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教學四議思考
時間:2022-04-28 11:45:46
導語:中職教學四議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中職教研“低效”分析
職業教育研究是一門實踐性、指導性非常強的社會科學,是一種創造性的實踐活動,其“科研”側重宏觀,強調理論性;其“教研”側重微觀,強調操作性?,F實中影響中職學校教研工作實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歸納起來有以下三點。
(一)職業學校領導層面上,對教研的重視程度不夠
有些學校領導認為教研工作不務實,不能為學校發展帶來立竿見影的實際效益,有與無均不妨礙學校發展。加之教師參與教研的功利性強,其研究成果局限于為評職晉級而為,成果質量不高,是“為研究而研究”的產物,產生教研“無用論”。同時,由于當前職業教育發展的特殊階段,學校面臨招生就業、示范校評估、重點專業建設等系列問題牽扯主要領導大量精力,相比較而言,因教學研究周期長、成效顯現不確定性等特點,教研成果效益難以在短時間內顯現,使得學校主要領導無暇顧及,產生教研“雞肋論”。
(二)職業學校教師層面上,對教研的關注呈現不同傾向
教師普遍認為教學研究是專家與學者的事,與自身距離遙遠,能上好課,管好學生就萬事大吉,產生教研“神秘論”;加之缺少教研方法與策略方面的必要知識的培訓,缺乏自信,面對“研究”束手無策、無從下手,產生教研“畏懼論”;研究價值取向過于關注自身利益,對自身的發展有用與無用成為參與教學研究的主要動因,產生教研“功利論”;認為教學研究就是寫論文,做課題,并以論文和課題的級別來判斷教師人研究水平和研究能力,沒有把教學研究同自身專業成長,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結合起來,產生教研“論文論”和“課題論”。同時也存在的“研而不教”、“教而不研”的“局外”現象。
(三)教研機構指導層面上,對教學研究管理、指導和服務不夠
國家層面的研究機構(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誕生于1990年,是中德合作成果之一,其作用發揮達不到德國聯邦職教所水平。我國各地區職教研究機構設置情況復雜,有關抽樣調查顯示:機構設置類型主要有獨立設置、附設于教科院、內設于普教教研室等形式,獨立設置省均19%、市均8%、縣均0.1%,附設形式省均24%、市均1.5%,內設形式省均14%、市均7.3%、縣均0.5%;專職教研人員省均3.8人、市均4.8人,相對普通教育“一科對一人”可謂人單勢孤,何其寡也。正如1991年有研究者指出的那樣:“起步晚、認識低、網絡不全、專業素質差、工作不規范、教研層次低、信息傳播慢、上下聯系少”的現狀,必然為職業學校教研工作本身的動因不足“雪上加霜”。2011年在全國職業教育科研工作會議期間,設立的全國職業教育科研聯席會議,有望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
二、中職教研“動力”分析
中職教學研究“因何存在、可以何為、如何去為”可以在國家發展職業教育頂層設計的法律法規、規章及政策文件中找到依據,可以在實現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命題中找到理由。首次全國職教科研工作會議的召開,意味著國家重視程度加強,這對職教戰線來說是一件令人激動和振奮的喜事和大事。用葛道凱司長的話說“:是絕對利好消息,而且是很大的利好消息。”
(一)來自國家頂層設計的推動
從1991年,職業教育科學研究以“服務體系之一”的地位列入國家發展職業教育采取的有效措施,逐步健全職業技術教育的研究、教材出版、信息交流、師資和干部培訓等服務體系,到1996年國家鼓勵并組織職業教育科學研究,再到2005年強調社會團體和中介服務機構作用,職業教育研究服務體系的內容進一步得到拓展。到2010年國家要求職業學校應當設立教學研究機構,加強教研和科研工作,積極組織教師參與國家和地方的教研活動等等,說明國家在頂層的設計中高度重視職業教育研究工作,鼓勵教師參加教學研究活動,而且政策的推進是連續的,與時俱進的,并以法律形式賦予權利,也說明職業教育研究的復雜性、跨界性。
(二)來自發展環境的驅動
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必然引起職業教育發展的動因由政府指令或行政干預式的“官本位”發展方式向市場經濟主導下的市場配置的“需求導向”發展方式轉變。2004年以來,國家調整職業教育辦學方向,用以“服務為宗旨,就業為導向”來引導職業學校消解并適應經濟轉軌對職業教育發展的影響,提高人力資源市場的競爭力成為職業學校尋求自身發展的動力源。職業教育的“職業性”促使其內涵發展必須關心社會的需求,否則無法實現高就業;職業教育的“教育性”促使其內涵發展必須關心學生的需求,否則無法體現以人為本。因此,職業學校內涵發展至少要體現“社會需求與學生需求”的雙重關懷,在兩者之間尋求動態發展的平衡點,維系的力量來自學校核心競爭力。核心競爭力的可觀測的指標是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必須尊重教育教學規律,實事求是,加強職業學校教學研究必不可少,必須重視。
