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音樂教材編配探析

時間:2022-06-13 02:48:28

導語:小學音樂教材編配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音樂教材編配探析

一、譜面分析

任何音樂的制作和編配都要建立在理解和把握音樂作品的基礎上。編配歌曲前,首先應該對譜面進行認真分析。譜面的分析過程為:了解樂曲創作背景確定風格,熟悉旋律、編配和聲,分析歌曲結構。

1、了解創作背景,確定樂曲風格。利用網絡,檢索作品的創作背景與內容,能夠幫助我們確定作品的風格,甚至還要查閱作者的簡介。常見的兒童歌曲風格有:詠念性風格、進行曲風格、舞蹈性風格、抒情性風格等等。童謠風格是類似說唱和表現各種生活情趣的兒童歌曲,多以民族小打樂器為主要伴奏方式,模擬邊拍手邊按節奏詠念的形式。詠念內容多為合轍壓韻的童謠或古詩詞。北京童謠《打花巴掌》(二上一單元)《謎語童謠》(二下五單元)《看大戲》(六單元)、《小兒垂釣》(三上六單元)就屬于此類。進行曲原為軍隊中整步伐、壯軍威、鼓士氣的隊列音樂,往往給人以朝氣蓬勃、情緒激昂的感覺。此類風格的歌曲通常強弱分明、節拍規整、結構方正。速度一般為中速或稍快,節拍一般是2/4、4/4拍子等?!痘疖囬_啦》(二上四單元)屬于此類。舞蹈性風格歌曲在兒童歌曲中最為常見。其主要特點就是生動活潑,自身帶有很強的律動感,結構相對規整,有特定的節奏音型。常用的節拍有2/4、3/4、4/4、3/8、6/8拍子等。速度一般為中速稍快或者快速,表現歡快、輕松愉快的氣氛?!缎貘f愛媽媽》(二上二單元)、《報春》(二下一單元)和《白鴿》(三上三單元)和屬于此類。抒情性風格歌曲氣息寬廣、激昂,曲調優美、流暢,節奏自由舒展,富于表現情感上的細膩變化。速度多為中速或者慢速?!恫菰稀罚ǘ狭鶈卧丁⒑崱罚ǘ缕邌卧┖汀队巫右鳌罚ㄈ衔鍐卧┑榷紝儆诖祟?。

2、熟悉旋律,編配和聲。確定作品風格后,開始進入歌曲和聲編配了。和聲是建立在旋律基礎上的,能夠給音樂增加發展的動力和迷人的色彩。兒童歌曲的和聲編配以增加動力的功能性和聲(I,IV,V)為主,少量用到色彩性和聲做裝飾,色彩性和聲可以使歌曲生動活潑,更具可聽性。和聲層可以由多種樂器擔任,每種樂器演奏的節奏音型要與歌曲的情緒相吻合。例如《白鴿(》三上三單元),歌曲的整體情緒是活潑有朝氣的,C大調,和聲全部為功能性編配。和聲層由馬林巴、吉他兩種樂器擔任,馬林巴以富有彈性地八分與十六分音符承擔了旋律和和聲的雙重任務,吉他的掃弦則承擔了填充內聲部的作用。

3、歌曲結構分析。對歌曲結構進行分析也是我們制作兒童歌曲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它決定歌曲伴奏的配器方式。兒童歌曲通常以情緒作為結構劃分依據,主要有兩種結構:(1)統一性結構:整體情緒一致或遞進。譬如云南哈尼族民歌《其多列》(二上五單元)就是統一性結構,歌曲分為三段,那么就意味著三段之間的配器方式可以統一不變,原樣重復三遍即可。(2)對比性結構:有兩個(或更多)段落展現出不同的情緒。在小學音樂教材中,歌曲的情緒結構較為簡單,多為統一性結構,幾乎沒有對比性結構。但是,為了增加示范歌曲的趣味性與變化性,我們可以在情緒統一的基礎上,根據歌詞,同樣的旋律靈活運用不同的配器方式來增加情緒變化。如《白云》(二上四單元)在示范歌曲中進行了四遍重復,但是二、四兩遍的配器與其他兩遍相比是有變化的,改變主奏樂器與添加副旋律等等都是常用手法。

二、伴奏編配

在伴奏編配中,如何使兒童歌曲形象鮮明,充滿童趣?筆者認為,在編配中有以下常用手法:

1、擬物音色的應用:兒童歌曲中經常出現具體的物品形象:小鳥、火車等等。我們要盡量選用類似的音色和設計巧妙的音型來模擬他們。如在《報春》中單簧管斷奏和主旋律吉他用對答的形式來模仿布谷鳥的叫聲,注意單簧管聲部的前倚音節奏型,它很好的加強了歌曲的跳躍性與活潑情緒(圖1)?!痘疖囬_啦》中用軍鼓和電吉他的十六分音符快速演奏來模仿火車開動的聲音(圖2)等等。

