動小組課改革的環境已經發生變化。聲樂小組課這種授課形式因為擴招而被逐漸推廣,但是并沒有因為停止擴招而被叫停。主要是因為聲樂課改革的環境發生了變化。首先是生源質量下降,大量的經過簡單初級快速培養出來的對藝術并沒有多大興趣的學生在懵里懵懂中就撞進了音樂專業的大門,他們有這樣幾個特點,1.專業水平參差不齊,由于不是本校老師把關,各省生源招生質量也不同。2.接觸音樂時間短,缺乏音樂素養,音樂的悟性和接受能力較差。3.由于缺乏對藝術的喜愛與追求,學習熱情不高,缺乏主觀能動性。簡單地說就是專業性變差,這一點恰恰比較契合聲樂小組課的特點。聲樂小組課就比較適合那些專業層次低的學生教學,因此小組課也就沒有停下來的必要。其次是就業市場發生了變化。隨著社會老齡化,出生人口的減少,城鎮化發展,很多基層的農村小學發生了撤并,大量教師轉崗分流,中小學教師出現了某種飽和,城市里中小學引進師資對學歷的要求變得越來越高,傳統的教學市場出現了崩析,普通學校對藝術專業的需求本來就少,高師學生尤其是學習藝術的學生很多畢業即失業,很多人不得不降低自己的就業理想,進入幼兒教育,跟中等職業教育的幼師畢業生搶飯碗。就業渠道出現了多樣化,多樣化則降低了對高師專業的師范性要求,因此再用缺乏師范性來推動小組課改革也失去其正當性。
三、對小組課教學改革的反思
目前,推動小組課教學改革的外在壓力減弱,內在動力消失,使得小組課改革處在一種進退失據的狀態,但是我們并不能喪失對聲樂教學改革的信心。首先,要理解聲樂課改革是一種歷史必然性。聲樂小組課不是聲樂課的終極形式,它只是在某種形勢下的一種特殊選擇。也許只是一個過渡,因此不要苛求聲樂小組課能夠產生很好的教學效果,教師應該端正心態,做他能夠做到,做他應該做的,不要用個別課的要求來要求小組課,學生老師都會釋然很多。其次,要理解聲樂課改革所具有的體制特色。大學教育本是為了增強人的素質,促進人的自我發展。但我國教育體制受原蘇聯教育體制的影響深遠,長期以來將教育實用化作為目標,高等教育采用企業化的生產方式,把學生作為產品,對教學流程搞標準化,教學、科研成果與社會需求對接,這是不得不接受的體制現實。[2]既然目前大學教育帶有明顯的功利性。以實現自我價值變成了實現就業,那么我們不得不考慮社會的需求。再次,要理解聲樂課改革所具有的專業特點。任何專業的人才都存在著金字塔現象,那些頂尖的高手畢竟只能是少數,從聲樂學習上來講,自身的專業生理條件實際是聲樂發展最大的基礎,也是最大的局限。所有聲樂的學習者必須認清這個現實,聲樂學習不會像其他學科那樣,學的越多提高越多。技能的提高最終會觸到生理條件的天花板。因此,拋棄不切實際的幻想,為不同的學生鋪就適合他的聲樂發展之路,是每個聲樂教師需要明確的。同時,要認識聲樂小組課的教學本質。聲樂小組課本質上就是集體課,只不過是小組集體課,因此不能像個別課那樣教學。從形式到內容都應該有所區別。小組課承擔不了個別課的教學任務要求,如果教師不能轉變觀念,仍然使用個別課教學的標準來要求學生,必然會造成學生由于達不到要求而備受打擊產生厭學情緒。同時,教師也會由于幾倍于個別課的付出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沒有成就感而備感教學壓力。最后,不管聲樂課如何改革,聲樂課的三種教學仍將長期共存。個別課、小組課和集體課,不同的教學形式對應著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階段,在教學中綜合運用,起到了比較好的教學效果。集體課注重理論教學,個別個注重提高個人的演唱水平,小組課主要是在演出實踐中使用,使得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三種課程在教學中靈活使用,相得益彰。雖然三種授課方式都在使用,但在使用中,一般還是以個別課為主。
注釋:
[1]黃恩妮.多學科融合下音樂教育專業教學改革研究———以聲樂小組課為例[J].藝術教育,2018(07):54—55.
[2]許迪迪.聲樂小組課課程改革思考[J].黃河之聲,2017(11):33—34.
作者:張紅梅 單位:湖北理工學院藝術學院
- 上一篇:聲樂教學多元化發展探究
- 下一篇:民族傳統文化在美術課堂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