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學理論創新的價值

時間:2022-04-12 03:30:35

導語:藝術學理論創新的價值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藝術學理論創新的價值

一、藝術學理論新的理論依據

藝術學理論是使藝術學之所以成為學科門類的邏輯基礎和理論依據,相比各個門類藝術學在各自領域的高歌猛進,音樂、美術、舞蹈、戲劇戲曲、廣播影視等在國家重大文化活動以至代表國家形象的各種歷史性重要場合的閃亮登場,藝術學理論研究愈發顯得默默無聞。但是,沒有藝術學基礎理論研究的扎實推進,沒有藝術發生學、藝術分類學、藝術文獻學、藝術社會學、藝術人類學等等基礎理論的學科支撐,沒有藝術史論、藝術批評、藝術美學、藝術原理等學科研究的有機構成,藝術學門類就會是一盤散沙,不僅會動搖藝術學存在的理論基礎,而且還會喪失藝術學作為門類存在的邏輯前提。對于藝術學理論學科存在意義的否定或是認識的模糊,顯然是忽視或至少沒能清晰認識和理解哲學中一般與特殊之間的辨證關系。門類藝術學是藝術學理論的源頭和基礎,藝術學理論是門類藝術學的歸納和提升。藝術學理論的廣闊視野和縝密思維,成就了藝術學門類自身的體系基礎。

藝術學理論相比其他各門類藝術學科更加宏觀,更加著重于思想、文化層面的把握和梳理。藝術學理論在藝術學門類學科建設中的具體作用表現在藝術學理論溝通、整合各單科門類藝術學并對其實踐發展構成了理論支撐;藝術學理論超越了門類藝術學的單一變化發展規律,探討時代藝術發展的總的普遍性藝術規律;藝術學理論超越了門類藝術學在各自作品理論和藝術創作技術技法之間巨大的差異和分歧,實現了宏觀理論上的打通。首先是藝術學理論溝通、整合各單科門類藝術學并對其實踐發展構成了理論支撐。所有門類藝術學之所以共同存在于藝術學門類之中的基礎是因為藝術學理論的存在,也只有藝術學理論這個一級學科能夠打破各個單科藝術學院自立門戶的現象;如果沒有藝術學的一些基礎的、形而上的理論支持,那么藝術會越來越走向支離破碎。因為不論是美術、音樂、設計、舞蹈,還是戲劇戲曲、廣播影視等各門類藝術,分別依靠色彩、造型、聲音、肢體語言以及膠片攝影技術等等,不論是具體的藝術表現形式,還是內在的創作技法、外在的呈現方式,都迥然不同。藝術學理論的建設、完善取決于門類藝術學的發展,但同時藝術學理論也對各門類藝術學的發展構成了學術和學科的理論支撐。

藝術學理論學科的藝術史、藝術理論、藝術批評,不同于門類藝術學自身的史、論、批評的理論研究。所以,在藝術學理論和音樂、美術、設計、戲劇戲曲、電影、廣播電視、舞蹈等門類藝術學學科的相互借鑒、密切發展中,要注意既相互獨立、又辯證統一的相互關系。特別自近代以來,藝術史論自身的研究范圍已經逐步從單一的概念梳理拓展到了專門的體系性研究和建設階段,這一變化深刻影響了藝術學理論的發展。因此,作為學科支撐的藝術史、藝術理論和藝術批評三個二級學科,從思維方式到表述方法,都需要再進行新的探索。最明顯也最迫切的就是需要把握藝術史、藝術理論、藝術批評和美術史、美術理論、美術批評或是音樂史、音樂理論、音樂批評之間的辯證關系。例如,在藝術史研究中,我們必須借鑒門類藝術學史論研究的成果,因為他們具有悠久的歷史,具備相對成熟的理論體系和規律總結,也為具體藝術創作及理論批評確立了一些基本的法度和原則。顯然,如果不關注具體的門類藝術史,我們不可能建立一門翔實、可信的藝術史。但是,一門具體的門類藝術史,不論是美術史、音樂史、書法史,還是設計史(工藝美術史)、戲劇戲曲史、電影史、廣播電視藝術史、舞蹈史,都不可能等同于、更不可能替代藝術史。

