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演唱風格聲樂教學研究
時間:2022-04-16 11:05:17
導語:民歌演唱風格聲樂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分析如何保持廣西本土民歌演唱的風格,并將這一理念融入日常廣西本土民歌的聲樂教學工作當中,培養聲樂專業學生良好的演唱技巧和能力,解決傳統教學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升學生聲樂學習的效果及質量,并希望能夠有效地實現民族聲樂藝術傳承與發展,促進民族音樂走向世界舞臺。
一、廣西本土民歌語言及演唱風格
廣西本土民歌本身就具備自身獨特的藝術魅力,呈現出演唱方面的獨特風格特征,還展現出民族文化的特色。廣西本土的民歌演唱因為長期結合搜地方語言和生活氛圍熏陶,呈現出明顯的風格特點,廣西人民熱情的性格也影響著民歌演唱的情感表達。廣西地區主要以壯族語言作為交流和溝通工具,并將自己的語言稱之為壯話,每個地方對于壯族語言的稱呼都不懂,切好體現出少數民族本土文化的豐富內涵及特征。從壯族語言的發音特征以及詞匯的差別角度進行劃分,將壯語氛圍北方和南方兩個體系,每個體系都包含很多個小的土語區域,詞匯的相似程度在60%到86%范疇當中。a、e、i、o、u、w也可為y,是壯語當中的六個基本元音。其余的復合韻母和元音之間存在長短相對的特點。壯語本身存在聲調,這是壯語語言的特征。演唱壯族本土民歌的主要形式是山歌歌調,因為地區不同其山歌的稱呼也存在差別。每個地區都存在多種調子形式,可以進行平調敘事,也可以喜調抒情,等等都能夠展現出本土民歌演唱的獨特風格與藝術審美價值。多聲部壯族山歌呈現出深刻的民族文化意識和思想深度,展現出聲樂藝術的成熟與魅力,這也是廣西壯族人民長久生活并在實踐中積累、總結和創作出的獨特藝術表演形式,屬于人民群眾的精神文明,也是音樂藝術的精華組成元素之一。廣西本土的民歌體現著當地人民豐富的生活經驗、精神世界,以及藝術魅力與智慧,同時也是屬于世界的瑰寶。
二、廣西本土民歌在聲樂教學中的應用
通過收集和整理大量文獻資料了解到,廣西本土的民歌在演唱技巧方面具有其明顯的特征性和藝術審美價值,如何運用良好的演唱技巧實現聲樂藝術的表達,首先應當了解廣西本土民歌演唱的狀態特征,并且能夠深入了解并掌握廣西本土民歌的語言發聲獨特性。松弛和自然是廣西本土民歌演唱方面體現出的明顯魅力,演唱者善于運用腔體的共鳴達成演唱風格的表現需求,進而廣西本土民歌的演唱藝術風格。通過學習和接觸廣西本土的民歌藝術,并從事相關的教學工作實踐體會了解到,不同類型的演唱嗓音各具特色。演唱者具備良好的聲音音色特征還不能完全實現演唱的藝術魅力要求,還需要搭配松弛的喉嚨運用,配合平穩的氣息支持,從而在換聲的情況下不會出現破音等高音演唱問題。為滿足廣西本土民歌的演唱實際需求,采取具有針對性的訓練教學,可以首先要求學生練、三度的聲樂歌曲,重視對于學生中低聲音區域的訓練,以說話的方式鍛煉學生的演唱感覺,勤加練習幫助學生打開喉嚨,獲得放低喉頭的練習機會,從而提升學生演唱技巧等能力。在選擇教學音樂的過程中也需要講求科學性,一般會選擇以音域比較低,跳躍程度不大,且相對比較平穩的聲樂歌曲作為教學案例,并進行日常的教學訓練。日常廣西本土民歌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演唱本土民歌,還要搭配一些國內外古典藝術歌曲的訓練演唱,其目標在于培訓學生對于聲音的敏感程度,提升學生藝術審美能力,夯實學生未來聲樂演唱學習的基礎。學生在從事聲樂學習的第二學年到第三學年期間,應當關注到自身的氣息和換聲訓練,同時這也是教師應當關注的教學重點。第一,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發聲認知,并鼓勵學生進行勤加練習。具體教學方案設計明確學生的教學指導內容,也就是要求學生在演唱的過程中不要一味的將演唱音量逐漸升高,而是應當關注到演唱過程中發聲的狀態,要求發聲是自然的、松弛的。鍛煉并引導學生以說話的狀態進行歌曲的演唱,例如演唱a字母發音的歌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松弛的狀態發出聲音,好像在說“媽媽”時的發音狀態。