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教學與目的語文化的融入
時間:2022-03-08 11:07:48
導語:英語教學與目的語文化的融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西方文化的輸入
(一)大學英語教學西方文化輸入
1.介紹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
大學英語教材的文章幾乎都是選自西方作者的文章,如果我們認真地去挖掘其背后的文化知識,毫不夸張地說———比比皆是。背景知識作為文化的組成部分,對理解語句甚至整個語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將相關的背景知識融入到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生可以在學習語言材料的同時,能更好地了解其相關的文化。比如在新視野大學英語第四冊的CharlieChaplin(卓別林)一課里,有這樣的一句話,DickensmighthavecreatedCharlieChaplin’slife(狄更斯或許能創造出卓別林的童年生活)。如果我們不去給學生介紹Dickens(狄更斯)的相關情況,好多學生并不知道狄更斯是英國著名的作家,其代表作有《霧都孤兒》、《雙城記》等,那么他們也不會正確的理解這個句子的含義。盡管學生可能理解這個語句所包含的句法以及每個詞匯的意思,但并不知道這句言語表達形式背后的相關信息。講授相關的背景知識,把文化信息傳遞給學生已成了大學英語文化教學的一個組成部分。
2.解釋詞匯背后的文化
在一種語言中,詞匯反映了社會文化的某些信息,諸如生活、價值觀,歷史等都會在語言中留下某些印記。可以說,了解一國的文化從學習其詞匯開始。在英語中,有許多詞匯都蘊含著濃厚的文化信息。準確的了解詞匯背后的文化信息,我們可以在跨文化交際中更加得體的運用語言。因此,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特別的講解具有文化內涵的詞或短語,讓學生了解異國的文化。我們知道,由于英語深受歐洲傳統歷史文化的影響,所以好多詞來源于古希臘羅馬的神話。如Pandora’sbox(潘多拉的盒子)就源于這樣一個神話,由于普羅米修斯盜了天火,宙斯派了美女Pandora(潘多拉)到人間報復,最終盒子被打開,災難、不幸等撒向了人間。因此Pandora’sbox就意味著“災禍”,如今在英語中已被廣泛的運用。還有一些英語詞匯則深深地烙上了美國社會特有的印記,如counter—culture(反文化)一詞,就專指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那些玩搖滾樂,吸毒,墮胎等追求荒誕文化的人,而在漢語里并沒有與之對應的詞匯。所以,了解詞匯背后的文化內涵是非常重要的,而這也是我們學習語言文化的開始。
3.文化對比法
由于不同的歷史沉淀,中西方的文化和社會習俗等都不盡相同。為了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大學英語教師往往采用中西方文化對比的方法進行文化教學。這樣學生更明了、清楚目的語的文化,避免在交際中造成的誤解和障礙。在大學英語課堂中,根據教材的內容,教師把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介紹給學生,讓學生掌握更多的西方文化知識,增強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如中國人在路上見面時,常常這樣打招呼“哪兒去?”而英美人則認為這是干涉私生活,常常會以“howareyou”等打招呼;又如在中國熟人之間,很少會聽到“謝”字,在家人當中,“謝”字更少。相反的,Thankyou這句話,英美人一天要說上千遍。學生了解了不同文化的交際模式,以便在跨文化交際中進行更好的交流。
二、中國文化的缺失
我們注意到,在大學英語課堂的文化教學中,教師灌輸更多的是與目的語相關的西方文化,而對于中國的文化很少提及,更別說傳統的中國文化??梢哉f,中國文化在大學英語文化教學中處于一種失語、沉默的狀態。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狀況,其一是大學英語教材的文章幾乎沒有關于中國文化的,所以教師也不會特意的把中國文化引入課堂;其二是教師學生對中國文化的忽視,認為學習英語就是學習西方的文化,壓根和漢語文化沒有關系。所以,在用英語進行交流的時候,我們的學生處于被動的地位,不會主動地用英語把本國的優秀文化表達出來,這種現象被一些學者稱為“中國文化失語癥”,這也暴露了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缺失現象。
(一)大學英語教學中國文化缺失表現
1.中國文化傳遞的缺失
從小學到大學,英語一直伴隨著我們,英語及其相關的文化也一直充斥著我們的頭腦。然而大學生卻面臨著這樣的尷尬:英語四、六級過了,能流利的用英語寫,能熟練地讀懂英語文章,卻說不出來,完全成了“啞巴英語”。近幾年雖然在教學和教材方面都進行了改革,力圖給大學生創造一個完全的英語環境,免受母語負遷移的影響。然而,啞巴英語”現象依然沒有減少,一種“新啞巴英語”卻又悄然誕生,即學生不會把中國文化用英語表達出來,這已經成了目前大學生的一種通病。這種中國文化傳遞的缺失也暴露了我們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教學的缺失。根據我們的調查發現,大學英語教師課堂上很少講授中國文化,一來涉及到中國文化的外語材料太少,許多老師不愿意花時間和精力去找相關的材料;二來沒有認識到英語教學中輸入中國文化的必要性,學英語就是學西方的文化,和漢語挨不上邊。殊不知,學生不了解中國文化,不知道如何用英語表達,這造成了中國文化傳播的悲哀。
2.中國文化理解的缺失
