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中學信息技術教學實踐探析
時間:2022-12-22 09:23:04
導語:農村中學信息技術教學實踐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教學中創設情景、任務驅動、講練結合,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這就要求我們理論與實踐結合,在情景中學習、在任務中學習,學生只有通過實踐動手操作了,才能加深記憶、有效掌握,舉一反三?!吨行W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規定,中小學信息技術課“上機課時不應少于總學時的7O%”。這種講練結合的教學形式,一方面使課堂教學動靜結合,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節奏,符合農村學生的認知規律;另一方面,注重講、練合理安排,為農村學生獲得更多的實踐機會,解決農村學生因對信息技術接觸過少而產生的陌生感,提升學習興趣、學習動力,培養自我探究學習能力。
1.創設情景,任務驅動,有效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傳統教學都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通過講授把教學內容傳遞給學生,學生根據所學的知識去理解及延伸。在教與學過程中,教師是教學過程的主宰,學生則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學生成為被灌輸的對象。它忽視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能力的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特點未能很好地體現出來,對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沒有任何幫助。創設情境是信息技術教學最為重要的方式,要求我們將傳統的教學設計,改變為設計情境化的學習環境,針對特定的學習目標,將學習內容安排在情境化的真實的學習活動中,讓學生通過參與真實的問題求解等實踐活動而獲得更有效的學習。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創設情境,簡單的說就是基于特定的教學目標,將學習的內容安排在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支持的比較真實或接近真實的情景活動中,從而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讓學生在情景中、實踐操作中鞏固所學的知識,而教師主要是起指導啟發作用,有效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
2.少講多練,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學中,最忌諱的就是一言堂、包辦代替、填鴨式,留給學生的思考與操作時間相當有限,使一門有趣的課程變成了大篇的理論講解,剝奪了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使學生失去了學習的動力。我教學的經驗是“少講多練”。“少講”就是將學生必須了解掌握的內容進行講述,其它內容由學生自己探究完成。由于農村中學學習信息技術的條件不同,基礎也不同,在初一年級的起點自然也不同,學生在對信息技術的理解、認識和實踐操作上自然存在較大的差異。顯然,同樣的教學目標與要求是不適合所有的學生,教師可將一些易懂的或易于自學的內容讓其自己去完成,把盡可能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在實踐中“多練”,在實踐中“多思考”,充分發揮他們的自主思維與想象空間,讓學生親身體驗自我學習的樂趣。
二、尊重個體差異,教學內容應具有可拓展性,適合不同層次的學生,鼓勵合作學習,勇于嘗試
由于農村小學開設信息技術課情況不一,接觸電腦的機會較少,以及學生家庭經濟環境、曾經接受信息技術教育的程度不同,同一年齡層次學生的信息技術水平的起點是參差不齊的,在學習過程中也會分化很快,這會給教學帶來諸多不便。例如:初一年級的新生因為來自不同的小學,這些小學的信息技術教育水平不同,會造成同班同學的信息技術水平的起點差異很大。家中有計算機的和家中沒有計算機的學生也往往有一定的差別。這些因素使得教學時要針對學生操作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差異設計不同難度和層次的內容,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做到尊重學生個體發展差異,教學內容應具有可拓展性,適合不同層次的學生,鼓勵合作學習,勇于嘗試。例如,講解某一程序啟動時,可重點講解兩種方法,方法一:單擊“開始”菜單,單擊“程序”,找到相應程序單擊啟動。方法二:可直接單擊桌面的相應程序圖標。對于電腦操作水平較高的學生來說,教師可要求兩種方法都必須學會;相反,對于電腦操作水平不高的學生來說只要可以把程序啟動就行了,沒必要做過多的要求,進一步可以要求有余力的尋找更多的方法。
三、用愛心去滋潤,以平等的身份去引導
教師要有使命感、責任感。有人寫過這樣一幅對聯:“教古教今教學生追求真理,學中學洋學導師樂做真人?!闭嬲\的對待每一個學生,用愛心去滋潤,以平等的身份去引導,是教師教育成功的關鍵。在我們的教學中、生活中,都要注意以情育情,以情動人??傊?,努力提高信息技術教學質量、培養學生信息素養,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事業,需要我們不斷地學習,更加努力地工作,才能共同進步,一起成長。
作者:楊洋 單位:重慶市黔江區官渡初級中學
- 上一篇: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主題探究模式的應用
- 下一篇:社會閑散人員管理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