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化學課程有效教學探索
時間:2022-01-11 10:46:32
導語:高職化學課程有效教學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疫情”為加速深入推進高職化學教學改革提供了契機,針對目前高職化學課程教學現狀,研究探討了通過轉變創新育人方式,加強化學課堂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養;通過在“互聯網+”背景下充分發揮網絡信息技術優勢、建構教學環境,優化課程內容設置,實現校企深度融合轉變傳統課堂等多途徑與方法,從“德、智、技”全方位提高高職化學課堂教學成效,以培養滿足新時代社會發展要求的化學人才。
突如其來的“疫情”沖擊了人們固有的生活模式,在給高職教育教學工作帶來新挑戰的同時,也提供了加速深入推進高職教學改革的契機。新形勢下為深入貫徹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根據黨的和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職業教育需以服務發展為宗旨、以促進就業為導向,推動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要求,全力推進職業教育現代化。本研究立足學校教育教學實際,通過優化整合,創新發展,力爭從“德、智、技”多方位不斷提高高職化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綜合運用各種技術手段,在多種資源的支持下建構教學環境,努力打造“卓越課堂”,以滿足時展和學校辦業內認同、社會滿意的高水平教育的目標要求。
1高職化學課程教學現狀
高職學生中存在對化學學習興趣不高的現象。有學生認為很多化學品有毒,危害身體健康,化學實驗操作不安全。也有學生認為化學知識枯燥瑣碎難懂,在生活中實用性不強、在實際工作中應用性不強等。傳統化學教學過于強調學科知識的系統性,而忽視了知識得來的過程、方法和傳授知識過程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養成教育,這都導致教師雖然滿腔熱情地傳授知識,但學生表現得并不領情、積極性不高,造成教學較為被動、教學成效甚微?;瘜W是一門實驗性學科,而實驗器材設備的購置更新需要較大的投入,高職學校存在實驗設備較為陳舊、不能及時更新的情況[1],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化學教學的有效實施。
2“德智技”實現高職化學課程有效教學的研究
2.1轉變創新育人方式,加強化學課堂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養。國家高職人才發展戰略中提出了“德技雙修”的人才培養目標,這給化學教育教學工作提出了新的方向?;瘜W教育過程不僅是化學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訓練,也是人格塑造、人文精神的養成培育過程。要實現這一目標就要更新理念、轉變育人方式、重構化學課堂、合理融入傳統化學課堂中被淡化忽略的人文要素,通過不斷地進行探討和研究,找到恰當、具有可操作性的人文教育模式和途徑,踐行以人為本的理念,達到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完美融合。轉變創新育人方式,增加課堂互動比重[2],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讓學生在潤物細無聲中掌握實用的科學知識的同時,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比如一場疫情讓大家對生命健康的重視度空前提升,在講到元素周期表時,可以創設同學們感興趣的問題,激發學生們的思考[3]:元素周期表中哪些是人體必須攝入的元素,同學們回答后老師揭示答案,介紹人體必需的“生命元素”及其分類和生理功效,再讓學生分組討論日常飲食中哪些食物富含這些元素,可以提供給人們進行攝取補充,并且可以借助網絡搜索形成小組報告進行交流匯報。這樣的課堂互動環節的設計讓學生在參與中補充實用的營養健康知識的同時,又鍛煉了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文獻檢索能力,期間還可滲透食品安全意識的培育,有效發揮了化學教育在“德、智、技”全方位培養人才方面的作用。在化學教學中要注重充分挖掘化學課程中的人文素材和內涵。例如講到稀土元素時,可以介紹為我國稀土元素研究作出卓越貢獻的著名化學家—徐光憲先生的事跡,通過名人事跡的感化與熏陶讓學生領悟到化學這門科學的重要性,學習名人身上的治學精神和愛國情懷,用榜樣的力量來激勵學生奮力前行。又比如在講到P(磷)元素時,可以介紹P可以給人體提供營養,而洗滌劑中的P又是造成水體富營養化而引起赤潮等環境污染的“罪魁禍首”,教導學生們要嚴格控制P的排放來緩解水體污染,進而幫助學生樹立綠色環保意識,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4]。2.2“互聯網+”背景下充分發揮網絡信息技術優勢,建構教學環境。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運用多種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在多種資源的支持下建構現代化教學環境,成為發展的必然趨勢。通過制作微課、建設網上精品課程,夯實網絡教學資源平臺建設,教師利用“學習通”“職教云”、騰訊、釘釘等多種平臺,融合線上、線下(OnlinetoOffline,O2O)教學優勢,實現O2O混合式教學,進而達到教學效果最優化。教師將豐富的視頻、圖片、文檔等資料上傳平臺,學生可以借助網絡資源平臺在課前和課后反復學習,以達到預習和鞏固知識的目的,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強化化學軟件使用訓練,如Chemdraw、Chemist等,利用網絡軟件構建網上化學虛擬實驗室[5]?;瘜W虛擬實驗軟件已逐步應用于化學教學中,通過軟件構建的虛擬化學實驗室可以省去真實實驗環境中許多簡單的勞動,比如實驗儀器和裝置的準備、溶液的配置等;可以節約化學試劑和藥品;只要點擊重新開始鍵就可以對實驗進行多次重復模擬操作;可以演示課堂上無法演示的實驗,比如次氯酸見光分解實驗,在真實環境中分解速度慢,很難觀察到氣泡產生和氯水顏色變化,而在虛擬實驗室中可以調節分解速度,快速觀察到顏色變化,節省了實驗時間;可以避免接觸一些有毒的化學藥品、有危險的實驗操作,比如氯氣的制取、濃硫酸的稀釋。