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音樂教學方法分析7篇
時間:2022-07-07 09:55:30
導語:小學音樂教學方法分析7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第一篇
1適時、適度的開展合作式學習,可以提高學習的效率和教學的質量
合作學習不能是“走過場”,應該注重實效,合作學習的“時”和“度”是教師把握課堂教學的重點,否則會適得其反。合作學習適時三個關鍵點。
1.1爭論中尋找合作
在學生對同一個問題產生爭執時,他們往往思維活躍,各抒己見,總有千條理由說服對方,學生的積極性高漲,產生的結果也是意想不到。恰在此時引入合作學習,學生在爭論中產生共鳴,達成共識。
1.2共識中尋求合作
小學為音樂課,很多內容不僅是要演唱還需要表演,這也是音樂課不同于其他課程之處。為了達到滿意的教學效果,往往需要幾個學生進行演唱和表演,這同樣需要他們之間的通力合作。有時由教師點名,讓幾個學生表演,讓他們在較短時間內產生共識,同心合力完成,這樣有助于培養學生較快融入新的合作小組的能力。有時則是讓學生自由組成小組,自己選擇小組成員,這樣往往效率較高。在表演中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活躍了課堂氣氛,教學效果良好。如:在教完歌曲《小紅帽》后,我鼓勵學生根據自己對歌曲的理解和對“小紅帽”的故事的了解,以小組的形式創編出一個小小音樂劇。孩子們頓時活躍起來,一個個活潑可愛的小紅帽、陰險狡猾的大灰狼在小組中誕生了,分別以唱歌、舞蹈、表演的形式展現出來,這樣不僅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從而使得課堂氣氛活躍,孩子們動作協調,表情到位,收到了預期效果。
1.3合作中得出結論
在高段教學中,在沒有得出規律性結論前,引入合作學習,讓學生自己總結規律,增強對知識的認識,提高教學效率。
2抓住了合作學習的時機,只是一個開始,還要注重每次合作學習中的細節問題,也就是“適度”,才能增強合作學習的實效性
2.1合作學習的課堂組織形式要合理
課堂學習的組織方式主要是全班教學、小組學習和個人獨立學習,三種教學形式的作用不能相互取代。小組合作學習是音樂教學應用較為廣泛的課堂組織形式,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們一起學習、一起體驗,每個組員之間都相互激勵,競爭和合作共存。音樂的演唱形式有合唱、獨唱,他們是不同的概念和表現形式,音樂合作學習中依然要求同存異。
2.2合作學習采用異質分組的形式
小組合作學習,由于每個成員各方面的差異,要讓他們認識到每個人都有長處和不足,既要善待自己也要懂得欣賞別人,才能發揮出團隊最大的能力。正是因為每個組內都是異質的,所以就連帶產生了全班各小組間的同性,這就是合作學習的分組原則──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為小組成員內部互相幫助提供了可能,而組間同質又為全班各小組間的公平競爭打下基礎。
2.3合作學習的內容難易應當適中
小學生對事物的認識有其局限性,對同一事物的認識程度也不盡相同。如果學習內容太易,學生不需要動腦筋就能找出答案,合作就成為形式。相反,學習內容太難,就會直接影響學生對學習的興趣,缺乏學習的興趣,就會感覺學習成為負擔,甚至迷失自己,產生沮喪、悲觀的心理,最后事與愿違。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也有其局限性,合作學習要與班集體教學、個別化教學相結合,做到取長補短,才能體現合作學習的優越性。
3結語
總之,鼓勵合作學習,不僅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共同發展,而且促進師生之間教學相長,這也是新課改的一個重要目標。只是該如何在音樂教學實踐中更好的運用小組合作學習,還有待于我們音樂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進一步共同探究和摸索。另外,要科學的評價學生,它有利于促進學生的發展,完善教學管理,推動音樂課程的建設和發展。在小組合作學習之后評價同樣重要,評價是為了關注學生、激勵學生、引導學生,如果高質量的小組合作學習之后沒有高質量的評價,勢必影響合作學習的高效性。根據合作學習的內容確定匯報學習成果的方式。