有的學者一直堅持認為,西方沒有藝術學理論學科,與中國的藝術學理論研究相對應,在西方的這一研究領域實質就是藝術史研究,而藝術史研究的主要內容就是美術史研究,所以,中國的藝術學理論學科不僅缺乏學科存在的國際環境,而且從研究對象的角度上看也沒有學科存在的必要。這種認識在一定范圍內的學術圈子里是有代表性的。從對人類社會認識的角度,這些理論認識在哲學上尚未過關。因為從一般和特殊之間關系的角度看,就是用美術史研究也很難概括或等同于更細分出的中國畫史研究、油畫史研究、版畫史研究、雕塑史研究。所以,藝術學理論、藝術史研究和美術史研究之間的關系決不是簡單的對等關系。門類藝術史的發展規律顯然不等同于人類藝術史的一般發展規律。“藝術史”和“美術史”分別是作為一級學科藝術學理論、美術學的重點研究方向和主要理論支撐而設置的。由于藝術學理論學科的藝術史內容不可能是藝術的抽象概念的演繹和發展流變,研究藝術史必然要牽涉到美術史的具體內容。但是,藝術史并不因此混同于美術史。藝術史研究的是從宏觀整體的視角對人類社會中各歷史階段最具代表性的藝術體裁的變化發展規律,以及這種代表性藝術與其他非代表性藝術在歷史發展中彼此消長的演化規律。這是一種整體的邏輯關系。美術史研究的是美術概念內建筑、雕刻、繪畫(國畫、油畫、版畫等)、書法、工藝設計之間的邏輯發展關系,是一種基于美術學學科門類內部的變化、發展的演化規律的概括與歸納。

所以,藝術史要從大歷史觀的宏觀視角研究代表那一時代的主流藝術體裁的形態變化發展規律,而其間各時代的具體藝術形態的表現肯定不盡相同,研究對象是不同藝術體裁的不同形態在各個社會發展階段和不同社會環境下表現出來的不同藝術現象及其演化規律,其中每一個時代的代表性藝術或為美術,或為音樂,或為雕塑、或為戲曲、雜劇等等;門類藝術史要研究該藝術形態自身的變化發展規律,各時代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本體是相同的,就是單一的美術、音樂、戲曲等等的自身發展變化的門類史。一個宏觀、一個微觀;一個整體,一個具體,既相互包涵,又相互影響;但是,從研究視角到具體表述又完全不同。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兩者之間既獨立、又統一的辯證關系。藝術學理論自身的重要性和社會現實對它的迫切要求并不能使其就此已然成為一門科學的理論,況且這一科學的理論還要時刻接受社會發展中各種現實的檢驗。藝術學理論在自身發展中應盡量避免成為空中樓閣,這包括兩個方面的基本涵義。一是在藝術學研究中,藝術學理論不要成為純粹抽象的藝術理論和概念的集合;二是在當代文化建設中,藝術學理論不能成為空洞的文化理論,而要成為具有強烈的現實指導意義的藝術理論,要具備當下現實中的應用性的社會功能和實踐基礎。在具體的學術研究和教學實踐中,藝術學理論除了從藝術學的宏觀視角去觀照和解釋人類社會的種種現象之外,它還必須擁有實際的工作抓手(宏觀理念之外的微觀的技能和可操作的切入點),同時更要追求實際的社會現實效果和當代中國文化建設的社會實踐意義。

