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研究生教學管理改革與實踐探討
時間:2022-09-27 04:13:38
導語:留學研究生教學管理改革與實踐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高等教育國際化以及“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來華留學研究生人數倍增。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作為我國最早具有接收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以及孔子學院獎學金資格的高校之一,來華留學生規模穩步增長的同時,如何結合學科特點,確保留學研究生教學質量的提高,構建合理的培養管理體系,儼然已成為學校留學生教育工作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關鍵。該校針對公共管理學院留學研究生教學管理中存在的課程設置單一、教學方法乏味、師資隊伍缺乏國際化、教學管理模式不科學、教學平臺建設滯后等問題,提出了相應政策和構想,以期能提高來華留學研究生的培養質量與教學效率。
[關鍵詞]留學研究生;教學管理模式;教學平臺
高等教育國際化不僅是中國大學“雙一流”建設的重要指標,也是提高一國綜合實力、促進資源互通、增強國際影響力的重要途徑。隨著全球化與“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以及各項促進教育對外開放發展政策的支持,來華留學生規模穩步增長,其學歷結構也不斷優化。據教育部統計,截至2017年底,共有48.92萬名外國留學生在我國高等院校學習,學歷生24.15萬人,占總數的49.38%,同比增幅15.04%。其中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共計約7.58萬人,比2016年增加18.62%[1-2],且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成為來華留學發力點。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作為我國最早具有接收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以及孔子學院獎學金資格的高校之一,截至2018年初,累計招收來自100多個國家的各類留學生近2000名,現有在校留學生共816名,其中碩博研究生共676名,分別來自93個國家,主要集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如巴基斯坦(119名)、蒙古(82名)、越南(45名)、孟加拉國和約旦(各29名)、塔吉克斯坦(23名)、馬達加斯加(21名)、哈薩克斯坦(20名),以及礦產資源豐富的國家,如坦桑尼亞(56名)、尼日爾(8名)、秘魯(5名)。隨著留學生對英語授課課程的青睞,學校依托地礦資源的學科優勢建成了石油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公共管理碩士、工商管理以及通信工程全英文授課項目。然而,如何結合學科特點,在留學生數量增加的同時,確保留學研究生教學質量的提高,構建合理的培養管理體系,儼然成為留學生教育工作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關鍵。筆者針對該校公共管理學院留學生教學管理中存在的課程設置單一、教學方法乏味、師資隊伍缺乏國際化、教學管理模式不科學、教學平臺建設滯后等問題,提出相應政策和構想,以期能提高來華留學研究生的培養質量與教學效率。
一、公共管理學院留學生的基本狀況