以儒家的思想為核心內容,還包括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其他的文化。從小學到中學,漢語一直是我們必學的課程,從中我們學到了好多中國的傳統文化。但到了大學(中文專業除外),我們漸漸地遠離了中國傳統文化。許多大學生很少去接觸中國傳統文化,更別說了解其真諦與精髓了。即便學生開了大學語文,也只是泛泛的文章選讀,并不能理解更深層的文化內涵。而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漢語文化教學更是處于一種可有可無的地位。不僅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缺失,對中國的節日文化亦如此。如今大學生熱衷于西方的圣誕節、情人節、愚人節等,卻很少關注中國的端午節、清明節、七夕節等。我曾經對一個班40名大學生做過一個調查,知道西方圣誕節來歷的占三分之二,而知道中國春節來歷的只有寥寥幾個人。為了提高學生對的英語的敏感度,大學英語教師鼓勵學生去閱讀英文原版小說,去看英文原版電影。而學生根本就沒有意識到或沒有時間去關注中國的文化,這是西方文化沖擊的悲哀。
三、中西方文化的融合
大學英語教學屬于雙語教學,是在一種語言環境里學習另一種語言,這就必然涉及到兩種文化—目的語文化和本土文化。所以,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既要輸入英語國家的文化,又要融入我們中國傳統優秀的文化,不可以全然的拋棄母語文化。大學英語教學中母語文化的缺失不利于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不利于抵御英美文化的沖擊,也會在交際中處于失敗的地位。
(一)大學英語教學中國文化輸入的必要性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加強中國文化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把一些中國元素及中國文化的表達形式引入課堂,更能激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如時下流行的詞“裸婚”(nakedwedding),學生可以在愉快的氣氛中學習英語語言,又了解到了中國年輕人的一種觀念。這樣在今后的跨文化交際中,能更好的與對方進行中國文化的交流。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加強文化教學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大學英語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東西方價值觀,在課堂教學中不能過多地重視目的語的文化,淡化母語文化。應把提高他們文化知識的積累和語言運用能力貫穿到文化素養以及價值觀的提高中去。與此同時,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加強中國文化的滲透可以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從而在今后的跨文化交際中始終保持著自己的中國文化身份,而且有助于加深學生對本土文化的理解和對外來文化的寬容和理解,真正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加強中國文化教學有利于中國文化的有效輸出。我們學習英語不是僅僅學習目的語的語言和文化,更重要的是用英語把中國優秀的文化傳播出去。而對中國的英語學習者來說,學習外語卻越來越變得西化。他們對中國的文化知之甚少,也不知道如何用英語表達,再加上中國文化教育長期地被忽視,中國文化已出現“斷奶”、“貧血”現象。這樣在跨文化交際中,中國的英語學習者成了被動者,中國文化也往往被誤解、誤讀,從而使中國文化處于中西文化交流的“逆差”。在國際交流中,大學生是中國將來與世界交流的主體,加強中國文化的學習,彌補他們中國文化知識的不足,真正的讓中國文化處于中西文化交流的“順差”。
(二)大學英語教學中國文化輸入的方法如何更好地在大學英語課堂輸入西方文化的同時融入中國文化,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我們可以通過文化對比的方法,在講解西方文化的同時,找出相關的中國文化融入到其中,通過對比既可以讓學生加深對西方文化的了解,又可以進一步深入地理解本國的文化,還可以有助于學生做出一定的價值判斷。實踐表明,這種教學不但受母語的影響小,而且能提高學生用英語表達本土文化的能力。此外,還可以采用詞匯聯想法來進行文化教學,雖然大學英語教材所涉及的中國文化的文章幾乎很少,但只要我們有意識地去挖掘,也可以在詞匯等方面找到切入點,這既需要我們教師有一定的知識素養,又需要我們教師在課前要做大量的查閱工作。如關于動物的詞匯和習語,以dog為例,在西方文化里,dog被看成是自己的家庭成員一樣,比如,“luckydog”(幸運兒),“Everydoghasitsdays(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這里我們可以給學生解釋一下“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的三國東吳呂蒙的故事,這樣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下體會到了文化的差異,又可使學生更好地感受民族文化的燦爛。
四、結語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當中國傳統文化遭遇西方文化的時候,我們在輸入西方文化的同時,不能被完全的西化,本土文化的融入更是必要的。加強中國文化既可以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又可以更深刻的了解中西方文化的異同。這樣在跨文化交際中,我們既可以領略到西方文化的異國情調,又可以把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傳播出去。
作者:彭曉燕單位:內蒙古財經大學
- 上一篇:英語教學的挑戰與對策(共2篇)
- 下一篇:英語教學評價體系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