作者:郭新紅工作單位:河北省樂亭縣龐各莊鄉任田各莊小學
第二篇
一、豐富教學設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傳統的音樂教育,主要注重的是教師對孩子的教育,而實際教學過程中老師過度依賴于練習發聲、歌譜以及節奏訓練等。學生在這種教學模式下逐漸失去了自行發展的空間,長此以往就使得教學過程缺乏自主性。因此現在的音樂教育要通過合理的教學手段來豐富教學設計,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轉變學生的學習觀念。根據學生的個體特點,設計全新的音樂教學模式。在新型的音樂教育中要多次聆聽,讓學生根據歌曲的音調和旋律來掌握樂曲的特點。
二、合理使用音樂范唱
發聲教育過程中,要靈活運用范唱這一教學手段,通過運用這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在日常學習中感受、理解和表現音樂。傳統的范唱形式主要包括:錄音范唱與教師范唱。教師范唱是指在唱歌時,教師將樂曲的風格、音準、節奏進行全面展現,在表演時,學生對老師表演的方式、風格進行觀察,在學習范唱中產生共鳴。通過一種先入為主的意識形態進行新歌的教學,讓學生對于新的學習內容有一個較為直觀和感性的認識,學生在正式學習歌曲之前就能夠體驗音樂的風格,這就為學生的進一步學習奠定了基礎。音樂的學習過程就是了解聽覺藝術的過程,學生在通過錄音范唱學習音樂時,在范唱中體會歌曲的各方面特點,從而對歌曲有一個更加深入的認識。
三、鼓勵學生,培養學生自信心
在進行音樂課堂的實際教學中要對學生進行鼓勵,學生受到表揚后會對學習產生更加積極的態度,從而更加熱情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的角度看待教學內容,善于發現孩子們在學習過程中的每一次進步,同時進行積極正面的評價,特別是對于一些性格比較內向,不善于表現自我的學生,要在音樂的集體教育方式上加強對這種學生的鍛煉,提高他們在教學中的自信心。在新課程教育中,學生逐漸成為了教育的主體,關注學生的教育就是注重學生的個體發展。本文以學生為基本出發點,探討了小學音樂的有效教學方式,相信會對未來的音樂教學方面提供一些啟示。
作者:王丹工作單位:重慶市萬州區王牌小學
第三篇
一、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寓教于樂
1.充分地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感受音樂的魅力
在小學音樂教學時候,在聽覺上,教師可以準備一些歌碟,為學生播放曲目,或者教師可以親自為學生范唱歌曲,讓學生在聽覺上感受音樂的美。在視覺層次上,教師可以呈現音樂形象,讓學生對音樂進行體驗。教師通過這一系列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體驗到音樂的魅力。
2.積極地組織學生進行合作交流,學習新歌
對于新歌曲的學習,教師應首先組織學生進行自主合作學習。充分地讓學生相互交流,并組織他們將自己的所學在班級上進行匯報。教師且能夠及時地掌握到哪些學生會唱,多數學生對哪幾句不會唱。然后教師組織會唱的學生為全班同學教唱。在學習《三峽的孩子愛三峽》時,教師在組織學生讀完歌詞的時候,教師激發學生說“:同學們都是很聰明的,你們讀得很好,老師相信你們也會唱得不錯的,你們能不能跟隨著音樂也來幾段?”在教師的激發下,學生跟著音樂錄音進行演唱,教師并及時對難點處給予指導。在合作學習中,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里,促進學生自我進行發現,發現自己的學習難點,并尋求到解決了問題的辦法。有利于培養他們獲取音樂知識的能力。
二、積極培養學習的自信心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為了促進學生的學習音樂的自信心,教師對學生所有閃光點要及時地給予表揚,充分地對學生進行肯定。比如在學習《難忘今宵》的時候,就問:“誰會唱這首歌?”有學生說會唱這首歌,這個時候,教師就讓這個學生演唱,并對他唱得好的地方給予表揚。在這種鼓勵肯定下,學生的自信心得到了強化,有利于他們更好地學習音樂,促進學習能力的提高。綜上所述,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充分地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感受音樂的魅力;積極地組織學生進行合作交流,學習新歌;積極地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是促進小學音樂課堂教學達到高效的有效策略。