二、藝術學理論創新研究的方法論基礎

中國的藝術發展歷史悠久、門類眾多、成就輝煌,與世界其他文化脈絡發展相比,中國藝術不僅具備獨特的藝術精神,而且中國傳統藝術形態在當代仍然擁有很強的生命力。①作為專門致力研究中國藝術形態變化發展規律的藝術學理論,要建設成為真正的學科體系,就必須實現自身研究范式的轉型,即從單一的文本研究、書齋里的文獻研究走向田野的實地考察和實證研究,同時需要藝術發生學、藝術分類學、藝術文獻學、藝術社會學、藝術人類學等等基礎理論的學科支撐,需要具備藝術學宏觀視角的藝術史、藝術理論、藝術批評的基礎性學術建設。藝術學理論的研究對象不僅要關注傳統,更應面向本土現有的藝術實踐,關注當下的文化建設。作為一門具有“現代形態”的交叉學科,藝術學理論應該綜合運用多學科研究方法,建立起與其他門類藝術學及相關人文社會科學理論研究的交流對話體系。藝術學理論一般研究的基礎建立在各門類藝術的特殊創作規律和具體藝術形態的發展演化規律之上,所以,藝術學發展變化的普遍性和一般規律離不開對具體的藝術形態研究的挖掘和對各種不同的特殊藝術規律的普遍概括。藝術學理論與門類藝術學之間的關系是辯證的。門類藝術理論的土壤也是肥沃豐厚的。早在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已經在美術史學科中建立起較為完整的體系并提出影響深遠的繪畫史觀。先秦時期屬于中國藝術理論的濫觴階段,產生了“樂以安德”、“致樂以致心”的音樂理論,“善惡之狀,興廢之戒焉”的繪畫理論等;在兩漢特別是東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人文思想空前活躍,產生了書論《非草書》、《筆論》、《筆陣圖》、《書論》,畫論《畫山水序》、《魏晉勝流畫贊》、《古畫品錄》,還有樂論《聲無哀樂論》等一批重要的藝術理論著作,美術、音樂、書法等主要藝術門類都出現了專門的理論成果。所以,藝術學理論研究應該與各門類藝術學科建立密切的關系。我認為,在完密的藝術學理論體系構建完成之前,任何關于藝術學理論的研究,至少應該以一個方面的門類藝術學的學科研究為基礎,以盡量避免藝術學理論的空泛化。藝術學理論的一般研究,離不開實證的方法,既要有具有說服力的觀點,又要有充分的實證材料,最好還要具備規范的文法與流暢的文采,需要“義理,考據,辭章”的協調統一。1925年,王國維先生在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作《古史新證》演講時進一步提出:“吾輩生于今日,幸于紙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種材料,我輩固得據以補正紙上之材料,亦得證明古書之某部分全為實錄,即百家不雅馴之言亦不無表示一面之事實。此二重證據法唯在今日始得為之?!边@一治學方式在學術界具有深遠影響。陳寅恪先生在《王靜安先生遺書序》中,對王國維先生的“二重證據法”作了進一步的發揮:“一曰取地下之實物與紙上之遺文互相釋證……二曰取異族之故書與吾國之舊籍互相補證……三曰取外來之觀念與固有之材料互相參證?!?/p>

②其后,學界又相繼有饒宗頤先生提出的“三重證據法”、葉舒憲先生提出的“四重證據法”等。這些基本的治學方式和學界通行的研究方法對當代藝術學理論的創新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因為文學的研究對象是文學作品,具體的門類藝術研究的對象是擁有具體藝術形態的聲音、圖像、色彩、肢體語言、立體造型甚至三維、四維空間等等各種藝術作品,唯獨藝術學理論研究的是門類藝術特殊規律之上的一般藝術規律。但是這些門類規律之上的一般規律、門類理論抽象歸納之上的普遍理論不能脫離作品和創作,在規律的探討上不能脫離實證材料,不能走向玄奧的概念,要力求做出合情合理、符合歷史邏輯的推論,起到合理闡釋藝術現象和揭示藝術發展規律、進而引領發展方向的作用。就具體成果而言,如果藝術學理論中普遍存在隔靴搔癢、空泛無當的理論,不僅不會產生出符合社會歷史發展本質要求的理論,而且必然遭至學界對藝術學理論學科存在的懷疑。朱光潛先生和宗白華先生都曾大力倡導“不通一藝莫談藝”③,都極為關注和重視藝術本體的重要性,即不通曉一門具體的藝術最好不要妄談美學和藝術規律的道理。所以,藝術學理論學科的學者和從業人員最好能夠以對某一門類藝術技法的熟諳為基礎,除了對造型與美的敏銳感知(這也需要長期藝術創作實踐的積累),還需要田野調查的親身體驗和有力的實際數據,以及門類藝術學實踐與研究的經驗積累。所以,從事藝術學理論研究最好具有門類藝術學的研究經驗,能夠精通某一門類的藝術實踐,藝術學理論研究的成果才能更加具備可信度和說服力。

