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體育引入學院教學的研究

時間:2022-04-08 02:51:04

導語:民族體育引入學院教學的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族體育引入學院教學的研究

普洱學院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現狀

由于多年來,普洱市經濟發展相對較慢,大中專學校體育教學仍采取傳統教育模式,諸多仍以西方現代體育項目如球類、田徑、游泳等,以及中國傳統武術作為體育教學的項目,普洱學院也不例外。由此可見,我國傳統體育項目在普洱學院體育教學中所占比例極小,更別提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同時,體育教材內容的統一單調,加之有相當一部分少數民族學生的體育基礎較差,在學習田徑、球類等這些技術難度較大的課程時,表現出學習跟不上和不感興趣的現象,導致學生對體育教學不夠重視。普洱學院體育系課程設置中,按照國家教委教學大綱和人才培養方案的規定,大部分仍以西方現代體育項目如球類、田徑、游泳等,以及中國傳統武術作為體育教育專業和大學體育與健康課程的主要內容,在專業選修的內容中,逐漸引入多元化的適應當今“全民健身”和“民族體育與社會和諧發展”為宗旨的內容,但由于體育教育專業屬專科三年制,在教學進度、教學計劃等方面未能將民族傳統體育相關的教學活動在專業體育教學中實施。而民族傳統體育作為高校體育教學資源存在:第一,人們觀念意識淡薄的問題;第二,在我院師資隊伍中,部分是參加一些短訓班、學習班培訓出來的;第三,師資數量少,質量一般等問題。因此,在云南省眾多重點高校開展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為云南省少數民族體育事業爭光添彩的背景下,作為云南省少數民族種類最多、地域最廣、人口最多的地州市唯一的高校更要將民族傳統體育與學校體育相結合。

引入民族傳統體育的優勢

普洱市隸屬云南省16個地州市之一,位于滇西南部,行政區劃分為九縣一區,除思茅區外,九縣全是少數民族自治縣,屬于少數民族聚居的邊疆地區。在地理環境、生產方式、歷史發展、宗教、民俗等因素的作用下,民族傳統體育的產生和發展在這片土地上逐步發展、完善起來。云南少數民族學生自出生都生長、生活在這樣的自然和社會環境中,從小觀看、參與,逐漸在他們的思想意識和行為模式中,深深地植入民族傳統體育的形式、方法乃至文化。隨著社會的變遷和年齡增長,每逢課余、聚會、節日等期間,都會自發地、歡樂地、淋漓盡致地舉行本民族的傳統活動,以此來表達內心對民族文化的熱愛,對朋友、親人在活動中對抗、協作、表演所激發的情感,以及自我身心的愉悅和性情的陶冶。這樣優越的地域基礎和開發潛力,是民族傳統體育引入普洱學院體育教學的關鍵優勢。普洱學院學生中少數民族學生占有較大的比例,包括非少數民族大都是來自民族地區,因為我院的生源基本是云南省內的學生。云南作為少數民族大省,從民間挖掘、整理出來的傳統體育活動多達300多項,占《中華民族傳統體育志》所列項目的40%以上。各地州根據民族和民族傳統體育優勢項目的不同,都開展民族傳統體育的活動、訓練、比賽,云南省已舉辦了九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通過媒體介紹、現場觀看、親身參與等形式,部分學生對少數民族體育項目有所了解、認識,甚至不乏參加過正式比賽的高手。對于體育教學教材陳舊、教學形式單調、技術復雜難度大的現狀,民族學生們也希望本民族優秀的文化形式能夠得到廣泛的認可,得到科學、合理的開發和普及。另外,普洱學院體育系師資隊伍中,普洱籍的專業教師有11人,少數民族教師有5人,參加過省、市、區縣少數民族體育競賽、訓練的教師有9人。因此,普洱學院開展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具備訓練、競賽的人力條件。相比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的枯燥、內容形式的單調,教學大綱不適應民族地區學生發展需要的實際情況,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風格獨特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集趣味性、娛樂性、健身性、思想性的特點深受學生的歡迎。此種現象說明民族成分和學生的生活環境讓他們更能接受具有鮮明特色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更鐘情于參與本民族或者其他民族的傳統體育項目。運動負荷適中、趣味性強、娛樂性濃、具有競爭性而危險性較小的個人或團體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可以改善和革新傳統體育教學現狀。在引入和普及民族傳統體育知識和技能過程中,體育專業教師可與本院研究民族文化、歷史、民俗及社會關系等方面的教師攜手共進,針對項目的產生、發展、演變等進行具體化的探討,從而總結出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的各項內容和方法。