作者:比比努爾·賽依甫拉工作單位:伊寧市第二小學
第四篇
一、小學音樂教學的特征
小學生音樂教學由于小學生的年齡、心理等特征,主要呈現以下特點:一是要簡單易學。由于小學生尚處于藝術賞析能力發展的初期,在其音樂教學過程中,最忌比較有難度的曲子,而是要教授一些比較簡單易學、曲譜簡單的入門曲,主要以激發樂趣為主,學到樂理知識為輔。二是要引人入勝。由于小學生心理尚不成熟,又有活潑好動的特征,因此可能很難“坐得住”,因此在音樂教學中,要善于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教學的內容要新穎,最好可以做到引人入勝。三是要培養節奏。節奏是學習音樂的重要基礎,學生節奏感的好壞直接影響了學習的效果,因此在音樂教學中,一定要培養學生的節奏感,作為音樂教學的基礎培養。
二、課堂肢體語言的特征
(一)音樂教學中肢體語言的表現。在小學音樂教學中,肢體語言主要表現在老師的“動”上,這種“動”不單純指老師的彈唱,而是指老師根據音樂的節奏,用手腳打拍子,甚至手舞足蹈,旨在引起學生的興趣,或者使學生產生一種節奏感。
(二)音樂教學中肢體語言的分類。從操作對象分,有老師的肢體語言和學生的肢體語言,老師的肢體語言主要是上述提到的各種隨著音樂而起舞的姿態,學生的肢體語言主要是跟著老師打拍子,或者其他按照他們的喜愛而開展的諸如跺腳、拍手等動作。從內容上來分類,主要有面部語、眉目語、手勢語、身姿語等等。從功能上來分類,主要有表現節奏的,比如用手腳打拍子,也有表現情感的,比如手舞足蹈或者眉飛色舞。
(三)音樂教學與肢體語言的聯系。在音樂教學中,肢體語言對學生更好的理解、賞析音樂有著很大的聯系,主要有以下幾種關系:一是相輔相成的關系。音樂教學與肢體語言是一種相互輔助的關系,教師通過豐富多彩的肢體語言,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學生的肢體語言,也能更好地使老師了解學生的掌握程度。二是互動反饋的關系。音樂教學對肢體語言有一種互動和反饋,學生的肢體語言的各種表現,對老師老師來說,也不失為一種較為直接的反饋。三是調劑調節的關系。老師通過各種富有意思的肢體語言,可以使枯燥的課堂顯得更有樂趣,調節學生們的上課疲勞感。
三、肢體語言在音樂教學中的作用
(一)對音樂課堂效率的提升作用。一方面,提升了學生的注意力。烏申斯基說:“注意是學習的門戶”。無論是那種方式的學習,培養學生的注意力都顯得尤為重要。而肢體語言,則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著極大的作用。比如,在學習歌曲《粉刷匠》時,由于這種歌比較歡快,可以由學生們扮演小小粉刷匠,在老師的肢體語言的帶領下,模仿粉刷匠的各種動作,這樣既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使他們對歌曲有了更深的理解。另一方面,提升了學生的領悟力。這個領悟力主要是對音樂的賞析方面,因為音樂作為一種抽象的因素的存在,學生對其要表達的情感的理解可能沒有那么深,但是如果配合肢體語言,那么這種抽象的因素就比較的具象了。
(二)對學生音樂興趣的激發作用?!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音樂教學的目的還是主要是激發對音樂的興趣為主,掌握樂理知識為輔。因此在教學中的肢體語言,就好像是一種音樂的具象化發展,本來只是一段音頻,加上了手勢,就好比變成了電影,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比如在《小雨沙沙》這首歌中,老師可以模仿下雨的聲音,并配合柔和的手勢,馬上把學生帶入下著小雨的情境中,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三)對學生音樂樂感的培養作用。“達爾克羅茲認為:節奏和力度的感受完全依賴于運動,并且能夠在人體肌肉系統中找到對應的東西,身體是節奏體驗的第一載體,所以音樂的節奏都可以在人體的身體運動中得到體現?!