利用化學軟件搭建虛擬實驗平臺有諸多優勢,有助于提升化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2.3優化課程內容設置。課程內容設置上要立足現實,提升內容實用性和趣味度。教學理論聯系社會生產和生活實際,讓學生知道化學知識可以用來做什么,真切體會到化學是有實用性的,從而增強對化學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到烴的衍生物—乙醇時,可增加對以乙醇為主要成分的酒的品種、釀造方法、酒與健康等知識的介紹,直至擴展引伸到酒精度為多少可認定酒駕醉駕等交通法規知識的宣傳,引導教育學生知法守法、建立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習慣,融合課堂的要素,起到“傳道”與“授業”的雙重效果,踐行立德樹人的根本使命。理論聯系實際給枯燥的理論注入了活力,學生自然會對化學產生興趣。增設趣味化學實驗,提升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效果?;瘜W是一門實驗性科學。生動有趣又貼近生活的實驗既能增強對化學知識的理解與記憶、培養學生的分析觀察能力,又能將知識應用于實踐解決生活問題、增強學生的化學操作技能。比如可在相應知識下增設噴霧作畫實驗(用毛筆蘸取硫氫化鉀或鐵氰化鉀溶液在紙上作畫寫字,用噴霧噴撒三氯化鐵或苯酚將呈現不同顏色)、“人造雪”(水和聚丙烯酸鈉)、“火山爆發”實驗(重鉻酸銨與硫氰化汞的分解)、牛奶和豆漿加碘實驗、茶水變墨水(加硫酸亞鐵)再復原(加草酸)實驗等,拉近化學與生活的距離。以任務為驅動實現模塊化教學,提高知識應用能力。學以致用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在相應的知識模塊下,以實用、有趣的任務為驅動,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比如可以增設甜酒釀的制作、環境中甲醛的監測實驗、酸奶的制作等生活實用性強的任務。2.4實現校企深度融合,轉變傳統課堂。高職教育是職業能力與職業精神為一體的教育,利用校企合作的優勢,在職業教育中融入企業、行業文化、環境、實訓、制度等要素,可提高學生的職業核心素養,增強學生的社會競爭力。目前,針對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不能完全滿足企業對畢業生的實踐要求的現象,教育部在全國多家高職院校進行了“現代學徒制”的試點,試點工作主要圍繞校企合作來展開,形式側重于讓學生提前進入企業,單一地聘請企業專業技術人員到校兼任教師,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校企的聯系,但并未帶來校企間的深度融合,進企業由企業師傅主導傳授,但他們缺乏專業教師的技能;回校進教室由學校教師講解又過于側重理論,學校和企業實現了合作卻形成了割裂培養,沒有有效的融合。在“現代學徒制”下,創新校內化學工作室人才培養模式,變教室為工作室,課程內容設置為項目任務模塊,與企業需求相對接,承接企業訂單,讓學生在完成具體現實任務中提高學習成績,針對性、實用性強,能有效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工作室環境的創設提供了企業實際工作氛圍,有利于學生畢業后順利融入工作環境,避免了“水土不服”的現象。同時,將校內教師和企業專業技術人員同時請進工作室,實行“雙導師制”,能取長補短、相互協作,在“同一處”共同完成培養任務。創新工作室人才培養模式,能有效構建校企的深度合作,培養具有實際應用能力的“大國工匠”,符合國家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宗旨和目標。
3結語
在人人可以大有作為的時代,對高職學生的知識存儲、技能水平和人文精神等綜合素養要求不可小覷。這就需要更有效的課堂改革創新培養人才以適應社會需求。注重提升學生人文素養,培育工匠精神;提高化學課程內容實用性與趣味度,“課”“崗”對接,使課程設置適應崗位需求,不斷提高育與訓的系統度,滿足精準服務區域發展的技能人才需求;整合各類專業優質教育資源,適應“互聯網職業教育”發展需求,搭建學校專業教育網絡資源平臺,面向師生開放,給師生提供自主學習的便捷途徑,使其了解國際國內最新專業發展動態、更新理念、完善知識技能結構,滿足時展和服務企業需求;校企深度合作,做強做優實踐教育環節,聘請行業的能工巧匠長期擔任實訓指導教師,實現教師與企業技術人員同教同育,培育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提升化學課堂教學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李淑萍.新時期高職化學的教學困境與解決策略分析[J].創新教育,2019(3):78.
[2]楊瑾屏,嚴璟.論如何提高高職化學課堂教學互動有效性[J].職業教育,2016,2(4):69.
[3]延海龍.高職化學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呂梁教育學院學報,2019(1):118.
[4]王傳厚.在高職化學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的研究[J].創新教育,2018(12):230-231.
[5]劉永紅,王蓓,張宜欣,等.有機化學虛擬實驗室的設計方法與開發方案[J].衛生職業教育,2016(22):85-87.
作者:曹雪琴 單位:南通開放大學
- 上一篇:信息技術課程有效教學策略分析
- 下一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有效教學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