人類的文化需要不斷的更新,藝術也需要不斷吸收新的養分。當前,藝術學門類之下各藝術學科在發展的問題上必須正確處理目前所面對的兩難取舍,一方面,藝術學理論學科自身的發展和自我完善的訴求要求采取開放的姿態并盡可能多地吸收其它兄弟學科(各門類藝術學和其他相關學科)的優秀成果,進而實現自身功能的日趨完善和有效發揮,而門類藝術學之間也需要相互借鑒,相互貫通,與藝術學理論一起合力實現文化藝術的共同繁榮;另一方面,由于各藝術學科之所以成為學科,自身必須擁有學科研究的邊界,所以也都擁有自我發展、自我更新的獨立的利益訴求,它由此不得不拒斥同一藝術門類之下其它相鄰學科的滲透、影響和同化。而我們需要看到的是,在這辯證統一、互為基礎、相互支撐、協同共進、兼容并包之中,藝術學理論以至藝術學門類真正實現了自身的創新、發展以及宏觀的壯大、完善,成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和教育事業發展不可缺少的重要一員,為當代文化建設和教育事業的大發展大繁榮貢獻出應有的力量。

三、當代藝術學理論創新的現實作用和實現方式

藝術學理論對于中華民族核心凝聚力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藝術學理論研究中有兩個非常常見但也是非常重要的關鍵詞,一個是文化特征,一個是藝術精神。藝術學學科的蓬勃發展,內在的深層基礎正是蘊藏在中華民族古老藝術中的文化符號及其深邃的文化特征,以及其藝術精神的底蘊支撐。第一個關鍵詞是文化特征。文化特征扎根于民族傳統文化的土壤和基礎。在當代以西方為主導的全球化進程中,傳統文化順勢而為,成為國家文化的基礎。國家文化代表本民族的文化內核和基本特征,建構在堅實的民族文化的基礎之上,并得到本國家人民的認同。在近代以民族為基礎的國家形成之后,國家各自在堅實的民族文化的基礎之上進一步建構了國家文化。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根基源于五千年的中華文明,中國大陸地區和臺灣省正源于同根同源、血濃于水的血脈關系,基于這種共同的歷史根源和文化特征,中華傳統文化在國家統一問題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傳統民族文化包括各種形態、不同樣式的文藝作品,能夠增強民眾對于民族國家統一的認同感,而且藝術學理論對社會藝術現象與藝術規律的研究把握,常常能夠起到超越社會現實、甚至超越文化界限的獨特作用和顯著社會效果。所以,在促使中華民族核心凝聚力的形成與促進國家統一的歷史進程中,藝術特別是藝術學理論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現實責任是緊迫的,使命是光榮的。這是藝術學理論學科建設中值得全社會關注的一項重要研究內容。

第二個關鍵詞是藝術精神。藝術精神依托的基礎仍是相對民族文化而言的。這里所說的民族文化,就是中國五十六個民族的文化的整合,文化整合后透射出的整體氣質和場域形象的藝術表達就是中華藝術精神。而這種藝術精神,必然是在中華傳統文化基礎之上的文化精神,它通過藝術的形式在國家的層面上把國家形象折射出來,反映出文化形象、時代特征,而它的載體是藝術創作和作品,其中也包括藝術理論成果。魯迅先生曾說:“文藝是國民精神所發的火光,同時也是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途的燈火?!雹芩囆g創作的形式是多樣的,在美術領域,國家實施了國家重大歷史題材創作工程;在音樂領域,每逢重大節日,類似于“茉莉花開頌祖國萬人歌詠大會”的各項社會性大型藝術活動此起彼伏、必不可少,各類大型交響音樂會不勝枚舉;在舞蹈領域,新中國成立初期有大型歌舞《人民勝利萬歲》,后有《東方紅》、《中國革命之歌》,直至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之際公演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之際上演的《我們的旗幟》;在戲劇戲曲領域,從《雷雨》到各級精品劇目匯演直到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京劇、昆劇、各種地方戲演出,從《十五貫》到青春版《牡丹亭》、《1699桃花扇》,從《程嬰救孤》到《曹操與楊修》、《成敗蕭何》,精彩紛呈;在電影、廣播電視領域,《士兵突擊》、《人間正道是滄?!贰ⅰ稇已隆?、《趙氏孤兒》等等,無不透射出時代的藝術精神。另外,在重大節慶日的一些文化藝術活動,如各地按照年度舉行的吳文化節、漢文化節等;祭祀先人的一些藝術形式,如儺戲、民間社火等,其中透射出來的藝術精神,在文化上強化了個體對中國人身份的認同,在社會價值觀念上強化了對國家、民族的歸屬感和榮譽感,同時激發出對國家和民族社會歷史發展的責任感和奉獻精神。

