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辦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研究
時間:2022-06-16 09:19:29
導語:民辦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客觀認識與應用型本科
人才培養密切相關的三大概念從高等教育發展歷程看,應用型人才是高等教育大眾化及社會發展共同作用的產物。提高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質量是民辦高校生存和發展的根本任務,而厘清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規格及人才培養模式特征的內涵是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前提。(一)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目標是塑造什么樣的人的一種預期和規定,體現一系列思想觀念,規定教育活動的性質和方向,且貫穿整個教育活動過程的始終,是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1]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可以從國家、學校、專業三個不同層面展開,既要遵循《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提出的“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的總體要求,又要與學校的辦學理念及人才培養定位保持一致,并具體落實到專業建設,充分體現出學校的辦學特色和專業發展特色。民辦高校應結合國家層面的具體要求,根據學校的辦學定位、辦學特色、辦學條件對培養的人才做出具體規定,并將它落實到每個專業人才培養中。簡而言之,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的創新型、應用型人才。(二)應用型本科人培養規格人才培養規格是人才培養目標的具體表述。高校的人才培養規格具體表現為知識、能力與素質三大要素的要求。其中,知識要素是基礎,能力要素是核心,素質要素是知識與能力作用的自然結果,三者相互促進,相互銜接,構成一個相對完整的人才培養規格體系。不同的人才培養目標必然有不同的人才培養規格。在辦學實踐中,民辦高校應根據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制定符合實際、具有特色、具體的培養規格,并處理好知識、能力、素質三大要素的關系。知識要素突出表現為具備足夠的、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且保證實踐知識的學分、學時;能力要素突出表現為具備專業基本技能和專業核心應用能力,關鍵是具備創造能力、管理能力;素質要素突出表現為具備綜合素質,關鍵是職業素質。(三)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特征“模式”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為“某種事物的標準形式,或使人可以照著做的標準模式”。當今學術界,學者普遍認為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包括“培養什么樣的人”和“如何培養人”兩個方面。[1]“培養什么的人”涉及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兩大要素;“如何培養人”包含培養內容、培養過程、培養途徑等諸多要素。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目標與培養規格的特殊性,決定了其人才培養模式的各個構成要素獨具特色,從而出現不同的人才培養模式。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特征是指以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為目標,將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結合起來,以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為主建設學科專業,以學科為基礎、專業應用能力為核心構建課程體系,以產學研結合為主要培養途徑等??傮w上,應用型本科人培養模式呈現“通基礎、精專業、重實踐”的特點。
二、民辦高校提高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質量的路徑
民辦高校應借鑒德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經驗,結合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規格及人才培養模式特征的內涵,主要從學科專業、課程體系、實踐教學、“雙師型”教師隊伍等方面另辟蹊徑,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解決高校發展同質化問題,提高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質量。(一)實施學科專業建設工程學科是構成專業的要素,一個專業通常包含幾個學科,兩者密切聯系,又相互交叉。專業是培養專門人才的單位,分為研究型和應用型兩類。研究型專業是指進行基礎理論研究的專業,應用型專業是指與行業密切聯系的一些專業。[2]民辦高校學科專業建設要注重面向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強化應用、培育特色、錯位發展。其一,側重發展應用型學科方向。應用型學科方向是指各學科中理論應用于實踐的學術分支領域。民辦高校應結合辦學定位、社會發展需求、專業建設需要選擇和調整學科方向,側重選擇應用型學科方向,以學科鏈、專業鏈對接產業鏈,促進學科專業的交叉融合。其二,設置主動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專業,同時結合社會發展需求調整專業結構,實現專業群與地方經濟發展的需求緊密對接,提升專業群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度和學科專業競爭力。三是建立學科建設反哺專業建設機制和學科專業一體化的資源保障機制,推進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協同發展,實現資源共享,從而提升學科專業建設的整體水平,為提高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質量奠定堅實的基礎。