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行為對體育教學行為轉變的啟示

時間:2022-06-23 10:55:12

導語:計劃行為對體育教學行為轉變的啟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計劃行為對體育教學行為轉變的啟示

[摘要]傳統的體育教學主要強調技能的傳授,而新課程改革中要求教師的教學行為必須以社會和個人發展的需求為出發點,依據社會和個人發展的物質和精神的可能性來塑造教師的教學行為。因此,可通過培養體育教師積極的教學改革意識、促進體育教師對教學改革的控制感、改善體育教師對體育教學改革的態度、減緩教學改革對體育教師所帶來的社會壓力等措施來促進體育教師教學改革行為的轉變。

[關鍵詞]計劃行為理論;體育教師;教學行為;教學改革

教師教學行為是指在完成教學任務、達成教學目標的教學過程中采取的可觀察的外顯的教學活動方式[1]。教育改革要求教師提高素質、更新觀點轉變角色,落腳點在于教師教學行為的轉變[2],傳統的體育教學主要強調技能的傳授,而新課程改革中要求教師的教學行為必須以社會和個人發展的需求為出發點,依據社會和個人發展的物質和精神的可能性來塑造教師的教學行為。要求體育教師通過自身教學行為的轉變來達成促進學生人格發展和創新能力培養的目標。但現有研究更多的關注于教師教學行為的實踐[2],較少涉及理論的研究。而已有的研究證實,相關理論的涉入有利于實踐的整合。因此,需要結合實踐予以理論上的提升[3]。計劃行為理論對行為具有良好的解釋力和預測力,主要通過對個體行為態度、主觀規范和控制信念的改變來促進個體意圖和行為的改變[4]。因此,本文擬對計劃行為理論的核心概念及其基本假定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探討計劃行為理論對體育教師教學行為轉變的啟示

1計劃行為理論的基本內涵

計劃行為理論的源頭可以追溯到Fishbein的多屬性態度理論(TheoryofMultiattributeAttitude,TMA),該理論認為行為態度決定行為意向,預期的行為結果及結果評估又決定行為態度,后來Fish-bein和Ajzen發展了該理論,提出了理性行為理論(TheoryofReasonedAction,TRA),該理論由于假定個體行為受意志控制,嚴重制約了理論的廣泛應用,因此Ajzen在1985年增加了知覺行為控制變量,并于1991年完善了計劃行為理論(TheoryofPlannedBehavior,TPB)[5,6],具體見圖1。

1.1關鍵概念的界定

行為意圖是指個人想要從事某項行為的傾向程度,即個人所欲從事某項特定行為的主觀幾率。計劃行為理論認為人的行為意圖是預測行為的最佳變量。主觀規范是指個人在進行某一特定行為時,所感受到的社會壓力。主要強調重要他人及社會對該行為的認識對個體造成的壓力。知覺行為控制是指個體準備采取某一特定行為時,所感受到的可控程度,它取決于三個因素:能力、資源和機會。行為態度個體對某個特定行為所持有的正面或負面的評價,反映了個體對該行為的好惡。

1.2計劃行為理論的基本觀點

計劃行為理論的基本觀點:(1)非個人意志完全控制的行為受行為意向和執行行為的個人能力、機會以及資源等實際控制條件的制約,當實際控制資源充分時,行為意向直接決定行為;(2)準確的知覺行為控制可以作為實際控制的替代測量指標,直接預測行為發生的可能性,預測的準確性依賴于知覺行為控制的真實程度;(3)個體的行為態度越積極,重要他人或者團體的支持越大,知覺控制越強,個體的行為意向就越強;(4)個體在特定的時間和環境下只有相當少量的行為信念能被獲取,這些可獲取的信念叫突顯信念,他們是行為態度、主觀規范和行為知覺控制的認知和情緒基礎;(5)個人以及社會文化因素(如人格、智力、經驗、年齡、性別、文化背景等)通過行為信念間接影響行為態度、主觀規范和知覺行為控制,并最終影響行為意向和行為;(6)行為態度、主觀規范和知覺行為控制可從概念上區分開,但有時他們可能擁有共同的信念基礎,因此他們既彼此獨立,又相互關聯。

2計劃行為理論對教師教學行為轉變的啟示

教師教學行為屬于非個體意志完全控制行為,也即要促進教師教學行為的改變,不僅需要考慮到教師的行為意向,還需要考慮教師自身的教學能力、相關教學實踐的機會以及所擁有的資源等實際控制條件的制約。同時這些條件或者制約因素之間能夠產生聯動效應,以更有效地促進體育教師教學行為的轉變。但是下面各部分為了敘述的針對性和清晰性,主要是從某一個因素的角度進行具體闡述。