藝術學理論對民族國家的文化特征與藝術精神的揭示,使得扎根民族文化傳統的中華藝術精神得以彰顯,這些文化精神凝聚提升之后,進一步得以弘揚、引領、塑造、形成了當代中國的核心價值觀念,這些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的精神文化內核,必然會鼓舞和重建我們對于民族文化精神的自信,進而造就生成我們完整健康的國民藝術素質。當代中國開展藝術學理論創新研究的現實作用是實現引領并進而形成核心價值觀和民族凝聚力;實現方式是挖掘傳統、關注當下、注重聯系、理論創新。需要深入挖掘整理我國傳統藝術理論、關注當代藝術創作最新進展、加強與各個門類藝術學科之間的聯系、堅持深入開展具有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和創作方法研究這四個方面的基礎性工作:一是深入挖掘整理我國傳統的藝術理論,也同時注重借鑒西方藝術理論研究方法,在此基礎上進行藝術學理論學科的新的理論創造。我們必須認真學習與研究中國傳統藝術理論,并做好揚棄和轉化工作,使之在當代藝術學理論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在藝術批評的理論建構中,可以借鑒西方,但要真正切合中國的實際,應形成中國當代藝術批評和理論的自身特點,尤其是堅守自己的文化觀念和核心價值理念,用自己的眼光審視西方,構建、完善中國的話語理論體系。

二是藝術學理論的創新,必須關注當代中國藝術和世界藝術的最新進展情況。一代有一代之文學,一代也有一代之藝術??茖W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網絡信息的變化就在倏忽之間,要準確把握時代的脈搏,才能跟得上社會的最新發展。我們要力爭建立起中國的新的藝術理論、藝術史學和藝術批評理論,為藝術學理論創新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三是要加強藝術學理論學科和美術學、設計藝術學、音樂舞蹈學、戲劇影視學等門類藝術學科之間的聯系,關注文學、哲學、文化學、歷史學、考古學、管理學以及建筑學等方面的學術成果,使藝術學理論一級學科處于藝術學門類以及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的立體交叉之中,從而尋找藝術學理論學科的創新點和支撐體系。四是堅持深入開展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和創作方法的研究工作,開展廣泛而深入的文藝批評,堅持正確的文藝發展方向和輿論導向,堅持高雅的藝術品味和高尚的藝術情操,力推可以引領當下的優秀文藝作品,堅決打擊具有“三俗”特點的文藝作品和理論傾向。

仲呈祥教授曾經提出幾項擺在我們面前的文化課題:如何在多元、多變、多樣的文化語境下增強馬克思主義美學觀、歷史觀的引領作用;如何在快速增長的經濟形勢下加快發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文化需求;如何抵制西方強勢文化的滲透,保證在全球化語境下既充分借鑒外國優秀文化,又抵御西化、分化圖謀;如何在現代化高新技術、互聯網的新時代條件下占領文化陣地;歸結起來就是在改革進程中,如何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關系,既符合精神文明建設規律,又符合市場規律的新的機制和運作方式。我以為,這也是對當下社會現實語境之中藝術學理論學科建設直接面對的迫切問題的精辟概括。藝術學理論不能是空中樓閣式的空洞理論,藝術學理論創新應該是著眼于解決現實的問題。在當代中國,藝術學理論自身創新發展的實現方式應該是“引領”,所堅守的價值底線應該是超越現實的理想價值理念,社會意義應該是“構建核心價值”。藝術學理論應高揚現實主義精神,時刻站在社會思潮的最前端,成為引領全社會文化發展的鮮明旗幟,采用文化和藝術的方式影響和塑造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念,成為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決定性的內在推動力量。

