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古詩教學研究

時間:2022-07-08 03:13:29

導語: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古詩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古詩教學研究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理解”四個維度。古詩教學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部分,教師應依據古詩文體的特點,讓語文學科核心素養落地生根。

一、依據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古詩教學特點

(一)指向語言建構與運用。語言建構與運用是學生在聽說讀寫的言語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它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中的基礎。古詩語言高度凝練,對仗工整,音韻和諧動聽,具有鮮明的節奏感和豐富的表現力,為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供了優秀的范例。教師的古詩教學應當指向古詩的語言培育功能,引導學生在把握詩意的基礎上反復誦讀,體會詩人遣詞造句之精妙,挖掘古詩獨特的語言魅力,從而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提高其語言表達能力。(二)指向思維發展與提升。思維發展與提升是學生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發展自己的思維能力和思維品質。思維是人腦對外部現實的反映,語言不僅是思維的工具,還是思維的直接顯示。古詩在表達上具有跳躍性,這增加學習難度的同時也可以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教師的古詩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引導學生結合詩歌創作背景和自己的生活體驗,捕捉并關聯詩中跳躍的意象,展開合理的想象,補白詩歌中的藝術空白,以更具抽象性和創造性的思維和全面的視角來解讀作品,體悟詩境、詩情。(三)指向審美鑒賞與創造。審美鑒賞與創造是學生在語言學習中形成發現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古詩這一文體與美如影隨形,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感性靈動的畫面之美,動聽和諧的韻律之美,準確生動的語言之美,豐富動人的情懷之美,都給學生以美的體驗。教師的古詩教學要融入美育,以把握情感為契機,以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為出發點,引導學生想象畫面,品味語言,在賞析詩歌中提其高審美鑒賞與創造能力。(四)指向文化傳承與理解。文化傳承與理解是學生要在語文學習中,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古詩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在傳承優秀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每一首古詩的表達形式、情感韻味、藝術審美、文化內涵,都展現著鮮明的民族屬性和文化品格。教師古詩教學時應挖掘古詩中的傳統文化內涵,帶領學生開啟一場文化尋根的旅程,讓其獲得情感體驗、感受語言優美的同時,領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獨特魅力,以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堅定民族文化自信。

二、圍繞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古詩教學策略

(一)咬文嚼字,提升語言運用能力。古詩語言凝練精確,藝術表現力強,堪稱漢語言表達運用的典范。語文教材中精選的古詩都是名篇佳作,教師不僅要指導學生通過聯系上下文、參照課文注釋、辨析多音字及通假字、結合詩人創作背景等方式來理解詞句含義,還要引導學生發掘古詩遣詞造句的精妙,關注比喻、擬人、夸張等修辭手法的運用,讓學生在整體感知內容、體悟詩歌情境中感受古詩語言的妙用,提升其語言運用能力。學習《寒食》一詩時,教師可以先以范讀、自由誦讀、指名朗讀等多種朗讀方式,刺激學生的聽覺,引導其做到正確朗讀,再幫助其結合文中注釋理解“春城”“御柳”“漢宮”等詞語的含義。在此基礎上,教師還要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如“春城無處不飛花”描繪了暮春時節長安城迷人的春光,雙重否定的句式增強了語氣,展現了整個長安城都沉浸在濃濃的春意中,句中的“飛花”明寫花而暗寫風,一個“飛”字動態感極強,表現了春城的勃勃生機。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抓住“飛”字進行賞析,讓學生思考由“飛”字能想到什么,再將“飛”換成“落”“飄”等字進行比較,從而體會一個“飛”字把春花飛舞的場面描寫得生動壯觀,又朦朧迷離。通過對“飛”這個字運用的揣摩,學生掌握動詞的妙用,提升了其語言文字素養。(二)揣摩詩意,促進思維品質發展。意象是作者內在情感所投注的外在典型物象,是作者情志的外化和寄寓。教材中出現了許多關于月亮的詩句,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等。詩中的“明月”意象就承載了相思之情。古詩中的很多物象和實景都積淀了獨特的情感內涵,如“芳草”“楊柳”象征惜別,“丁香”“芭蕉”象征愁思,“鴻雁”象征思念,“梧桐”代表寂寞孤獨等。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創作背景,充分感知古詩中的經典意象,展開聯想和想象,調動思維與情感,從而獲得文化認知,發展其抽象思維能力。古詩常以有表現力的意象串聯起內在的情感,所選取的意象之間具有一定的跳躍性。教師教學時要把握古詩中的邏輯思路,理清詞語之間、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幫助學生體悟詩歌的真正意蘊,培養其邏輯思維能力。如王維的《山居秋暝》一詩,詩人表面上寫景,實際上寓情于景,詩中“空山”“新雨”“明月”“松間”“竹喧”“浣女”“蓮動”“漁舟”等景物和聲音共同構成了一幅傍晚時分山村的旖旎風光圖,寄寓了詩人寄情山水的怡然之情。這些意象之間雖然具有一定的跳躍性,但不是隨意的堆砌,而是詩人按事物的因果關系安排了先后順序。(三)感悟詩律,培養審美鑒賞能力。古詩的句式工整,平仄押韻,節奏鮮明,朗讀時獨具美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反復誦讀中感受古詩的韻律,獲得審美體驗。誦讀形式可以多樣,如自由朗讀、合作誦讀、高聲唱讀、低聲吟誦等,學生每一遍的朗讀都應帶著相應的學習任務。學習《楓橋夜泊》時,教師可以先抓住“愁”這個詩眼,補充詩人的生平資料,引導學生推測詩人可能愁懷才不遇,也可能愁國家動亂;然后,教師深情引讀:“伴著月落烏啼,對著江楓漁火,詩人思緒萬千,愁緒蕩漾,情不自禁地吟誦起來”,學生讀詩;接著,教師繼續引讀:“月落烏啼,霜氣滿天,江楓瑟瑟,漁火點點,鐘聲悠悠,詩人輾轉反側,個人失意與家愁國憂一起涌上心頭”,學生再讀詩;最后,教師再次引讀:“寒山寺那帶著愁緒的夜半鐘聲,悠悠穿越千年,一聲一聲地敲在我們心頭”,學生再次誦讀。教師三次創設情境與學生對讀,可以讓學生深刻感受詩歌語言的平仄起伏,抑揚頓挫,體會詩歌的音律之美。當然,教師還可以從情感美、氣象美、色彩美、形態美等方面引導學生對詩歌進行審美鑒賞,提高其審美鑒賞能力。(四)拓展閱讀,豐厚傳統文化底蘊。同樣的景觀,同樣的際遇,不同的詩人往往會發出不同的感慨。如學習《送元二使安西》這一送別題材的詩時,教師可拓展高適的《別董大》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學習,這兩首詩同為送別詩,都情景交融。學生比較閱讀后,可以發現兩首詩所呈現的景象截然不同:一為蒼涼遼闊的邊塞風光,一為清新明朗的初春景象;其表達的情感也不一樣:“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是對友人的寬慰,慰藉中充滿著信心和力量;“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則表達了對友人深摯的惜別與無盡的擔憂。通過對比學習,學生不僅深刻地領悟了詩中的意境,還拓寬了文化視野,明白了同題材古詩所呈現出來的內涵多元性。

作者:陳怡 單位:南通師范學校第三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