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的結合
時間:2022-11-19 08:35:22
導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的結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生的寫作技巧想要得到不斷的提高,首先就要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能力,還可以讓小學生通過閱讀,加強自己對課文的掌握程度,了解課文中所采用的主要描法和寫作技巧。學習課文中好的寫作技巧,提高學生自己的寫作能力,讓自己語文成績在整體上得到提高。同時就是語文老師要注重課堂的質量,轉變教學方式,幫助學生明確目標,為學生指明前路,做好學生的引路人,讓學生在語文成績得到質的飛躍。
1.精心準備教學,通過提問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提問是課堂中老師和學生交流最好的方式,所以,語文老師在平日的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要利用好提問這一方式,在課前做足功課,準備好每一節課,在課堂上為學生提出一些有意義的問題,讓學生獨立自主的去思考問題,通過提問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從而幫助學生提高興趣,積極投入課堂中去,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由問題讓學生產生思考,在問題中融入寫作技巧,引出學生對寫作的興趣,最終由興趣促進學生的學習,這樣循序漸進,一環套一環,幫助學生提高語文閱讀能力和寫作技巧。老師通過提問所要傳遞給學生的是真誠的話語、信任的目光以及和藹的微笑,跟孩子建立起一種平等互助的良好關系,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創造能力才能被發揮到極致,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體會閱讀學習的樂趣。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小學四年級語文《頤和園》這篇課文時,語文閱讀老師就可以精心地設置課堂問題,如“在小學生心中頤和園是什么樣的?”“作者通過這篇文章想要表達自己一種什么思想?”“通過閱讀文章后你最喜歡頤和園的哪一處景色?”語文老師在閱讀學習的過程中為小學生設置這樣簡單的問題,會促進學生對這篇課文的思考,增強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也會使小學生在閱讀課中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去思考問題。在小學生通過自己的閱讀,回答出教師的這些提問時,也說明小學生對所閱讀文章的理解能力加深了,這樣的方式也可以增添小學生對中國偉大建筑物的喜愛之情,同時也能使學生提升自己的寫作技巧。
2.增添教學內容,提高閱讀學習趣味性
現在很多學校都有自主閱讀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閱讀自己喜歡的文章,大都是在早上的時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早讀,早讀的時間大都是在四十分鐘左右,早讀是學生的閱讀天堂,教師可以對閱讀內容進行布置,也可以讓學生獨自進行閱讀,閱讀•寫作去閱讀自己喜歡的文學作品,讓學生自覺想去閱讀。同時,老師也可以安排讀今天課堂上將要講到的課文內容,讓學生去閱讀,不僅是讓他們進行了提前預習,也能保證課堂效率的提高。這就要求教師通過適當的方法營造出和諧寬松的教學環境,留給學生充分的閱讀時間,讓學生能夠自行地創造一種閱讀的氛圍,自然而然地也就可以對文章加深理解,使得閱讀成為個人化的行為,只有讓學生進行積極主動地閱讀,才能在其中形成自己獨特的閱讀感受。給了學生一個良好的閱讀氛圍,自然而然的學生就是更加喜歡去閱讀,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興趣。老師也可以利用多媒體,在多媒體上投影學生的閱讀內容,讓學生進行賞析,賞析閱讀內容中好的寫作手法,倡導學生們去學習,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3.開展朗讀活動,提升小學生寫作技巧
小學語文老師在平日的課堂學習中,可以依據所學文章的內容的不同,讓小學生采取不同的閱讀方法進行學習,在學習具有豐富情節的語文課文時,老師可以讓學生分小組劃分角色,每個人在文中扮演不同的角色,然后以小組為單位學習文章,同時也可以反復朗讀,可以變換角色,增加學生對課文的熟悉度,讓學生體會到作者寫作時的思想感情,發現文中角色的優秀品質,讓學生去學習文章的寫作技巧,通過朗讀總結出屬于自己的寫作思路。通過這樣的教學方法,也可以加深小學生對角色的印象,讓文章中人物的思想對小學生以后的學習和生活產生深刻的影響。分角色朗讀課文也可以使小學生感受到語文閱讀學習的魅力,會使小學生積極的參與到小學語文閱讀課堂中來,從而促進學生對語文寫作能力的提高,從而很好的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
語文老師在平日的閱讀課教學中,要注重自己的教學方法,要讓自己的教學方法跟上時代的步伐,要適合小學生的心理,符合新課改的要求,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方法。老師也要不斷提高自身素養,以身作則,讓自己成為小學生學習的優秀榜樣。同時,小學教師在進行趣味閱讀教學時,還應該注意學生寫作技巧的培養,吸引小學生能夠參與到語文寫作的學習中來,提高學生的語文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1]劉嬌梅.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語文寫作能力的培養策略分析[J].吉林教育,2010(2).
[2]鄧梅.提升小學高年級學生閱讀能力的策略[J].課外語文(教研版),2014(2).
作者:王洪梅 單位:山東省日照市莒縣陵陽街道中心小學
- 上一篇:如何有效開展幼兒武術教學
- 下一篇:語文作文教學實用性和創新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