币虼耍趯防碇R的教學從基礎抓起,使學生在小學階段,就可以對音樂的節奏和力度有個比較準確的理解,而這其中的教學則離不開肢體語言的輔助。比如,《小青蛙找家》,歌曲比較輕快,其中的歌詞“跳跳、呱呱”節奏感都很強,老師可以根據該曲子進行跳動、拍手,并帶領學生一起做,學生會根據節奏的快慢而跳動時快時慢,這樣通過與節奏相符的肢體語言,使他們對音樂的節奏有了更好的理解,樂感也就隨之培養了。其他的歌曲也是一樣,經常讓學生學會劃拍、打節奏、哼曲調,可以逐步提高學生的樂感。綜上所述,在小學音樂教學中,肢體語言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因此對小學音樂教師來說,一定要根據音樂教學的內容,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通過合理地、準確地運用肢體語言,并帶動學生運用肢體語言,而實現教學效果的提升。
作者:萬展工作單位:杭州市天杭教育集團
第五篇
一、奧爾夫教學法基本音樂教育思想
卡爾•奧爾夫,世界著名的德國作曲家、音樂教育家、音樂理論家。1895年7月10日出生在基尼黑一個有音樂素養的軍人世家,從小便在家中的優越環境中產生對音樂、戲劇的濃厚興趣。1914年畢業于里尼黑音樂學院,戰后(1917年),他曾在一些地方的歌劇院擔任鋼琴伴奏,使他接觸了大量歌劇和戲劇音樂。20年代又在墨尼黑音樂學院師從亨利•長明斯基學習作曲。
1、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
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與20世紀20年代中期初步形成,在20世紀中葉獲得空前的發展,目前已成為世界聞名且頗具影響力和發展價值的一大音樂教育體系。有學者認為,奧爾夫的貢獻在于“他創造了一種理論和實踐體系,使兒童能夠從最自然的方式進入音樂世界的一切領域,并從中獲得最完整、最全面的音樂體驗。他創造的體系可使兒童們有機會獲得更多的關于交流、分享和共同創造的愉快體驗”。奧爾夫最為著名的教育理念是它的“原本性音樂”的教育觀念?!霸尽保褪侵笇儆诨驹氐?、原始素材的、原始起點的、適合于開端的意思。奧爾夫在其《學校兒童音樂教材—回顧與展望》一文中,將“原本的音樂”作出解釋“:原本的音樂決不是單純的音樂,它是和動作、舞蹈、語言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是一種人們必須自己參與的音樂,帶來的是小型的序列形式、固定音型和小型的回旋曲形式。原本的音樂是自然的、、能為每個人學會和體驗的,是適合于兒童的……”。奧爾夫教學法是教育兒童、提高兒童音樂文化素養的堅實的橋梁,特別符合中小學音樂課程標準中倡導素質教育的三個基本要素包括:面向全體學生、全面發展、讓學生主動發展。強調要開發學生的創造力。
2、奧爾夫教學法的基本原則
奧爾夫教學法的基本原則:①把兒童作為出發點。②讓學生親身、主動參與到音樂活動中。③把創造力作為培養學生的重點。學生在參與音樂活動中要培養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和表現力。把孩子們作為教育的根本,讓孩子們自己主動去做是奧爾夫教學法的最重要的一點。因此奧爾夫教學法的內容是很符合兒童的身心發展的,可以讓孩子們在主動參與的過程中愉快的學會教學內容以及在不知不覺中提高自身的音樂修養。
二、奧爾夫教學法對小學音樂教學的影響
1、運用奧爾夫教學法可以更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與想象力
首先,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可以在音樂課堂教學中運用一些小游戲。因為奧爾夫教學法中要求一切要從孩子們出發,兒童的心理比較特殊,應該符合兒童的學習特征。在音樂的教學中運用一些小游戲,可以讓孩子們容易接受教學的內容,可以愉快的從游戲中獲得體驗,學到音樂知識。如安徽省宿州市第一中心小學的老師在上《彼得與狼》這一節課時,讓兩個學生扮演彼得與狼進行即興表演,讓孩子們親自去感受這個情景,從體驗中做出自己的判斷。這樣上課可以提升和豐富上課的氛圍,也可以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更使孩子們在玩的過程中提高了自身的想象力。