(三)來自學校自身發展的需要
市場經濟規則是“適者生存”,消極的適應只能使其發展空間逐步萎縮與枯竭。職業學校積極適應市場經濟規則、實現自身穩步快速發展的動力源在于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其外顯觀測的標準是“四高四滿意”。一是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適應度高,社會滿意;二是人民群眾對職業學校的認可度高,家長滿意;三是職業學校外延發展和內涵發展結合度高,學校滿意;四是職業學校為學生提供的教育適合度高,學生滿意。實現“四高四滿意”是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基本要求,它的實現需要正確面對和處理影響“四高四滿意”的各種積極和消極因素,并作出符合學生成長規律、職業教育發展規律和經濟發展規律的各種決策。做到科學并正確地決策,需要學校組織力量進行調查研究,需要依據研究的結果做出判斷,杜絕“拍腦袋”式行政權力濫用和盲目決策為學校發展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參考或運用教師的研究成果,對研究者來說是最大的也是最好的激勵,這種激勵會讓更多的人參與到學校的各項建設工作中,以研究為樂,形成積極的學校研究文化氛圍,有利于打造高水平的研究團隊。
(四)來自課程與教學改革的需要
課程回答教什么和學什么,職業教育課程正在發生變革。因為“教育在歷史上第一次為一個尚未存在的社會培養著新人”,使當代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向課程觀多元化、課程結構模塊化、課程內容綜合化、課程管理分權化、課程實踐工學化趨勢發展,從滿足“崗位需要”的課程觀轉變為滿足廣泛“就業需要”的課程觀,課程目標更加體現了學生未來發展需要,課程設置趨于人性化。也正因如此,研究從關注教師自身“如何教”轉向“教什么、為何教”;研究從關注學生“如何學”轉向“學什么、為何學”;研究從被動選擇教材、開發校本教材到主要選擇好教材、開發好校本教材;研究從盲目應對眼前的“就業競爭力”到更加關心職業生涯中的“持續發展后勁”等等,在當前提高職業教育內涵建設的大環境、大氛圍中顯得更加迫切和更加重要。需要中職教學研究的及時跟進,否則走不通、行不遠,更無法實現“四高四滿意”。
三、中職教研“特點”分析
職業教育是一種區別于普通教育的類型教育,這已經成為職業教育戰線的共識,在學科分類中,職業技術教育學屬于教育學的二級學科。既然是一種類型的教育,其教學研究除具有教育的特點外,也有其獨特之處,并受職業教育固有屬性約束。
(一)中職教學研究具有教育性
職業教育是與“職業”密切相關的教育,教育性是職業教育教學研究首要特點。杜威(JohnDewey)曾說“職業教育是發展個人特異才能的最佳途徑”,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是職業教育最大的特點。由此,職業教育教學研究離不開對教育情境中“人”的關懷,關注學生個體未來的發展,以研究“為每一位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不求人人有才,但求人人成材”為旨歸。在“為學校、在學校中、基于學?!边@點上與普通教育沒有區別。
(二)中職教學研究具有現代性
鄧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職業教育教學研究是一項創造性的實踐活動,在研究手段上,要運用現代化的研究方法,以求關鍵領域的突破性進展;在教科研管理上要借鑒現代化的管理模式,以求吸引和激勵全社會各方力量參與研究;在研究價值取向上,要面向未來,著眼于學生終身發展,以研究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發展為價值取向,以求“四高四滿意”的實現。
(三)中職教學研究具有社會性
職業教育家黃炎培主張,離社會無教育,職業學校的生命在于社會化。職業教育教學研究繞不開“為個人謀生之準備、為服務社會之準備、為增進社會生產力之準備”。職業教育招生對象的成人化趨勢,使得其教學研究面向全社會;職業學?!霸O什么科、定什么課程、用什么教材,要問問企業界”,使得其研究面向行業企業;職業學校課堂教學做合一、頂崗實習、理實一體化,使得其研究面向開放性的課堂,最終指向社會中的職業生活。
(四)中職教學研究具有終身性