2、象征性造型音色應用:有些物品本身沒有聲音,我們就要用特定的音色和音型為它們造型,用聲音來象征它們。如《小鞋匠》中用小打樂器象征敲鞋叮叮咚咚的聲音,注意體會小打樂器的聲像③是在左右不停的變化的,造成打擊樂到處都是的感覺,極大的增加了歌曲的趣味性?!栋自啤分杏秒娮訅艋玫褋硐笳靼自?,用豎琴演奏分解和弦琶音來象征風聲(圖3),且豎琴的音量也是在變化的,仿佛感覺風也一會兒大一會兒小了,白云在天上走走停停。

3、情緒渲染音色的應用:有些歌曲需要營造某種情緒,我們可以用時尚的電子音色來渲染,使之具有強烈的時代特色。如《草原上》用電子吹管類音色來營造寬廣、安靜悠揚的草原氛圍?!段覀兂枳鲇螒颉分羞\用電貝司的演奏來渲染快樂的情緒,時尚感十足。《火車開啦》中用電子合成音色來渲染火車的動感。編配時還應注意節奏部分盡量簡單,要少切分、少附點。制作合成的伴奏要帶上主旋律,前奏進入主歌部分要有明確的點或音響標志,便于兒童跟唱。我們還可以利用自動編配軟件如Bandinabox,與Garageband或Logic等軟件素材庫中各種模板、Loop等來幫助我們編配,可以拓展我們的創作思路,提高編配的效率。

三、錄音

錄音需要在具有隔音的專業錄音棚進行,避免收錄到不必要的噪音。音樂教材的范唱錄音要請到與書目年級相仿的小學生進行錄唱。具體人數6-8人為宜,但最好不要少于6人,這樣便于錄音時對他們進行分組。男女人數盡量要求平衡。

1、錄音制式。兒童歌曲演唱形式多為齊唱或輪唱,人聲要求要有群感。錄音制式具體為:AB制式,兩只話筒間距為40-60cm,都為心型指向。

2、加倍錄音。兒童歌曲人聲錄音經常遇到的問題是聲音單薄、發“散”、不集中。解決這個問題在于兩點:一是加倍錄音的次數,二是聲像的擺位。為了保證人聲的厚實度,兒童歌曲的最好有8名兒童,分為兩組,每組各4人,至少錄3遍;如果有6名人,兩邊各3人,至少錄4遍。每一軌都要提前調試,保證電平飽滿但不失真。更為重要的是,要合理布局軌道相位,使得各個方位都有分布,如圖4:

3、伴奏移調。在錄音前,有時我們自己會突然發現導出的伴奏調太高或者太低,超出了兒童的演唱音域。如果不能調整,人聲錄音將無法進行。這時,我們只

需要在音頻軌道里插入移調效果器對導出的伴奏進行移調即可解決。筆者常用的是Waves效果器里的SoundShifterPitch(圖5),音質幾乎沒有損失。調節Semitones(半音)參數即可。

四、合成

合成是把人聲和伴奏組合成為一個完整的教學示范文件。合成的要求是以藝術性為前提,人聲清晰圓潤,伴奏飽滿,各要素之間要保持平衡。主要在于各類音頻效果器的調制與使用:

1、壓縮器。合成經常遇到人聲音量出不來、忽大忽小的情況,這時我們需要用到壓縮器。通常我們給所有人聲軌道插入壓縮器:Waves的C1。主要調節三個參數,Threshold(門限)、Ratio(壓縮比)和Output(輸出)。調節這三個參數可以使得人聲飽滿、音量平均。如圖6:

2、混響器。為了合成時有最大的創作空間,錄音棚多數為強吸聲環境。因此錄制出來的人聲多為干聲,幾乎沒有混響,聽上去顯得干澀且不圓潤。這時我們要給所有人聲軌道添加混響器,給人聲制造一個空間。添加混響效果器的方法與其他效果器不同,要把所有人聲軌道統一發送給一軌輔助軌(AUX軌),在輔助軌上插入混響器。調制后的人聲應圓潤透徹而且具有溫暖感。主要調節參數:混響時間和發送量。

3、均衡器。合成中經常會出現人聲悶、沒有光澤、清晰度不夠導致語義不清楚的現象,這時需要通過施加均衡器來改變。從2KHz左右開始適當提升高頻(圖8)。注意只需要在部分人聲軌道進行EQ調整即可達到目的,不需要對所有人聲軌道施加EQ,以免高頻及總體電平過量。調整后的人聲應明亮且清晰。

4、限制器。在合成過程中,電平過載的情況時有發生,這時我們經常要使用限制器來對電平進行限制。因筆者使用的是Logic平臺,在分軌上限制電平時,我會插入Logic平臺自帶的限制器:Dynamics-Limiter(圖9)。在總線上限制電平時,可在總線上插入Waves的L2(圖10),使得總電平不超過0dB。

五、結語

優秀的“教材范唱歌曲”是當代音樂教學中必要的輔助工具,不僅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完成課堂教學,還可以通過真實可感的音樂音響發展學生的音樂感受與鑒賞能力,培養孩子們的情趣以及音樂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是提高學生文化素養,豐富其情感體驗,陶冶其高尚情操的重要手段。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計算機已成為人們生活中常見的“伴侶”,善于利用它給我們帶來的便利,對于提高我們的課堂教學質量,組織生動的音樂課實踐效果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作者:馬繼超工作單位:南京藝術學院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