其次,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可以在音樂課堂教學中運用奧爾夫教學使用的樂器。奧爾夫音樂教學思想認為應該把音樂與音樂有關的學科(包括舞蹈、語言等)結合在一起,可以更好的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如南昌市中心小學的老師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音樂4》教《音樂小屋》時,教師運用奧爾夫樂器引導孩子們。因為音樂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可以通過人的肢體動作表達對音樂的理解,包括聲音的高低強弱以及喜怒哀樂的音樂情緒。當學生在運用小樂器伴奏的時侯,許多孩子會跟著音樂一起舞動,孩子們通過肢體的表達,可以提高他們豐富的想象力與創造性思維。
2、運用奧爾夫教學法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師的音樂素養
對學生進行實踐教學的這些實施者則是教師。兒童的心理特征表現在對事物認知能力不成熟,在教學中,提高他們的認知能力,激發他們學習音樂的興趣,讓他們喜歡上音樂課,就要求著教師們應該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更新教學方法,在方法上進行創新,構建教師與學生互動的教學關系,讓孩子們在愉快的氛圍里學習音樂知識、感受體驗音樂的藝術。
三、奧爾夫教學法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1、把節奏作為主導教學
節奏是音樂教學中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它是一種具有藝術魅力的音樂語言。節奏可以通向音樂、舞蹈、語言的任何一方,也可以融和成為一體,節奏與孩子們有著最直接的聯系,它是最為直接的活動,僅僅用肢體就可以表現,很容易被孩子們接受,因此,常常把節奏作為主導進行教學。如《魔鏈》,為了讓孩子們對這首音樂更加的投入,于是我們結合了孩子們一日生活中所做的事情,如起床、穿衣服、刷牙、洗臉等等,讓孩子們邊聽音樂邊用肢體動作去展現這些生活中要做的事情,通過表演,激發他們對音樂的興趣,也讓他們對節奏快速熟悉起來,同時,課堂氣氛也一下子活躍起來。
2、重視創造性教學
培養創造力是奧爾夫教學法的原則和目的。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元素性材料,以自主的學習方式參與到各種音樂學習中。遵循探索—模仿—即興—創作—表現的學習過程,喚醒每個學生潛在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孩子的生活經驗少,當他們在聽一首曲子時,可以憑自己的感覺去表達,在沒有樂器時,甚至能直接的用自己的身體與生活中的事物去進行表演,表達出自己最純真的音樂。如《龍咚鏘》,聽到這首歌,頓時可以令人想起人們敲鑼打鼓熱熱鬧鬧過大年的情景。聽完之后,我讓學生自己分小組,十人一組,自由編排一個即興表演,把聽到這首歌的感覺通過一個情景劇表現出來,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最后孩子們在歡聲笑語中聽會并學會了這首歌。
3、重視參與體驗教學
奧爾夫教學法中提到:人們必須自己親自體驗、參與的音樂才是原本的音樂。音樂對兒童的作用在于讓他們成為主動的參與者,必須主動參與其中。在對小學生的音樂教學中,要讓孩子們主動參與到音樂當中,這是兒童的心理特點決定的。當音樂響起的時候,你可以用肢體動作表達,還包括演唱、創編歌詞、律動、舞蹈打擊樂器伴奏等。如:一年級第二冊歌曲《理發師》,這首歌曲要求學生們把握歌曲中輕松、詼諧的情感,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在播放音樂的同時還表演了剪頭發、照鏡子的詼諧的情景。學生們在看到這時,都不自覺地跟隨者音樂動起來,也想加入其中,老師表演完之后,再放一邊音樂讓學生主動參與其中,并進行比賽。通過這種引導讓學生都掌握了這種詼諧的情感。
4、重視本土文化教學
