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教學模式下線上教學策略

時間:2022-09-16 10:02:37

導語:支架式教學模式下線上教學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支架式教學模式下線上教學策略

一、線上微課教學的優越性

微課是借助網絡平臺,整合學科的教學資源,優化學科的教學方法,展示學科的知識內容,并以短視頻的形式進行教學的新型教學模式。它不僅有效地利用了課外的教學資源,而且實現了教學效果的優化,更在實際教學中展現了自身的優越性。首先,教學空間的廣泛性。課堂講授模式是一種傳統性的教學方式,教師在有限的空間中實施教學環節,開展教學活動,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但教師往往受制于傳統課堂的教學模式,局限了自身的教學思維,不能充分地利用豐富的教學資源,也磨滅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微課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它不僅可以完成規定的教學內容,還能夠打破課堂教學模式的空間限制,整合廣泛的教學資源,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其次,學習時間的靈活性。課堂教學是具有統一性質的教學活動,它要求教師在規定的教學時間內,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但由于學生個體具有差異性,導致學生在認知能力、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等方面參差不齊,這也直接導致了學生在學習上的差距。微課是重點知識內容的濃縮,它將完整的一節課進行合理有序的整合,借助合理的教學設計開展5-10分鐘的教學活動。在微課教學中,學生可以不受時間的限制,對已學過或未學過的知識內容進行復習或預習。微課的實施,實現了學習時間的靈活性,提升了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再次,教學目標的針對性。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憑借多年的教學經驗,將每節課的教學目標熟記于心,有的教師更是以不變應萬變,導致學生學習興趣的湮滅。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教學目標的設計應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針對學生的個別化、差異性,設計具有針對性的教學目標,這將有助于學生的課堂體驗。每節微課恰是對一個主題或一個知識點有針對性的講解,教學目標明確,教學內容獨立完整,教學主題突出[1]。通過微課的實施,能夠明確教學目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體驗。最后,教學情境的真實性。創設好的教學情境,既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又可以為教學的實施打下良好的基礎。在日常教學中,教師經常采取“老生常談”的導入語,忽視網絡教學媒介的運用,導致課前的情境創設缺乏真實感,使得學生成為課堂的旁觀者,降低了課堂教學的質量,不利于教學計劃的實施。微課利用音頻、視頻、動畫創設出直觀多樣的學習情境[1]10-12,豐富的教學資源引導學生逐步進入真實的教學環節,讓學生成為美好課堂的體驗者,實現教學目標的優化。

二、“支架式”教學模式的應用

其一,“支架式”教學模式的優勢“支架式”教學模式來源于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以學生現有的發展水平為基礎,搭建學習目標的具體框架,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給予學生方法上的正確指導,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引導學生逐步朝著既定的學習目標邁進。和傳統的教學方式相比,“支架式”教學模式具有更加明確的學習目標,它能夠結合學生的不同發展水平分層設置學習任務,發揮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作用,增強學生的互動與合作意識,實現教學目標的優化。其二,“支架式”教學模式的環節“支架式”教學模式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它不僅具有獨特的教學優勢,還擁有固定的教學環節。這不僅豐富了教學設計的內容,還優化了教學評價的方式,更有助于教學活動的實施。1.搭腳手架。每一堂課都會圍繞一個教學主題設定學習目標的框架,根據這個具體的框架,結合學生的現有發展水平,搭建分層的學習目標,引導學生完成每一個學習的步驟,促使學習目標的實現。2.進入情境。在搭建具體的學習目標框架后,教師應當依據教學設計的內容,合理利用網絡教學電子媒介,積極創設具體的教學情境,帶領學生迅速進入教學環節,以便于教學活動的順利實施。3.獨立探索。學生是學習活動的體驗者,學習環節應當圍繞學生展開設置,在學生進行學習探索時,教師積極發揮自身的輔助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引導學生獨立完成學習目標。4.協作學習。在學生進行獨立探索后教師設置學生互動環節,組織學生交流經驗,調動學生積極性,提高學生參與感,實現學習經驗的共享。5.效果評價。對學習效果的評價包括學生個體做出的自我評價、學習小組之間的相互評價及教師對學生的評價[2]。采取多種方式的評價,能夠多視角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準確分析學生的課堂表現,掌握學習目標的實施效果。

三、線上語文微課教學策略

第一,明確學習目標,設置教學任務一堂好的語文課應當具有明確的學習目標,根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下稱“新課標”)的要求,語文課的學習目標應當基于“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教學目標,設置明確的教學任務,教學任務的制定與實施都要緊密聯系學生學習目標,這將有助于教學環節的設置,推動教學設計的落實,促進教學活動的實施。第二,掌握學生情況,適用教學環節“新課標”中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3]。教學活動要圍繞學生開展,教學環節的設置要符合學生的基本情況。例如,部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下稱“教材”)八(上)的《消息二則》《首屆諾貝爾獎頒發》就具有很強的時代性,八年級的學生很難理解文章的社會背景,不能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因此,在微課中,教師要根據文章的內容精選便于學生理解的相關輔助材料,結合學情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步驟,運用恰當的教學環節,確保教學設計的完整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增強課堂的教學質量。第三,優化導入方法,創設教學情境教學目標的實現需要學生的積極參與,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體驗者,只有置身于真實的教學情境中,才能主動地參與。例如教材八(下)《回延安》是以陜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寫成的,這首詩具有極強的地方色彩。在微課教學中,教師可以播放歌曲《山丹丹花開紅艷艷》,利用具有陜北民歌特色的音樂,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將學生迅速帶入教學情境,逐步指導學生完成相應的學習環節,推進教學目標的進一步實施。第四,開展多維評價,檢驗教學效果新課標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與互動[3]11。在微課教學中,教師要設置“互動·評價”的教學環節,認真觀察學生的課堂表現,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在微課教學后,教師也要積極組織學生進行互評,指導學生主動進行自評。動態性的評價,能夠多方位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檢驗課堂的教學效果,反思自身的教學得失。

參考文獻:

[1]祝簫,余先德,等.疫情防控背景下語文在線教學微課的運用[J].新課程研究,2020(04):10-12.

[2]孟艷華,唐路.“支架”式教學模式探究[J].文教資料,2015(11):158-159.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08):11.

作者:安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