2.1體育教師的意圖和感知行為控制對教學行為轉變的啟示

計劃行為理論認為意圖是影響行為的一個重要因子,如果體育教師愿意改變教學行為(即有了改變的動機),其會更愿意去嘗試、并付出更多的努力以促進行為的發生。前提是體育教師能夠決定教學行為是否轉變,并能夠執行轉變行為。林崇德等人指出理解教師的觀念結構對于改進職業準備和教師實踐來說是非常有必要的[7]。因而,一個對教學改革毫無興趣,沒有任何參與動機的教師是不會會努力的參與到教學改革中來,并在執行改革任務的過程中積極的完善自我,更好的促進改革行為的發生。教師對于教學實踐行為的理解是價值選擇的基本方式,而且會影響到教師和學生的認知過程。進一步的研究證實,如果社會宏觀條件有利于教學改革,學校能夠提供改革的客觀條件,教師自身的人際關系越融洽,教師更愿意參與到教學改革行為中來[8]。因而,我們可以斷定在其它主客觀條件一致的情況下,對于體育教學改革的認識越積極,教師的體育教學改革行為越積極。教師的教學改革行為控制感也是影響教學行為改變的一個重要因子,也即如果教師認為自己能夠有效的控制教學改革行為(如可以自己設定教學的進程并努力修訂過程中的問題),教師會更愿意參與到教學改革中來。大量的心理學研究證實,控制感與行為的改變有著密切的關系。對于體育教師而言,面對體育教學的現實情境,只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可以對教學產生作用時,才會付出努力,才會在面對問題的情境中,積極的去解決問題,而不是選擇回避問題[9]。感知行為控制對個體的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大量的研究證實,如果教師認為自己能夠控制體育教學改革的進程,會極大的影響到學生的成績和教師的教學行為[10],同時會對該行為有更多的準備和計劃,在執行該行為的過程中花費更多的努力,也會有更多的積極情緒體驗[11-13]。還會依據改革過程中的實際情況,不斷的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以更好的滿足學生的需求,更好的促進學生體質水平的提升和改革目標的達成。而感覺自己無法有效控制教學行為會導致挫敗感的產生,以及不良教學行為的出現[10]。要促進體育教師的教學改革行為,讓其感覺到自身是能夠有效的控制教學的過程能夠促進教學行為改變的發生。對教學改革行為的可控性感知還受到自身能力和客觀條件的限制。已有研究表明教師自身的技能是影響教學行為的重要因素。運動技能一直是體育課程改革中的重要目標之一,且是體育課程的載體和途徑,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最重要的目標也是為了技能的學習,試想如果沒有技能作為載體,學生為何選擇體育活動[14],而且技能的掌握和提升是學生體驗運動樂趣的重要途徑[15]。因此,體育教學與其他教學的最大差異體現在體育教學不僅需要運用概念,命題等語言進行邏輯說明,同時也需要運動技能來作為課堂的支撐。體育教學的改革中需要關注學生的興趣,以學生為主體,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強調,則對教師自身的技能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教師只有在具備相應的運動技能之后才會更愿意參與到體育改革過程中以促進教學行為的改變??陀^條件也是影響教師教學行為改變的重要因素。體育課程需要在室外進行,對場地和場地設施有較高的要求。但我國場地和器材設施調查發現無論是中小學,還是職中、大學等都存在著場地設施不夠的現狀[16,17]。對于某些積極參與到課程改革中的教師而言,如果學校不能提供有效的場地和措施,不僅影響教師教學的積極性,也會影響到學生的參與,進而延緩了學校體育改革的推進。因此,為了促進體育教師教學改革行為的實施,有必要從學校層面的場地設施和教師自身的教學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提升來促進其參與改革意愿的轉變,進而促進其教學改革行為。

2.2行為態度和主觀規范對教學行為轉變的啟示

體育教師對教學改革的態度也是影響體育教學改革行為的一個重要因素。教學態度作為一種內在心理建構,對教學行為起著一種準備作用,一般情境下,有什么樣的教學態度就會引發什么樣的教學行為[2]。如果教師能夠對學校、教育和新課程的改革有認同感,那么他們就愿意在教學改革的過程中吃苦,并愿意承受各種壓力和負擔。同時對教學有積極態度的個體會更多的參與到教學改革的實踐中來,進而能創造出更多有效的教學行為。王慧琳(2015)也指出,如果體育教師對學生體質測試的結果持有積極的態度,會更多的利用體質測試的結果來改善自己的教學[18]。體育教師的主觀規范也即體育教師在執行改革行為過程中感受到的社會壓力。體育教學改革中對各種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以及多種評價方式的整合都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合作與配合,如果團體或重要他人進行體育教學改革的愿望不積極,教學行為的改變會受到較多的阻力,進而限制到改革行為的產生。另一個方面是我國教師在改革過程中面臨著巨大的升學壓力,學生的考試成績是評估教師成績的重要指標[19],一旦改革的結果無法有效的促進學生學業成績的提升,就會收到眾多的批評和指責,而改革的結果具有不可預測性,對于改革可能獲得的效益無法給出準確的判定,既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因此,對失敗的后果所造成社會影響的考慮也會制約改革行為的選擇。

3結論

體育教師教學行為的轉變對于新課程改革的教育理念的落實和教育實踐的貫徹執行有著重要的價值。而計劃行為理論為體育教師教學行為的轉變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視角,培養體育教師對教學改革的動機和意圖,改善體育教師對教學改革的控制感和信心是有效促進體育教師執行教學改革行為的關鍵。改變體育教師對體育改革所持有的態度,并從學校和社會層面減緩教學改革對體育教師身心所造成的壓力是有效促進體育教師教學改革行為執行的重要方面。

作者:陳國俅 單位:廣西財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