奧爾夫教學法它重在理念,并且沒有一個標準的示范課程。中國的奧爾夫教育工作者應該結合本民族的文化、語言、民歌等,把奧爾夫教育理念結合到中國的音樂教學中,而這種結合更具有通俗性,人們更易懂。如,“童謠說唱會”音樂活動,我首先讓學生們自行收集一些中國的童謠,然后在教學過程中,讓他們每五人一組自己編排節目,或唱、或跳、或朗讀,進行比賽,最后互相打分評價。還比方說《螃蟹歌》用四川方言讀就頗具特色。把本土音樂加入中國音樂課堂很有意義,可以傳承我們中國的音樂文化延綿不息。
5、重視游戲教學
根據奧爾夫教學原理中“原本性”的教育觀點,在音樂教學中倡導游戲教學。游戲教學可以最大程度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提高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等,把游戲教學結合到小學音樂教學中是非常有必要的。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把教學的內容與目標結合到合適的游戲中,把枯燥的樂理知識化為有趣的游戲,讓孩子們動起來,主動參與其中,充分感受和體驗音樂的魅力。例如:《小青蛙》一課,在教學過程中,我讓每個孩子都學青蛙跳,老師敲鼓打節奏,在跳的時候跟他們強調老師敲的音樂輕,學生們就跳的輕一些,相反敲的重就跳的重,通過這樣反復可以讓孩子們很快掌握音樂的強弱感。在樂曲結束的時候,讓學生模仿小青蛙找到家快樂的叫聲“呱”。最后,老師把旋律加上,孩子們就這樣在做游戲的過程中就學會了這首歌,同時,教學內容也順利的完成了。學生們在做游戲的過程中不僅愉快的學到了音樂,也很好的鍛煉了各方面的能力(包括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等)??傊瑠W爾夫音樂教學法所追求的是人性中最自然本質的東西,,讓學生接觸音樂實踐,不要求學生能很快地學會唱歌和奏樂,而是讓學生通過參與,自然的獲得。教學過程的愉悅性必然培養和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愉快的學習。目前,國家在大力實施素質教育,通過奧爾夫教學法讓學生學音樂是很受用的,若長期堅持這種方法,會更加有效的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
作者:陳美如工作單位:江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第六篇
1采取科學的教學方法引導唱歌教學
小學唱歌課是音樂學習的基礎課。從發聲訓練到對歌曲的理解和表現,涉及方方面面。與此同時小學生又具有生性好動,好奇心強,注意力不能長時間集中、理解能力也有限等特點。針對這些特點,有很多老師設計出了音樂游戲、身勢律動等非常好的教學方法。那么還有什么方法能幫助孩子們快速的掌握發聲方法,輕松地把握音樂情緒,愉快的理解音樂形象呢?我們認為老師的雙手就是很好的工具——手的動作其實就是一種無聲的語言,它可以將音樂的情感延伸到指尖感染孩子們。即避免了老師語言上的繁瑣,也激發了學生興趣,使課堂教學煥然一新。
1.1用指揮手勢引導孩子們發出第一個音
一年級新生的第一節音樂課上,我們沒有直接教孩子們唱歌,而是先請孩子們看手形,聽辯老師的歌聲。如在教唱《粉刷匠》一課,老師先把五指并攏手掌放平,指揮自己用生硬的、喊唱的方式演唱《粉刷匠》。然后,再改變手形,把手掌心攏成半圓,手腕放松,指揮自己用頭腔共鳴,柔和的演唱《粉刷匠》。通過聽賞和比較,孩子們都說第二種方法演唱的好聽。并且都興致勃勃的學著老師的樣子指揮唱歌。學習的興趣一下就被調動了起來。我們就趁熱打鐵的繼續引導下去:“為什么第二次比第一次演唱的好聽呢?因為第二次老師的口腔像手形一樣,把上顎提起來,聲音就立起來了,而老師的音量像老師的手腕一樣是柔和的。所以聲音就變得好聽了?!币院?每次上課我們都用手形提醒孩子們用正確的方法演唱,既形象又直觀,孩子們很樂于接受,逐漸養成了良好的演唱習慣。
1.2歌曲處理離不開合唱指揮手勢的幫助