這種簡單、貼合學生生活的訓練方式讓學生的發聲更加自然,聲音自然的發出后讓演唱的感覺也會比較松弛和自然。日常生活中,沒有人會將喉嚨壓低發出不自然地聲音,而這種狀態下發出的a聲音也不會被延長,導致喉嚨位置存在外界壓力的情況,影響發聲出現緊張感和壓迫感。自然從喉嚨送出聲音的訓練,可以提升學生聲音的松弛感。第二,進行學生音階的訓練,可以讓學生的發生呈現出平穩與柔和的演唱特點,聽覺感受更為自然和舒適。在換聲的區域位置演唱a的發音,可以略微地感受到口型發音為o的狀態,但是又不是完全的o發音。演唱后呈現出的a音依然是本身的發音,但是卻讓聲音體現出集中感,主要是因為腔體中的聲音在換聲的區域明顯的被打開。學生在換聲區域存在演唱的問題,主要是源于發生靠后,或者是向前擠近,就會出現喉嚨壓力或者擠近的情況。聲音并不是始終保持輸出的狀態,而是在喉嚨打開的情況下保證氣息平穩的支持發聲。演唱歌曲時,氣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是演唱者演唱歌曲的根本,就像是夯實的地基支持整個建筑物的穩定使用。因此,訓練演唱者的氣息十分重要,直接關系到歌曲表演的藝術審美價值。廣地本土民歌的演唱具有比較高的聲調要求,如何演唱的自然就必須要掌握穩定氣息的方式和方法。學生并沒有掌握正確的呼吸方式,會影響吸氣階段出現提胸的問題,似乎吸入很多氣體,但是實際上氣息的停留情況比較淺,不能夠維持長句演唱等需求,甚至會出現胸部壓力緊張情況。因此,在演唱的過程中能夠,要求學生能夠放松胸部進行呼吸,保持自然吸入氣息,維持一個良好的狀態。正確呼吸狀態下存在屏氣的體驗,能夠讓氣體自然進入體內,然后保證持續吸氣的狀態,不會出現費力的憋氣情況,維持的氣息狀態自然舒適。演唱者應當在放松的狀態下進行演唱,才能夠保證喉嚨可以釋放自己的能量。教師指導學生演唱聲樂歌曲的時候,需要注意不同聲區演唱的技巧使用差異。演唱進入低聲區階段,應當保持持續輕微的氣息運送。而轉向高聲區階段,需要關注氣息的持續性控制需求。學生在轉變聲音區域的過程中需要關注到自身聲音位置高低的變化,并持續保持氣息的穩定,甚至將80%以上的注意力都投入到關注氣息方面,持續一段時間的練習可以改善學生提音和破音的問題,并取得演唱方面的進步成績。關注學生演唱氣息的控制,可以滿足教學質量和效率升級的目標。未來聲樂教學工作開展過程中,將其音域、氣息等基礎訓練作為拓展訓練的一部分,可以讓學生獲得更為優異的演唱成績,以及良好的聲音演唱審美價值。深入分析不難看出,采取正確的發聲方式可以更好地演唱廣西本土民歌,將廣西本土民歌的音樂風格展示得淋漓盡致,從而達成傳承與發揚民族文化的目標。
綜合上述研究內容進行切實有效的分析、探討和總結能夠了解到,廣西本土民歌藝術具有其獨特的形成環境及氛圍,因為地域特殊的語言和人文影響表現出民歌藝術濃厚的審美價值。為更好演地唱廣西本土民歌,首先需要了解并掌握廣西本土民歌的演唱風格特征,進而實現具有針對性的演唱教學目標。讓學生能夠在深入分析和體會廣西本土民歌演唱風格的基礎上,實現自身演唱技巧和演唱能力的學習與訓練,從而在未來的演唱和深入學習過程中取得更為優異的成績。科學的開展廣西本土民歌演唱教學,可以更好地展現廣西本土民歌藝術魅力,提升其審美價值,進而實現廣西本土民歌藝術深入傳承與發展的目標,將我國的藝術瑰寶展現給全世界舞臺。
參考文獻:
[1]朱冬暉.探析高職院校聲樂教學中原生態民歌的價值及創新運用[J].普洱學院學報,2019,35(05).
[2]趙茜.民歌和地方戲曲在高職聲樂教學中的作用[J].黃河之聲,2019(17).
[3]烏日娜.論壯族原生民歌在高校聲樂教學中的融入[J].當代音樂,2019(10).
[4]徐銘.論民族聲樂藝術吸收原生態民歌演唱的價值[J].智庫時代,2019(37).
[5]王晉.廣西本土民歌和地方戲曲在高校聲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藝術教育,2019(08).
[6]黃珣.少數民族民歌在高校聲樂教學中的應用探析[J].藝術教育,2019(08).
作者:湯則銘 單位:廣西藝術大學
- 上一篇:美聲唱法在演唱及聲樂教學的運用
- 下一篇:中職幼師專業聲樂教學表演能力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