開展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的必要性

在云南省高校中,已開設民族傳統體育課程的學校有云南師范大學、云南民族大學、云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的民族傳統體育課程還被列為云南省省級精品課程。在高等院校體育教學中,進一步開展和普及民族傳統體育,是符合我國國情和傳統文化思想的。文獻資料研究表明,中央民族大學開設了珍珠球、搶花炮、陀螺、木球等課程,廣西民族學院開設龍舟、珍珠球、搶花炮等課程,并編寫出版了教材,大連民族學院開設珍珠球、射弩等課程。還有云南師范大學和云南民族大學都開設了珍珠球、高腳競速、板鞋競速、蹴球等課程和訓練,在云南省第九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取得了優異的成績。由此可見,將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引入高校體育教學中是完全可行的,也是我國高校教育改革和傳承、弘揚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必然之路。將民族傳統體育引入體育教學,能豐富我院體育教學的內容,改善教材結構;有利于終身體育在教育過程中的落實;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的開展還能促進我院少數民族學生對優秀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和傳播;有助于學生群體的團結互助和凝聚力,保證學生身心健康和素質的完善。

開展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的展望

推動高等院校體育教學的科學發展、振興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是我國現階段乃至未來一個時期內體育事業發展的兩個重點。作為民族文化大省的十六分之一,在民族傳統體育的開發和利用,項目的開展和普及,普洱市將依托普洱學院高等教育的平臺,在完善人才基本知識、技術和技能的基礎上,全面提高人才素質,促進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和弘揚。普洱市從事民族傳統體育健身具有較好的群眾基礎,從事民族傳統體育訓練、帶隊比賽的教練比較多,多年的教學訓練、比賽實踐和每年外派的專業培訓,使我市從事其訓練競賽的教練的理論知識、實踐經驗都非常豐富。其中,吹槍、陀螺、秋千、蹴球等項目的教練多次代表云南出征全國民運會。但由于科研水平和寫作能力的欠缺,有好多較好的經驗不能清晰地反映在書本上。所以,結合普洱市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開展情況及優勢項目,借助優秀教練的實踐經驗及普洱學院科研隊伍,在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內容、方式、規則、訓練內容、訓練重難點、訓練安排及比賽前、比賽中、比賽后應注意的問題,以及結合本地、本校實際,有針對性地選擇適合的項目,進行項目教材的本土編著,回歸民間進行反復調查考證,查找、收集相關資料,對項目名稱、文化內涵及技術規范、器材設施等要全面掌握。同時教師還要根據本地實際,積極做好民族傳統體育器材的改進和活動形式、方式的改進等研究工作,并將系統、科學、合理的活動內容、形式、方法加入到教材建設中。在教學樓、食堂、圖書館、宿舍樓中,開設民族傳統體育的宣傳欄,通過黑板報、簡訊、校報、專欄、社團簡報以及專家講座等形式,介紹不同民族的傳統體育項目,提高學生對民族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認識,借助媒體、競賽等形式,給予學生視角和精神的沖擊,吸引更多的民族學生參與到開展、普及、傳播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的隊伍中。將民族傳統體育引入普洱學院體育教學中,首要的前提是要求廣大的體育教師既要懂得現代科學的體育知識原則,又要掌握民族傳統體育知識與技能。大學體育與健康、民族傳統體育單項教學的課堂及課余教育活動直接體現了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引入大學體育教育課程的效果。因此,應通過提高體育教師的業務素質,特別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內涵和項目內容、訓練比賽等方面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加強體育師資隊伍的建設和管理,有目的、有計劃地創造學習培訓進修的條件,多與民族傳統體育教學開展效果好的高校進行勾通交流,促進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教學化,從而推動體育教學和整個學校體育工作的良性發展。將民族傳統體育引入普洱學院體育教學中,采取傳統體育與現代體育相結合的模式,選擇適宜學校特點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進入教學課堂,并根據教師、學生、學校的實際,進行科學合理的改造,如器材、項目的組織形式、規則和方法的改造,通過適當的改變、重組對原有項目活動方式、形式的改造,以適應教學施設、教學主體的需要。在實施過程中應注意貫徹以學生為本,健康、安全第一的原則,要求學生在民族傳統體育活動中尊重各民族信仰和遵守各民族習慣,使民族傳統體育教學逐漸形成一門具有地方特色的課程。其次,通過團委、院系社團組織的體育、文化、藝術節,以及各種民族節慶的時機,將民族傳統體育課所掌握的民族傳統體育表演、體育競賽等與以上節日形式相結合,開展豐富多彩的民族傳統體育活動。

本文作者:李險峰劉松郭滔工作單位:普洱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