湘版小學音樂課本六年級上冊有一首歌曲——《山鄉的彩云》。是一首通過聲音的強弱變化來表現改革開放后山鄉美麗景象的歌曲。教學目的是通過富有力度變化的聲音表現山村人們喜氣洋洋的生活情趣。在學習這首歌曲時,我們采用師生對唱的方法調動孩子們的學習熱情。孩子們學得津津有味,很快就能控制自己的音量唱出力度為p的襯詞“嗦羅羅羅喂”。在這首歌曲中有四句這樣的樂句,如果演唱時只有強弱的對比,歌曲就會顯得有些平淡。怎么處理能讓歌曲更好聽呢?我認為在演唱時,把前兩句演唱的有彈性一些,把后兩句演唱的連貫、漸強,效果一定很好。在歌曲處理的環節中,我們并沒是用一大堆的語言來描述口型、要求和方法,而是借助合唱指揮手勢展現不同的樂句。很多孩子都感受到了手勢上的變化,聲音隨之也產生了變化。歌聲立刻豐富了起來。在音樂教學中,通過觀察獲得的音樂形象能夠給孩子們留下清晰分明的印象,并且進一步增進了他們對樂曲的理解。另外,在教研過程中我們還發現:目前還有許多老師在歌曲的教唱環節中還存在不敢放手的現象,依然采用的是手把手的教學方法,生怕自己說的少了學生學不會。其實在小學音樂教學中,讓學生自主式的學習不但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還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其更加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不斷獲得新知識。針對不同年齡段孩子的實際情況和其積累的知識與能力,我們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不同的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方法。具體情況我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思考。
(1)教學內容中的哪些部分適用于自主性學習?這其中包括內容的考慮、時間的安排和學生的能力水平能否適用等諸多問題。
(2)課題適用的教學方法有哪些?學生可以實現多大程度上的自主學習?我們都知道音樂教學方法有許多:講授法、討論法等等。這其中有許多老師困惑于“教唱法”與“聽唱法”的選擇,其實我們認為這兩種教學方法可以靈活使用,不能單純的認為某一種教學方法就是萬能的?;蛘哒J為低年級就一定用教唱法,高年級一定就用聽唱法,而是應該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能力進行適當的選擇。例如:二年級下冊的歌曲《小企鵝》,篇幅比較長,但是很有趣味性,學生很喜歡。我們可以在指導學生聆聽歌曲時,引導他們配合身勢的幫助來記憶樂句。還可以讓學生通過教師的彈奏來聆聽樂句的數目,討論后再聽;然后看著課本再聽;最后跟著教師的彈奏一起唱一唱,在這樣的反復聆聽當中熟悉、掌握新歌。而高年級的有些歌曲由于難度較大,也可以適當的用教唱法進行教學,以免打擊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
(3)提前設想在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什么樣的困難?可以給學生提供怎樣的幫助?能否正確的引出結論和感受?
2唱歌課的正確目標
唱歌課最終是要把所學歌曲學會唱好。一般來講學會一首歌并不難,但在“唱好”與“怎么唱好”一首歌這個關鍵環節上,有許多老師卻做得不到位,從而影響了學生對歌曲完整的音樂表現與審美體驗。我們經??吹?有些老師在歌曲學唱基本完成后,要求學生一遍一遍的重復演唱,再無其他深入的教學內容跟進。還有的老師在學生基本唱會歌曲之后便游離于音樂本身之外,進行表面的所謂啟發與拓展。使學生始終感受不到自己歌唱的聲音之美,從而不能真正的進入審美體驗。用什么方法才能做到“唱好”呢?經過實踐與探討,我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整體把握歌曲的調性與曲式結構,明確樂句與樂句之間的邏輯發展關系,引導學生整體把握歌曲的形象。
(2)理解歌曲所要表達的情感和內容,深入感知歌詞與旋律之間相輔相成的關系。通過控制氣息和咬字吐字的方法,準確細致的把握歌曲的風格特點和思想情緒。
(3)在歌曲的教唱過程中,及時糾正音準、節奏、速度等方面的不足,提高歌曲演唱的精準性。合理運用力度的對比和速度的變化,增強對音樂的表現能力。
(4)引導學生運用獨唱、對唱、重唱、表演唱等不同的演唱形式詮釋歌曲的內涵,加深學生對歌曲的體驗,增加學生對歌曲演唱的興趣。
(5)培養學生聽辨音樂的能力,養成邊唱邊聽的好習慣。能夠及時調整自己的音準和演唱狀態,為二聲部合唱和多聲部合唱做準備。構建輕松愉快的音樂課堂是我們大家共同努力的方向,讓我們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創設豐富多彩的音樂課堂,使孩子們在美妙動聽的歌聲中茁壯成長!
