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體育論文:學校體育課程發展構想透析

時間:2022-02-01 02:36:03

導語:學校體育論文:學校體育課程發展構想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校體育論文:學校體育課程發展構想透析

本文作者:賈文偉工作單位:渤海大學體育教研部

體育課程設置“輕向化”的內涵及意義

本研究主張弱化以往高校體育課程的競技因素,建議對傳統競技體育項目進行過渡性改造,同時引入“輕體育”項目,以滿足學生鍛煉的個性需求、激發上課的興趣、促進終身體育觀念的形成。本研究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解決得好會對高校體育產生革命性影響,尤其在突破高校體育改革瓶頸、確保畢業生與社會順利接軌、促進課堂教學更加和諧、全面提高教師素質等方面具有重大意義。

“以人為本”視閾下高校體育課程體系“輕向化”發展構想

(一)改造原有體育課程體系,實現傳統競技體育項目“軟式化”過渡競技運動項目“軟式化”,就是通過主動的變革來適當降低競爭性、提高趣味性,使運動項目最終成為具有廣泛流行地域和眾多直接參與活動人口的、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并具有廣泛社會適應性的運動文化方式[2]。對渤海大學原有“專項式”公共體育課程體系進行改造,將已經開設的籃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網球、羽毛球、健美操、武術八個運動項目,分別采用項目自身改造和改造、項目之間相互滲透和交融等途徑,在保持原有項目競技性的同時,朝著輕松化、簡單化和普及型的方向發展,實現傳統競技體育項目的“軟式化”過渡。

引入“以人為本”、“終身體育”課程理念傳統體育課程是在完成“三基”課程目標基礎上,進行競技體育項目技能的學習,在實施過程中多以單一運動項目為主,未能將“終身體育”思想貫徹到位。本課題建議在體育課程中開設休閑體育和“輕體育”項目,以激發學生興趣為出發點,降低運動項目難度,增加學生參與運動的機會,實施“因人而異”的考核標準,實現真正意義上“以人為本”、“終身體育”的課程理念。

構建“輕向化”體育課程體系1.提出“多維度”課程目標針對“輕向化”體育課程體系,提出“基礎性、整體性、終身性”多維度“輕向化”的課程目標。繼續貫徹傳統體育“鍛煉身體、增強體質”的基礎性課程目標;提倡以人為本、尊重差異、因材施教的整體性課程目標;實現課內外、校內外“一體化”終身性鍛煉的課程目標。2.建立“合理化”課程結構改變傳統體育課程結構,擴大休閑體育和輕體育運動項目所占課程比例,達到所開設課程門數的80%左右。為實現體育課程目標,課堂教學與課外、校外的體育活動有機結合,學校與社會緊密聯系。把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課外體育鍛煉、校外(社會、野外)活動、運動訓練等納入體育課程,形成課內外、校內外有機聯系的課程結構。3.采用“科學化”教學體系“輕向化”體育課程在進行教學時,要面向全體學生合理安排“多元化”的體育教學內容,以滿足不同層次、不同水平、不同興趣學生的需要;教學方法要講究“多樣化”,提倡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多邊互助活動;教學手段應提倡“娛樂化”,降低傳統競技項目難度,增加趣味性,并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創造性開發新興運動項目;同時,倡導“開放式”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努力拓展體育課程的時間和空間。此外,教學過程要“輕松化”,努力營造師生和諧的教學氛圍;教學考核要注重“人性化”,要因人而異制定不同級別、不同要求的考試評價標準。4.開發“整合型”課程資源在“輕向化”體育課程體系建設過程中,要側重“人力資源—設施資源—媒體資源—體育資源—環境資源”多方面的“整合型”開發:對體育教師進行新項目的技能培訓,充分利用現有體育設施,擴大各種媒體資源的信息獲取;融合各種社會體育資源,開發自然體育資源并加以利用。5.實施“客觀性”課程評價體育課程評價應包括學生學習、教師講授、課程建設三個方面,評價注重客觀性、公平性。學生學習的評價是對學習效果和過程的評價;教師授課評價主要包括教師業務素養和課堂教學兩方面;課程建設評價包括課程體系、課程內容、課程目標、課程管理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