以筆者所在的公共管理學院為例,自2011年開始,其大規模招收公共管理、土地資源管理、地理學和法學四個專業的學歷留學生,截至2018年1月,累計學歷留學生人數174人,目前已畢業86人,在院留學生共87人,如表1所示。(一)學歷層次從學歷層次來看,在讀的87名留學生中,有本科生2人,碩士研究生62人,博士研究生23人,如圖1所示,該院以招收學歷留學研究生為主。從專業分布來看,在院的土地管理專業留學生共計28人,其中碩士研究生6人,博士研究生22人;法學專業8人,地理學2人,而公共管理碩士(MPA)留學研究生最多共計49人,占到在院留學生人數的57%,如圖2所示。從國家分布來看,該院招收的留學生主要集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如巴基斯坦(9名)、蒙古(10名)、老撾(5名)、柬埔寨(7名)馬達加斯加(8名)、哈薩克斯坦(5名)以及礦產資源豐富的國家,如坦桑尼亞(8名)。(二)教學管理模式從留學生的教學管理模式來看,目前國內高校留學生培養的管理模式有獨立式、趨同式和一體化三種模式。而該校公共管理學院因專業和人數的不同分別采用了不同模式: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是該院的優勢學科,有博士點,以招收博士研究生為主,采取一體化培養模式,即留學生從招生、入學、培養各個階段都與本土學生同步進行,一起接受中文授課。MPA留學研究生人數較多,采取獨立式培養模式,單獨編制培養方案、單獨進行全英文授課。而法學與地理學的留學生因為人數較少,無法單獨開班,因此采取趨同化管理模式,即參考本土學生的培養方案,部分專業課程與本土學生一起,部分公共課程可與MPA留學研究生一起。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招收的博士留學生基本碩士期間也都在中國完成學業,有較強的漢語基礎,無論在學習還是生活上都能很快地適應博士期間的學習。而采用獨立培養模式的MPA留學研究生體系經過幾年的摸爬滾打,已逐步走向正軌,但從教學到管理、從招生到畢業的諸多方面所暴露出的問題也不容忽視。
二、公共管理學院留學生教學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一)““寬進寬出”導致生源數量穩定,質量堪憂。目前該院來華留學研究生生源的數量保持穩定,但質量總體不均衡、主要原因在于“寬進寬出”。首先,申請容易。留學研究生入學申請簡單,考核標準低,既沒有對漢語水平(HSK成績),也沒有對專業基礎(GPA學分績點)和學術水平(情況)提出最低錄取要求。這種缺乏統一錄取標準的招生方式難以發揮擇優劣汰功能。其次,對留學研究生“寬進”卻沒有“嚴出”,考核與畢業審核要求均低于本土學生。該院采取一體化培養模式的土地資源管理碩博士雖然具備一定的漢語水平,但對專業課程的學習仍然力不從心,導致授課教師放低要求;采取獨立式培養模式的MPA留學生,專業基礎參差不齊,培養計劃中針對難度較大的課程實行與本土學生不同的教學和考核標準,降低試卷難度,比如一些經濟類課程;而采取趨同化管理模式的法學與地理專業的留學碩士漢語水平低、專業知識儲備不足、人數少,零星分散在本土學生或MPA留學生課堂中,缺乏集中管理,從而放松其學業要求。再次,畢業審核把關不嚴。我院本土碩士的培養體系十分重視學生論文的發表和科研能力的培養,要求學生參與科技論文報告會以及在學校指定期刊上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但在來華留學生的培養上,尤其是英語授課的留學生,其的能力普遍低于要求,一方面對留學研究生沒有參加科技論文報告會或發表學術論文的要求,另一方面畢業論文的質量以及審核要求明顯低于本土學生。(二)課程設置單一課程設置單一、教學方法乏味、師資隊伍缺乏國際化。該院留學研究生課程設置單一,特別是針對全英文授課的MPA留學生,由于人數較少,又是單獨開班,考慮到成本問題,專業選修課程是固定的,不像中國學生有一定的選擇余地;而出于文化背景差異、語言交流障礙以及安全考慮,留學研究生培養方案中沒有設置社會實踐課程,而且據調查,留學生導師也很少讓自己的學生參與項目,導致留學生無論是教學還是科研上,被邊緣化現象嚴重。其次,該院教師的教學方法主要沿用傳統教學模式,以課堂講授為主,輔以專題討論,沒有針對不同國家學生的習慣進行針對性設計,新式的教學方法利用率不高。再者,在學院留學生的師資隊伍建設上,缺乏一支專業知識精湛、外語精良的穩定的國際化教師隊伍[3]。一方面,部分本土教師專業水平較高但因外語欠佳而難以勝任留學生的教學任務;而且給留學生授課備課難、耗時多,學院缺乏對留學生教師隊伍的培訓和激勵機制,導致部分教師也不愿意承擔留學生的教學和培養工作。另一方面,雖然學院的本土教師大部分有在國外學習、生活或培訓的經歷,但我院的外籍教師或訪問學者只有寥寥數人,缺少國外優秀師資來充實師資隊伍。(三)教學管理模式不科學教學管理模式不科學、教學平臺建設滯后。在對留學生的教學管理模式上,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主要實行校、系(學院)兩級管理,希望能充分發揮院系的作用和積極性;而在留學生和中國學生的管理上,該校公共管理學院則采取了“分離式”管理模式,設置了專門的留學生事務管理辦公室,對留學生日常事務進行處理。