作者:徐虹1謝玲2曹萱3羅云2閆紅彥4工作單位:1.河南省開封市禹王臺區教文體局教研室2.河南省開封市中山路一小3.河南省開封高級中學附屬小學4.河南省開封市五一路小學
第七篇
一、科學合理地設置小學音樂教學環境,滲透人文情懷
小學音樂教師必須想方設法創設出較為寬松的教學環境,這種教學環境具體涵蓋了教室環境以及心理環境兩個方面。一般來說,教室環境就是外部環境。在小學音樂教室的墻壁上,教師可以粘貼一些著名的音樂家的照片,如肖邦,貝多芬,莫扎特,約翰•斯特勞斯,班得瑞等等,同時,也應該配上這些音樂家們的故事和名言,引導每一個小學生能夠在心中樹立著名音樂家偶像。在教室櫥窗里可以擺放多種多樣的常用樂器,主要包括:長笛、短笛、雙簧管、單簧管、薩克斯管、口琴、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古典吉他、電聲吉他、電聲貝司等等。小學生們肯定會對于這些常用樂器都非常感興趣,并且反復地觀看和使用這些常用樂器,在此基礎上,小學生就會積極主動地和教師探討有關音樂的各種各樣的話題。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中,每一位小學生都會發現他們喜愛的東西。此外,小學音樂教師應該想方設法來促使小學生心理上的環境變得更加放松。小學音樂教師必須真正轉變站在講臺上感情冷漠缺乏笑容的狀態,能夠真正地在內心深處將小學生當做是具備獨立的人格的人,能夠真正地將每一個小學生都看作是課堂的主人。小學音樂教師必須走下講臺,和小學生共同學習和進步,引導每一個小學生都能夠深入地意識到他們存在的關鍵意義,深入地感受到作為人的尊嚴感以及幸福感。
二、創新課堂導入方法,滲透人文情懷
小學音樂教師必須想方設法創新課堂導入方法,創設出寬松的小學音樂氛圍。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節課的導入效果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一節課的上課效果的好壞。由此看來,創新課堂導入方法,滲透人文情懷,是非常有必要的,能夠引導每一個小學生深入地感受到暖暖的人文情義,真正地激發每一個小學生更加深刻地體驗音樂的無窮魅力,他們才能夠更好地享受音樂。比如在上三年級《樹葉兒飄飄》時,教師可以輕放鋼琴曲《秋日私語》,引導學生猜謎語“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飛入草叢都不見”,學生也能夠根據鋼琴曲所表現出來的淡淡的寒意來進行豐富的聯想,師生的手就會在鋼琴的音樂聲之中不自覺地飄動起來,最終能夠引出樹葉兒飄飄。通過這種互動形式,音樂就能夠發揮出無窮的魅力,引導每一個小學生的思維變得更加開闊。
三、激活小學生的人文想象力,滲透人文情懷
想象和創新是人類永恒的活動,是人類本性和本性力量的最高表現。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必須避免向小學生們設置出一個固定的想象空間。例如:這是一個女孩正在跑步;這是一頭牛正在吃草;這是可愛的小狗正在戲水;等等。這種描述會導致小學生自由翱翔的翅膀被限制住,不利于激活小學生的人文想象力。相反,小學音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必須高度重視小學生的各種各樣的表現,必須讓小學生的心靈能夠感受到音樂的啟迪,保證每一個小學生能夠具備學習音樂的靈感,真正為小學生創造出良好的音樂學習的空間,引導每一個小學生真正地根據他們自身的想法來進行想象和創新。
四、蹲下來感受小學生心靈,滲透人文情懷
小學生正處在心理的依賴期,他們具備張揚的個性,非常容易產生崇拜心理。小學音樂教師有必要蹲下來走入小學生的心靈之中,真正地和小學生共同學習音樂和感知音樂。具體來說,小學音樂教師有必要定期對于各個班做一個有關喜愛的音樂(歌曲列表)的調查,通過這樣的形式及時了解每一個小學生的興趣,保證每一次的調查都取得良好的效果。通過調查可知,部分小學生喜歡律動,部分小學生喜歡唱歌,部分小學生喜歡動畫片的主題曲,部分小學生喜歡學習樂器等。在此基礎上,教師就可以在課堂上多為這些小學生結合他們的興趣所在來提供相應的展示的機會。
五、科學有效地做好人文評價,滲透人文情懷
音樂學習非常重視個性化的特征,它不追求結果的一致,更關心小學生在音樂活動過程中如何發揮主動性、想象力、創造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因此,對于音樂活動的評價,教師必須高度重視小學生自己的描述、反思。與此同時,小學生自主評價也能夠由課堂延伸到課外。在每周,教師都有必要策劃安排小學生興趣小組的活動,并且對其進行評價,從而提升小學生學習音樂的自信心。綜上所述,本文對于如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滲透人文情懷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在今后的小學音樂教學工作中,小學音樂教師必須真正地將人文情懷滲透到小學音樂課堂過程中,真正地將“以人為本”的理念來滲透進來,促使每一個小學生都能夠真正地樹立“與音樂為伴”的人生理想,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地“傳承人文情懷,彰顯音樂人生”。在小學音樂課堂中,讓每一個小學生都學習得更加快樂,真正提高小學生的音樂能力。
作者:顧春工作單位:張家港市白鹿小學
- 上一篇:安全隱患排查和治理整頓工作方案5篇
- 下一篇:編辦理論學習工作計劃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