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公共藝術課程改革初探

時間:2022-08-23 09:55:15

導語:高職公共藝術課程改革初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公共藝術課程改革初探

高等職業院校的公共藝術課程內容包羅萬象,包括音樂、美術、戲劇、書法、影視、服飾等在內的藝術門類都是公共藝術課程通常開設的內容。如何結合職業院校的行業背景,將行業文化創作出來的藝術作品運用到公共藝術課程當中,塑造學生的職業精神?本文將以地勘類高職院校的公共藝術課程為典型實例,針對公共藝術教育職業化,培育學生職業精神這一主題,提出具體的改革策略。

一、地勘類高職院校藝術課程開展現狀調查分析

地勘類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工程人才,這就決定了地勘類高職學生要樹立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的職業素質,傳承優良的地質文化,弘揚“三光榮”精神的追求內核,才能滿足社會對地勘類人才的需求。思政教育“課程思政”改革后的藝術課程擁有情感表達的直接性,承載方式的藝術性及內容故事的自然性,成為學生最喜愛的、最易于接受的“思政課程”之一。為此,筆者在遵守藝術教學科研方法的基礎上設計了如下問卷,對地勘類高職院校公共藝術課程進行走訪和調研工作。其中針對包括湖南安全技術職業學院、湖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等在內的6所高職院校的藝術教師21人和600名學生進行調查走訪,共621份。表1公共藝術課程教學課程開設調查統計情況從表1數據可以看出,當前地勘類高校公共藝術課程開設的項目基本是經典作品和流行文化的范疇。地質人“三光榮”精神和地勘文化在教學內容中沒有體現,無法順應職業教育需求,更影響高職學生職業精神的培育。由表2顯示,地勘類高職院校藝術理論知識的教學主要集中在經典作品、優秀傳統文化的賞析上,基本停留在普適性藝術教學上,涉及的教學內容多、針對性不強。幾乎和本科公共藝術教學一致,沒有開設與地勘類院校職業特色相關的理論教學課程;無法滿足社會對職業院校畢業生核心素養的需求。通過調查得知高職院校的公共藝術課程的開設課時多少不一。大多只開設一個學期,有的只有五六個教學周。由于公共藝術課程是一門限選課,系部教學部門為了保證專業課的課時和實訓課時,公共藝術教育不被重視。此外,由于管理者缺乏“全方位”推行職業教育的意識,更重視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專業知識,忽視公共藝術課在職業精神教育方面的建設。因此,地勘類高職院校藝術課程需要科學地實施改革、構建體系。