(二)實施課程體系構建工程課程體系構建是一項系統工程,是學校主動適應新形勢,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的關鍵。民辦高校要打破以知識傳授為主要特征的傳統課程體系,以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理論知識創新性地解決實際問題為原則組織課程內容,以學科為基礎、專業應用能力為核心構建課程體系,注重通識教育,促進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融合。一方面,民辦高校以“學科為基礎”構建課程體系與高職高專課程體系有根本區別?!皩W科為基礎”是指把培養學生具備寬闊的理論知識、較強的工作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目標與課程內容對接,開設系統的學科基礎課程和優質的通識教育課程,以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使學生能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較好完成工作任務。另一方面,民辦高校以“專業應用能力”構建課程體系與學術型高校課程體系有明顯區別。“專業應用能力”是指在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科知識的基礎上,將企業行業所需的崗位知識和能力的特征與課程內容對接起來,開發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并圍繞啟發創新思維、提升實踐應用能力改革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課程考核,培養學生獲取知識與應用知識的能力。(三)實施實踐教學建設工程1.構建系統的實踐教學體系相對理論教學而言,實踐教學各個環節開展活動的時間、空間比較復雜,形式、內容比較多樣,在教學組織過程中構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實踐教學體系,是完善實踐教學建設的核心。民辦高校要以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為目標,以學科專業為平臺,以課程實踐教學為主體,以專業實踐教學和課外實踐教學為兩翼構建“一體兩翼”的實踐教學體系。課程實踐教學是指人才培養方案中為提升專業應用能力、職業能力而采取具有實踐(實驗)特征的教學方式的課程,主要包含實驗教學、問題辯論、課題探究。專業實踐教學是指在課堂教學之外,實施檢驗學生掌握、運用專業知識的教學方式,主要包含畢業論文(設計)、專業實習(實訓)。課外實踐教學是指第二課堂活動,主要包含學校社團活動、創新創業實踐活動、社會調研、大學生“三下鄉”活動?!耙惑w兩翼”的實踐教學體系是通往“知”與“行”的橋梁,課程實踐教學、專業實踐教學與課外實踐教學相互支撐、相互銜接,逐層遞進,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做到學以致用,理論聯系實際,使學生學會創新。2.建設優質的校外實習基地優質的校外實習基地是學校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的重要渠道。民辦高校應堅持以“協同育人”為引領,依托行業企業,加強統籌與整合資源,重點建設開放式、多功能的校外實習基地。學校應結合行業企業的具體情況,以專業群為原則組建學生團隊,并將其安排到不同崗位實習,從而提升不同專業學生綜合運用專業知識的能力和溝通、組織及協作的能力。此外,學校應以校外實習基地建設為紐帶,加強與行業企業的協同育人,從人才培養方案、教學內容、教學團隊等多方面出發,共同培養人才,共同評價人才培養質量。同時,學校應發揮協同育人的主體作用,提升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為行業企業提供人力資源供給、員工培訓、發展決策咨詢、科研項目攻關等服務。3.整合與建設實驗教學資源有效的教學資源是學校提高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條件保障。民辦高校長期以來面臨教學資源短缺的制約,尤其是實驗教學條件方面。民辦高校應堅持“資源共享,節約高效”原則,進一步規范實驗室管理,以實現實驗教學資源的合理、高效利用。具體來說,可按照學科群組建公共基礎課程的實驗室,搭建公共實驗教學平臺,建立校級實驗教學中心,統籌全校公共基礎課程的實驗教學,推進全校實驗教學資源整合與建設。另外,應調整、合并和重組專業課實驗(實訓)室,按照專業群組建實驗室,建立院級實驗教學中心,統籌、優化各二級教學單位專業課程的實驗教學資源。(四)實施“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工程“雙師型”教師隊伍是學校提高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質量的核心。民辦高校要執行好“放、管、服”政策,改革創新用人機制,堅持“引進、培養、穩定、提升”的原則,建設一支穩定、結構合理、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師隊伍。一是加強教師實踐教學能力培養。要有計劃地安排高學歷以及具有較高理論水平的青年教師到行業企業培訓,通過頂崗工作、掛職鍛煉等方式,提高教師實踐教學能力。二是外聘優秀的實習(實訓)指導教師??善刚垖嵺`經驗豐富的專業技術人員或管理人員作為實習(實訓)指導教師,讓其到學校作報告、短期授課。同時,發揮學校教師發展中心的作用,加強外聘實習(實訓)指導教師教育理論和教學法的培訓,提高其教學水平。三是創新教師考核機制,在職稱評審、年終教學考核、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等方面向“雙師型”教師傾斜,調動廣大教師從事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工作的積極性,高效推動“雙師型”教師建設。
參考文獻:
[1]潘懋元.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理論與實踐[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1.
[2]潘懋元.高等教育論述精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作者:蔡海云 單位: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
- 上一篇:少兒鄉土歌謠現狀及對策
- 下一篇:表演教學在護理禮儀教學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