這種隔離式的教學管理模式并不科學,為留學生與中國學生進行交流設置了障礙。同時學院留學生事務管理辦公室并無專人負責,而是由英語水平較好的教師兼職負責留學生事務的管理,因此,專職工作人員的缺乏以及留學生管理制度的滯后導致研究生院、國際學院、我院留學生實務管理辦公室三個機構的職責劃分不夠清晰,在招生、培養、學籍管理和學位授予等各環節存在權責不明、溝通不暢或拖延推諉等問題,影響了留學生教學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其次,教學平臺建設滯后,該院留學生對院里的教學設施及資源整體滿意,但普遍認為在獲取學習資源上存在語言障礙,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留學研究生與學院、導師的信息不對稱。學院主頁的英文版信息量少、更新不及時、內容不健全,留學生不能及時獲取學院學術動態或相關信息,而且在申請時留學研究生難以獲取有意向導師在科研和學術方面的完整英文版信息,進而影響自己的留學意愿。第二,缺乏英文版教務管理系統,導致英語授課留學生無法在教務管理平臺和研究生培養系統中進行選課。除此之外,每年的畢業季,留學研究生在培養系統中完成開題申請、中期檢查、畢業資格審查、論文答辯申請等教學環節時遇到諸多困難[4]。其實,不僅僅限于教學平臺的英文資源缺乏,在后勤保障這塊,如公寓、食堂,圖書館、醫療服務等平臺的雙語建設都存在滯后問題,久而久之會導致部分留學生初次進入異文化時在生理上和心理上會產生不適,即“文化休克”(culturalshock)[5]現象。
三、公共管理學院留學生教學管理改革措施
(一)設立留學研究生資格審查和考核機制。報考資格限制是留學研究生質量的第一道關卡。首先,國家層面應嘗試建立來華留學研究生統一入學資格考試制度,不僅限于語言水平的統一測試,還應包括綜合知識與學習能力的測試,這樣才能更好地檢測生源質量。在一些發達國家,除了專門的語言測試如TOFEL/GRE/GMAT(美國)、IELTS(英國)、TestDaF(德國)、JLPT(日本)等以外,還有統一的專業知識測試,如SAT(美國)、TestAS(德國)以及留學生考試(日本)。其次,學?;蚬补芾韺W院可根提自身需求張弛有度地規定留學研究生的申請資格,比如在通過國家規定的統一入學資格考試后,必須遞交本科階段的成績單、個人陳述、2封及以上推薦信、還需要一份個人簡歷(Curricu⁃lumVitae)外加一份小論文(Essay)。經過這些選拔,能大大提升來華留學研究生的質量。公共管理學院應健全留學研究生的考核淘汰機制,不僅是對留學研究生進行質量保證的重要環節,也是對他們的課程學習、中期考核和論文答辯三個階段“學有所成”的檢驗標準。對于留學研究生專業課程的學習不能降低標準,學分修滿才能進入畢業申請環節。而在畢業論文的審查上必須建立淘汰與激勵機制,與本土學生一樣經過開題、、盲審、預答辯、評閱和評議,答辯公告、抽查等環節,對于檢測不過關或答辯不合格的論文進行淘汰,延遲答辯或不通過,同時對優秀論文進行評優并提交學校評閱審定,并給予相應的優秀學位論文獎勵。(二)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開展“翻轉課堂”模式、增強教師隊伍的國際化建設。在構建留學研究生的課程體系方面,不能與本土學生完全“趨同”,而應該同中求異,增強專業和課程的國際性,加大國際知識的比重;在課程教材的選擇上,要求授課教師緊靠學術前沿性,選擇國外教材;同時增大選修課課程比例,盡可能增加課程選擇的彈性,如果考慮成本問題,學校應出臺相關政策允許留學研究生在培養計劃范圍內進行跨院系、跨學科甚至跨學校選修課程,給留學研究生更多的選擇權。同時公共管理學院可根據自身學科特色增加實踐課程,積極為留學研究生創造和提供深入中國企事業單位學習和調研的機會,使之在實踐中了解中國文化和社會[6]。另一方面學院要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來提高留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科研的積極性。比如,學校和院系應本著一視同仁的態度,加大留學研究生的經費投入,設置專門的留學研究生專項科研基金,增加各級各類獎學金名額,鼓勵導師帶著留學生參與各種科研創新項目。在教學方法與形式方面,結合留學研究生的特點,學??梢砸搿胺D課堂”的授課模式,”把傳統課堂“教—學—練”的過程“翻轉”成為“學—教—練”的過程[7]。