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網絡教室培訓思考
時間:2022-10-08 02:56:33
導語:農民網絡教室培訓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為加快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促進新農村建設,以岳陽縣為例,通過分析岳陽縣農業從業人員受教育程度、技能培訓人數及人均可支配收入等,闡明岳陽縣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急迫性與實施移動智能終端下網絡教室培訓的可行性,并介紹了移動網絡教室組成(教師終端、學生終端、管理者終端、遠程教育中心)及優勢(線上線下培訓相結合、管理可控、學習靈活等)。
關鍵詞:移動智能終端;網絡教室培訓;新型職業農民
1岳陽縣農業從業人員現狀
岳陽縣位于湖南省岳陽市,面積2809km2,人口72萬,其中農業從業人員達41萬,屬于農業大縣。陳芝英[1]曾對岳陽縣周家莊和東莊村的30戶農村家庭的受教育程度與技能培訓次數進行隨機調查,結果顯示:小學和初中文化程度的農民占總調查人數的87.8%,是農業從業人員的主力軍,而受過高中(中專)及以上教育的僅占12.1%;曾受過技能培訓的農民占調查人數的43.3%,其中大部分農民僅受過1次培訓,占比高達61.5%。由此可見,岳陽縣雖然擁有大量的農業從業人員,但是這些從業人員的文化素質偏低,對經營管理類知識了解不多,對現代農業生產技術接觸更少,因此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迫在眉睫。根據國家統計局與湖南統計年鑒所公布的數據,以2017年為例,全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3432元,湖南省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2935.8元,岳陽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6454元,可以看出,岳陽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明顯高于湖南省及全國平均水平,這給岳陽縣農村居民參與移動智能終端下網絡教室培訓提供了良好的經濟支撐,農民有能力購買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等移動終端,使農民參與移動智能終端下的網絡教室培訓的可行性大幅提升。
2移動智能終端下新型職業農民網絡教室組成及優勢
2.1移動網絡教室組成。新型職業農民與傳統農民是有所區別的,體現在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質,掌握必備的現代農業生產技術及經營管理知識。其中“有文化”即了解農業相關法律法規,掌握一定的現代科學技術與文化常識;“懂技術”即適應現代農業生產要求,掌握一定的機械化種植、養殖技術,具有較高的農業專業素養,會使用農產品電子商務營銷手段;“會經營”即具備一定的市場意識和敏銳的市場洞察力,有一定的經營管理能力和信息接受、反饋能力,能夠閱讀農業經營方面的會計核算和財務管理報表,能夠參與市場競爭,掌握成熟有效的農業生產管理模式[2-3]。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是為了讓農民與現代化農業生產相接軌,與時俱進,從而更好地服務于現代化農業社會經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為此移動智能終端下的新型職業農民網絡教室培訓應運而生。移動智能終端主要指能夠接入互聯網,通過搭載各種操作系統滿足人們需求的設備,具有便捷性[4]。移動智能終端下網絡教室是由教師終端、學生終端、管理者終端、遠程教育中心組成,其中設備除了筆記本電腦外,還可為智能手機、電子書等移動智能終端。在網絡教室系統中,教師需要將錄制好的教學課件及視頻、作業等上傳到遠程教育中心,并在平臺上參與學生討論、解答疑惑;學生須按時觀看學習內容,完成指定作業并積極參與網上討論;管理者要對平臺上的教學內容和討論內容進行審查和管理,統計教師、學生的上課信息等;遠程教育中心則是負責將教師上傳的課件進行,組織管理教學信息數據庫及實時授課課件的點播[5],這四部分共同組成移動智能終端下的網絡教室。2.2移動網絡教室的優勢。2.2.1線上線下培訓相結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強調“教學做合一”,即理論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故網絡教室培訓方式可實行線上線下相結合,線上通過移動智能終端來學習理論知識,線下通過安排教師到農村開展“農民田間課堂”,即以農作物生長田間為課堂,以農民為主體,以實踐為手段,以提高能力為主要目的,以農民、教師為主進行信息交流、技術推廣[6]。通過在農民最熟悉的農田“做”,將教師“教”的理論知識與農民“學”緊密相連,大大提高了農民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時也有助于農民更有效地掌握養殖、種植、農業工程機械方面的技術,有利于知識的正遷移。一旦所學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原有的觀念建立實質性的、非人為的聯系時,有意義學習就產生了。例如,教師在講解岳陽縣洞庭春茶葉相關內容時,為了更好地說明岳陽縣茶葉的獨特之處,教師可首先在移動終端上通過多媒體教學向農民講解岳陽縣茶文化的悠久歷史,說明岳陽縣的地理位置的優越性——岳陽縣地處洞庭湖畔,屬于中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是中國茶葉黃金緯度帶,以增加農民對茶文化的認識及茶葉種植的生態學理論知識,提高當地農民的地區優越感。其次在線上介紹茶葉的加工工藝步驟:殺青、攤晾、初烘、初包、復烘等,并進行具體說明,讓農民對這些知識不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然后開展線下實踐活動,教師可以是農業專家、專業技術人員、大學生村官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等。線下實踐以茶園為課堂,以農民為主體,以實踐為主要教學方式,以提高茶葉加工能力為主要目的,讓農民將課上所學知識與實際茶葉加工結合起來,達到以用促學、以學促進的目的。當農民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生活的問題時,感受到知識的有效性,有意義學習自然而然就發生了。2.2.2學習靈活。移動智能終端下網絡教室所用設備為筆記本電腦、智能手機、電子書等移動學習終端,農民無需到專用教室去學習,打破了傳統網絡教室要在電腦機房中學習的局限性,學習場地具有靈活性、可選擇性。教學課件與視頻由教師上傳到遠程教育中心,農民可隨時在線或下載觀看,因此在農忙季節,農民可以全身心投入到田間,不用擔心錯過上課時間;在農閑時,農民可以根據自身需要,自行在移動智能終端上進行培訓學習,彌補不足,學習具有靈活性和高效性,實現農忙在田間、農閑在課堂,務農學習兩不耽誤。2.2.3管理可控。教師可在移動智能終端上對農民的知識掌握能力、作業完成情況做調查了解,以規劃好教學進度。當地政府管理者可在移動智能終端上對教師教學內容進行考察與管理,對農民學習、作業情況進行了解,遵循本地農村發展規律和因地制宜的原則,使得教學內容滿足農民實際需求,并對“超綱”的教學內容及時做出調整,以符合當地農民的學習認知水平,做到因材施教。管理的可控性、有效性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
3結語
鄉村興則國家興,鄉村衰則國家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關鍵在于人才振興,而人才振興的關鍵在于培育一支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因此當地政府應格外重視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使得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師資質量與培訓經費得到充分保障,引導當地農業從業人員積極參與移動智能終端下的網絡培訓,更有效地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構建一支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充分發揮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作用,激發農村發展活力,實現鄉村振興。
參考文獻:
[1]陳芝英.岳陽縣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問題研究[D].長沙: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6.
[2]喬平平.基于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農村職業教育行動策略[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36(33):23-25.
[3]史明艷.國外遠程教育應用于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的價值及意義[J].繼續教育研究,2017(5):111-113.
[4]張兆龍,周麗云.移動智能終端下的高校體育網絡教學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9,27(1):46-48.
[5]孫華英.網絡教室在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5.
[6]慎興,龔明.“農民田間課堂”模式的分析研究[J].農民科技培訓,2016(1):17-20.
作者:張蘇丹 閻建輝 單位:湖南理工學院
- 上一篇:移動互聯網在汽車維修技術的應用
- 下一篇:智慧城市下廣電網融合政務網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