二、設置具有地勘特色的公共藝術教育模式

1.培養藝術教師行業素養,形成地勘特色的教學模式。藝術教師是藝術課堂教學的實施者,擁有較高的藝術修養和專業能力。面對地勘類高職院校學生,藝術教師的行業素養和地勘藝術作品的創作能力明顯有不足。要積極主動地學習地勘行業文化,才能有的放矢地實施教學,才能適應高職教育需求和社會對于地勘類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精神的需求。由于地勘類高職院校特有的文化背景,公共藝術課程要突出特色性和行業性的原則,增加職業精神培育在課程體系中的比例,在公共藝術課程中構建具有地勘文化內容的教學模塊,把地勘類的典型藝術作品和地勘故事的藝術創作有機融合,確保學生職業精神的樹立與藝術素養提升的雙輪驅動,有的放矢地實施針對性教學。將課堂藝術欣賞技能培養和作品賞析及藝術實踐和創作相結合形成特有的藝術教學模式。2.藝術課程賞析內容、作品題材要專題化。要想全面提高地勘類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追求,公共藝術課程內容需要選擇展示地質人情懷、講述地質人故事、歌頌地質人精神的藝術作品,從而滿足地勘高職院校藝術課程教學目標和要求。該內容當然不是公共藝術的所有內容,應該是課堂教學的一個專題,用4個課時完成。同時運用簡單作品的課堂實踐進行表演,鞏固教學成果。由于地勘行業工作的艱苦性,需要堅強的意志、艱苦奮斗的精神,因此設置藝術課程時必須考慮學生職業精神的樹立和發展。增加專業性強、針對性強的課程練習內容,逐步熏陶、感染學生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追求,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要。3.藝術實踐第二課堂的職業文化的熏陶。為了積極拓展課堂教學成果,結合黨團干部的主題教育活動,滿足藝術實踐第二課堂的地質文化、地質人精神的宣揚和教育這一要求,必須從第二課堂的藝術創作和藝術實踐入手,實現校園文化多元化和地勘文化個性化的發展。主動激活課外藝術表演,依托大學生藝術團等平臺融入藝術教育第二課堂,形成“課堂教學”“課外實踐”的藝術教學模式。積極發揮學生的藝術特長,參與第二課堂地勘文化藝術作品的表演實踐。第二課堂的藝術實踐具有很強的表演性質,表演具有很強的傳播性。因此,地勘文化、地質人精神的藝術傳播將會為大范圍的受眾群體服務,進行職業化的藝術教育。4.整合藝術教育模式與擴展藝術實踐。第一,實現藝術實踐與課堂教學的融合。常規的藝術賞析課程教學習慣于運用“聽、看”+“介紹背景”+“聽、看片段”+“評論”這樣一種固有的、甚至僵化的形式進行教學。這種單一化發展的授課模式傳遞出來的藝術思想和精神是零散的、不集中的。更重要的是這種學生被動聽、教師主動講的講授形式已經不能適應新時代高校教育宗旨,應該發揮學生的主體優勢,以藝術實踐為載體嘗試體驗式教學。在提高學生藝術創作能力的同時,更深入地培養學生理解地質人核心精神,體驗核心思想的表達并運用到藝術創作中,同時在創作過程中獲取快樂。地質人的野外作業不僅風餐露宿,而且長期遠離親人。這種心理上的缺失是很關鍵的。在進行藝術實踐教學活動時,應將這種地質人核心精神注入學生骨髓,培養學生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和面對困難的樂觀主義精神,為日后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第二,開展適合地勘類高職學生的藝術實踐。就公共藝術課程教學現狀而言,學生長期處于被動地位,積極性日益低下,教學成效并不明顯。通過開展適合地勘類高職學生的藝術實踐,把講地質人音樂故事、表演地質人情景故事等移植到藝術課堂教學中,扭轉傳統教學中只重視聽和看這一單一局面,根據地勘類高職學生的知識儲備特點和藝術創作、藝術實踐的基本規律優化課程,發揮藝術教學服務職業教育的作用,滿足地勘類職業學生的發展需求。

綜上所述,公共藝術教育是促進大學生能力發展和人生觀樹立的課程之一。為此,地勘類高職院校應根據時代賦予專業人才的需求,構筑一個“三方共管”的公共藝術教育體系:①把課堂教學、課外活動、精品創作結合起來;②把藝術教師、黨團領導、校外專家結合起來。運用賞析情感豐富的音樂,創作地質人音樂小小說這樣一種發散性評價模式,將藝術實踐、藝術創作和綜合考評有機結合,綜合考查學生的藝術素養、職業精神,實現地勘類高職院校藝術課程改革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1]毛蕓.加強地勘文化建設———構建地勘核心價值觀[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7(23):233-234.

[2]李東林.新時期地勘企業文化建設的繼承與創新[J].現代國企研究,2016(04):273.

[3]何芳.高職學校公共藝術教育探析[J].文學教育(下),2019(02):168-169.

[4]韓云劍.加強高職藝術院校學生職業精神培養的思考[J].藝海,2014(03):132-134.

[5]劉永禮.淺談傳統音樂在高校公共藝術教育中的應用[J].黃河之聲,2019(02):62-63.

作者:張景賢 單位:湖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