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教學俱樂部模式探討

時間:2022-06-03 09:57:27

導語:體育教學俱樂部模式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體育教學俱樂部模式探討

1俱樂部教學的依據

1.1傳統高校體育教學效果,當代大學生選擇項目的動機

傳統的體育教學,無論是從增強學生的體質,還是培養終身體育意識,效果上都不是很顯著,因為每周一次的體育課,無法滿足學生鍛煉身體的要求,以及學習運動技術和相關體育知識的需要。這種教學形式雖然在學生管理上具有一定的優勢,但不易對學生的個體差異、興趣愛好等進行有區別的教育培養。教師如果盡量照顧基礎差的學生,會造成練習時間過長,教學結構不夠合理,一部分學生產生厭倦情緒,積極性降低;反之,另一部分學生則會出現學習比較吃力,難以應付,打退堂鼓。會做的學生感覺容易,不想練;基礎差的學生感覺難,跟不上,學生的積極性難以調動起來?,F在的大學生對體育課的需求,不僅僅停留在一般地掌握教學內容上,而更多地將體育課看成是心理調整、發展個性、提高運動專長和身體活動能力的極好機會,對簡單、重復的教學內容,不論基礎好壞都千篇一律的教學組織方式感到不滿意,對發展自己有著更加強烈的愿望和要求。反觀俱樂部教學,更加注重因材施教,以學生為主體,采用探究式的學習方法,學生的潛力、個性、能力得到應有的發揮,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1.2高校體育教師的評價機制

實踐證明:專項能力越強的體育教師,就有吸越大引力,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越能得到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越能激發。現在的教學方式使老師沒有工作壓力,工作量也是固定分配給教師,不論教課水平高低,都可以授課,這直接關系到教師自我提升的空間,教學質量也不能很好地保證,教師專項才能也得不到發揮。俱樂部式教學引入良好的競爭機制,實行教師明示制度,把教師的個人信息及專長公布在選課系統,讓學生去選擇授課教師。學生選項、擇師完全是一種動態的,學生對教師的評教也是隨機的,學生評滿意率作為教師考核重要的依據。隨著這種評教機制的建立,教師和學生主體地位的轉換,給體育教師帶來職業危機感,可以大大激發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對教師的業務水平、教學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這樣每位教師都會對工作有高度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大大增強教師提高自我能力和知識結構創新的積極性,保證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2目前我國普通高校體育教學俱樂部模式類型

2.1群眾體育健身模式

這種教學組織形式班型較大,沒有安排固定的專項教師和場地,課中教師對學生進行疑問解答、個別指導,學生之間進行自由交流、評價。群眾體育健身模式的特點: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身體狀況,選擇適合自己的項目,課堂氣氛活躍,比較自由、隨意。

2.2流動式教學模式

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喜歡的項目,在一周內任意時間選擇同一類型,不同教師上課,只要修滿規定的學時,就可以參加考試,考試合格獲得學分。這種教學組織形式的特點是對教師的能力要求較高,學生對上課時間和教師的選擇自由。2.3自由選項教學模式在同一堂課中開設各類體育項目,每個項目為一個俱樂部,學生可以自由選擇項目,每周可以更換所選項目。自由選項教學模式的特點:學生選項選擇的空間大、彈性強,流動性大,不受班級、教學進度、教學內容限制,教師面臨競爭和壓力。

3目前我國體育教學俱樂部的主要問題

3.1教學管理及評價

俱樂部式的體育教學的開放性和自由性,必然給教學管理帶來很多難度,學生既然可以任意選擇項目或者更換教師,在流動性上肯定會比較大。與傳統的教學評價相比,高校俱樂部教學普遍采用的考核方式是絕對評價和相對評價結合,理論上可以較為客觀地對學生體育成績進行評定,但由于俱樂部教學學生的流動性較大,這樣也很難對學生進行比較全面的過程評價。

3.2組織方式及教法

俱樂部教學區別于傳統的體育教學方式,最主要的就是在內容傳授方式上的轉變。傳統的體育教學傾向于教師為主導,根據教學目標和任務,教師會進行動作示范、講解,學生練習,再到糾錯這樣一個過程,強調的是教學的系統性和完整性,而俱樂部教學模式是以學生為主體,根據學生所需而進行教學內容安排,只保留基本的課堂常規,符合學生個性發展需要。但是,由于大學生來自不同的地區,體育學習基礎、身體素質不盡相同,如果單純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是起到指導員的作用,勢必造成體育課變成活動課,教師很容易成為擺設,很難發揮輔助、指導的作用。

3.3項目設置

目前高校教學俱樂部多是根據不同項目、項群進行俱樂部的劃分,這樣的設置,給大學生提供了按興趣選項的條件,但是目前中小學的體育教學內容和條件,還無法很好的與大學體育教學進行銜接,傳統的體育教學項目又無法完全滿足大學生的需要,一些體育項目無法完全按照俱樂部模式教學,比如武術、健美操、體育舞蹈等社會上新近流行的運動項目,這些項目的共性是需要一個完整的教學計劃和方向,不能根據學生的興趣自己練自己的。

4建議

4.1俱樂部教學的設置

根據目前我國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學安排,全天候開放俱樂部教學時間不現實,結合人體最佳運動時間段。建議下午2~5點,或者晚上是俱樂部教學時間,每個系、專業每周安排2~3次的體育鍛煉時間,這樣學生可以根據興趣、愛好選擇至少一項運動項目,持續地每周2~3次的鍛煉時間,基本滿足我們陽光體育運動的要求。

4.2分層次的體育教學俱樂部

俱樂部的教學模式決定了學生是以興趣為導向的學習方式,但目前俱樂部教學組織形式的特點是流動性比較大,單純的按照項目本身進行分類,勢必造成學生分配不均,而現有的場館、設施條件,很容易出現傳統教學的“吃不飽”和“吃不消”的效果。建議采用分層次的體育教學俱樂部,可以把俱樂部分成基礎和提高型,這樣學生根據本身的運動技術水平,身體素質的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俱樂部,在每學期開學的第一周,選課系統公布每個教師的資料及每個俱樂部的課程教學大綱,詳細地介紹俱樂部教學所要達到的層次和目標,真正達到按需選擇。

4.3分級評價體系

體育教學是一種用身體活動來進行的教育行為,應該弱化分數對學生的影響,逐步取消體育課的學分制,應該讓學生在快樂、自主的過程中,體驗運動帶來的樂趣,這樣才能使運動成為一種習慣,才能真正的培養他們的終身鍛煉的體育意識,與大眾體育接軌。建議在俱樂部教學過程中,根據不同學習階段和學生水平設置相應的考核內容,這樣使評價是一種動態的、整體的評價,起到導向和質量監控的作用,而不是為了應付考試和取得較好的分數,只考慮到如何更容易的拿到學分。可以根據學生在運動過程中的表現給予優秀、良好、合格這樣的評價體系,更注重運用進步度評價,學生自我評價。

作者:高峰工作單位:東莞理工學院體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