四、“引領”發展:藝術學理論創新的文化意義

國民之魂,文以化之;國家之神,文以鑄之。在當下,國家在改革開放30年、經濟發展實現重大突破之后重新回頭彌補文化建設的重要一課,由此,文化事業在硬件設施大建快上之后,也一定要重視和彌補藝術學理論基礎研究的歷史性欠缺這重要一課。藝術學理論作為文化建設、藝術創作和藝術理論研究的高度歸納和綜合表達,必須實現對當代中國文化建設的引領發展、創新發展和“文化自覺”的基礎作用。在當下,引領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對于藝術學理論的社會意義異常深遠。每一次文藝思想熱潮以及群眾性文化熱潮之后藝術理論的繁榮和進一步提升,都是藝術學學科完善、發展的歷史契機。藝術學理論的思想內涵、邏輯體系和自覺“引領”的理論前瞻性,直接關系到藝術創作的繁榮和理論境界層次的提升,關系到當代重塑中華文化主體精神的歷史進程。重建中國文化的主體性,是實現中華文化偉大復興的關鍵。

藝術學理論的引領作用直接表現為對當代藝術創作方向與價值導向的“引領”。藝術學理論需要在藝術創作滿足人類最根本的藝術審美需求的同時,對藝術創作進行深化、總結、提升,探索、理清藝術發展、運行規律,并結合人類社會應有的或應該倡導的社會價值取向,提出引領性的思想和理論。其引領作用的實現,在于著力于人類社會的藝術境界、審美追求的提升,引導藝術創作并在社會文化實踐中實現人類社會的價值取向,并最終構建形成人類社會的文化凝聚力和文化價值觀念體系。藝術學理論不僅要引導人民群眾的文化追求,還要引領藝術創作轉化為符合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的文化產品,實現藝術作品本身思想品質、藝術品格和觀賞品味的有機統一,力求創造出一條全民參與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覺、文化自強的光輝道路,建設出中華民族共有的美好精神家園。此外,還必須著力于先進文化理論、優秀文藝作品的生產機制、發展規律及其與當代社會文化發展之間關系的研究,以實現其引領職能。

藝術學理論的引領,以及“以文化人”的實現,需要每一個社會個體藝術境界的提升。藝術境界是人生境界的文化呈現,傳達出人生的理想、信念、憧憬和追求。正因為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藝術生產不可避免地帶有“商品”屬性,所以,我們更應該自覺強調藝術學理論自身特有的精神屬性。我們說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就是要讓藝術學理論研究成果在全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積極的作用,就是要通過對藝術境界的追求來提升社會整體的理想境界。任何時代的文化建設都是在歷史的逐步積累基礎之上的傳承和創新。對于文化意味和藝術境界的追求,主要是傳承歷史文化精神和守望民族文化經典,籍此堅持我們的文化身份,堅定我們的文化理想以及我們對藝術審美境界的不懈追求,并以此開啟我們的文化自覺。我們有這樣的文化自覺才能最大限度發揮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社會發展的功能,才能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并最大限度發揮藝術學理論研究的社會功能。在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是藝術創作和理論建構永葆青春和生命力的源泉,也是藝術理論體系的核心價值所在。所有被尊奉為經典的藝術創作和理論成果,都是創新的結果。目前,中國正處于一個急速變革的偉大時代,生活方式正在發生重大變化,文化需求迅速增長,文化消費能力不斷增強,社會大眾的藝術鑒賞水平逐步提高,藝術審美趣味快速變化,文化傳播方式極大改變,藝術傳播的范圍已經跨越了不同社會文明的界限、制度的藩籬以及意識形態的鴻溝,藝術學理論的創新已經成為歷史的必然要求和現實發展的必然趨勢。

站在時代的高度,自覺進行藝術學理論學科的思想和觀念、內容與形式、方法與模式等各個方面的全方位創新,關系到藝術學學科自身現實生存和未來發展的重大問題。藝術學理論需要創新的理念,需要理論的構架、支撐,需要學科的完善、發展,需要所有點滴的積累,而這一切又共同推動了文化發展理念在更高的層面進行新的建構。藝術學理論必須堅持不斷創新,以保持自身理論的先進性、先覺性和超越性,敏銳地觸及到思想的前沿。在此基礎之上,藝術學理論方能高舉“引領”當代中國文化建設的旗幟,以厚重的中華藝術精神為依托,在全球化的今天重建中國文化的主體性,鼓舞和重建對民族文化的自信,進而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最終推動構筑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偉大事業,建設出中華民族共有的美好精神家園。這些都是構成中華文化在當代社會激發青春活力、與時俱進、凝聚民心、興盛騰飛的前提和基礎,當然更是藝術學理論本身責無旁貸的歷史責任。

作者:楚小慶單位:東南大學藝術學院江蘇省文化藝術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