因為根據大部分任課老師反映,該校公共管理學院的留學研究生普遍較本土學生思維活躍,積極思考、樂于和教師、同學交流,完美契合翻轉課堂交流學習、合作學習的理念。傳統的標準化課堂教學模式,偏重于快速且大量地講授專業知識,不注重課前預習,而大多數留學研究生不適應這種教學模式。而“翻轉課堂”將大部分知識傳遞的任務遷移到課堂外讓學生通過學習平臺自主學習,上課時間則更多地用于師生間的互動,教師可利用學生課前平臺學習的反饋及時調整課堂內容,幫助學生掌握具有挑戰性的概念和理論,培養學生問題解決、創造性思維、批判性思維等能力。同時,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對留學生學習情況沒有得到及時的反饋,無法有的放矢地提前準備。對于留學研究生課堂的隨機提問,限于英語水平,難以準確、清晰地用英語回答,這些因素都會限制課堂討論的效果,而翻轉課堂則能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在增強高校教師隊伍的國際化建設方面,要創造條件,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法。一方面要側重于公共管理學院留學生師資隊伍的國際化建設,尤其是中青年教師,在給予更多參與國際學術交流與科研合作機會的同時,提供經費鼓勵老師出國訪問、深造、參加培訓機構,提高英語水平的同時增強其教學和科研能力。另外,在英語授課師資短缺的情況下,學院可以與海外高校建立聯合培養模式,由海外教師團隊開展研究生階段的來華留學生教育,或者聘請外籍專家招收來華留學研究生,既解決了英文授課難題,又增強了學校師資隊伍的國際化教學科研能力[8]。(三)改善教學管理模式改善教學管理模式、優化留學生網上校園平臺的建設。目前公共管理學院針對不同專業采取“一體化培養模式”“獨立式培養模式”以及“趨同化管理模式”三種不同的教學管理模式,主要受招生規模和成本的限制。而全國高校對來華留學研究生實行教學上的“趨同管理”已經成為留學生教育領域的共識。由趨同管理逐漸走向相同管理,最終與國際接軌,應是我國來華留學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發展方向。隨著該院留學生隊伍的壯大與穩定,應逐步對留學生的教學、行政和生活等方面穩妥開展“適度趨同”的管理同時繼續保持“同中有異”原則,充分尊重留學生的個體差異[9]。其次,該院沒有專門從事留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專職行政人員,相關負責人都由專職教師兼任,隨著留學生規模的擴大,必須招聘專職留學生教學秘書與輔導員對留學研究生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有效的疏導、協調和解決。這是做好留學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重要條件。學校和院系應該加強語言環境產品的開發,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留學生招生信息平臺的完善,國家層面上,可建立具有高度公信力的留學平臺,有助于強化留學生對我國相關留學政策的認知和信任。學校及院系層面上可自主建立有特色的留學生招生網頁,有助于讓有意向來華攻讀學位的留學生便捷查找相關信息,進而決定自己的留學意愿。(2)構建統一的英文版教師信息管理系統,方便有意向的留學生獲取教師教學科研信息,比如專業、研究領域、參與課題、發表文章、擔任職位以及聯系方式等,方便留學生以便學生自行聯系導師協商攻讀學位事宜。(3)留學生教務管理系統平臺的建設,方便英文授課的留學生能自主登錄系統選課、申請開題、答辯等,如果條件許可,同一城市的高??陕摵辖⒄n程選修共享平臺,給留學生提供更豐富的課程。(4)配套網上校園平臺的建設?;ヂ摼W時代,要為來華留學生提供更透明、更具性價比的獲取信息降低他們的時間和經濟成本。另外,要構建網上校園體系,比如校園卡、醫院、圖書館、食堂等配套環境平臺的建設,有利于留學研究生更快適應學校生活,使上校園成為他們的精神家園,避免產生文化休克。
作者:張志 龔健 單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公共管理學院
- 上一篇:公共管理公共利益分析與研究
- 下一篇:高校公共管理GIS課程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