終生教育理念使得職業教育更加關注“教育應該貫穿于學生的一生及生活的各個層面”的研究,更加關注學生職業生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研究,更加關注當前的“就業競爭力”與“持續發展后勁”關系研究,是以“使無業者有業、有業者樂業、樂業者敬業”為目標,實現就業者有尊嚴地工作、體面地工作、幸福地工作。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背后關注的是人生的幸福,職業教育教學研究理應以關懷受教育者的終身幸福為旨歸。
(五)中職教學研究具有效益性
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密切相關。有關研究表明:職業教育對企業向市場提供產品有積極影響,對企業技術革新存在明顯的正相關,能夠增加企業生存和發展機會,提高企業勞動生產率。學生個體通過接受職業教育,增強自信心,在專業領域獲得進步,參與社會生活和家庭生活積極性高,獲得廣泛的社會效益,并作用于經濟社會的發展。作用大小程度,需要職業教育教學研究面向后金融危機時代,關注學生個體融入社會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實現個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六)中職教學研究具有創新性
創新是教育研究最突出的特征,以職業教育而言更是如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職業教育是為了適應特定時代的經濟社會發展和特定職業的適應或發展需要而實施的。影響職業教育發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需要通過研究做出“回答”和“解釋”的研究領域寬廣、視野開闊。因此職業教育教學研究要對教育教學實踐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強烈的問題意識和厚重的人文關懷,在問題提出、研究設計、方法運用、途徑選擇等方面敢于創新,對已有的結論敢于懷疑和批判,“唯實唯是不唯書,為國為民不為已”,加強戰線內同仁的合作,出真知灼見和成果精品。由此,職業學校教學研究應定位在“三個服務”與“三個結合”:堅持為學校教育教學改革服務,為人(教師和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服務,為繁榮職業教育科學理論服務;堅持科研與教研相結合、科研與教師專業發展結合、科研與完善學校管理結合,提升教師現代教育教學理念,提高教師教育教學水平與藝術,促進教師自覺參與課程與教學改革,溝通職業教育理論與實踐,解決學校教育教學現實問題。
四、中職教研“路徑”分析
“發展教育必須通過發展學校來實現,改革教育必須通過改革學校來實現,提高教育質量必須通過提升學校教育能力來實現。”中職教學研究價值取向應是“為學校、在學校中、基于學?!钡男1狙芯?,改造學校教育實踐、解決面臨問題是其旨歸。
(一)以師為本,加強校本教學研究
教學研究回歸學校,回歸教師,回歸教學實踐是當今世界教學研究的共同趨勢。校本教學研究是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宗旨,以課程實施中的各種問題為對象,以教師為研究主體。因為,教而不研則淺,師本研究是專業方向的研究,實踐是其重要品性,自我專業發展是直接目的。國際上的共識是“如果作為教育研究成果的主要使用者的教師能親自參加研究,他們將從研究中獲得更多的益處,不僅能提高他們自己的教學水平,還能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彼?,以師為本的教學研究不可忽視。
(二)以師為本,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教師職業是一種“專業”,無論教師專業發展的補短取向、成長取向、變革取向、問題解決取向還是理智取向、反思取向、生態取向,加強師本研究都是其專業發展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形式,沒有教師專業發展,就沒有課程變革。中職學校要大力倡導“教師即研究者”,以研究職業學校課程與教學改革為主攻方向,改革自身教育實踐,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結合起來,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大力倡導“教師即行動研究者”,以自身專業化發展為動力,以自我更新為研究價值取向,達到中職課程與教學改革的終極目標。
(三)以師為本,積極推進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的基本特征是“為行動而研究”,其旨趣是一個不間斷的螺旋、循復的過程;“對行動的研究”,其旨趣以問題為中心的研究形式“;在行動中研究”,其旨趣是教師置身教育情境的學習的一種途徑。推進“為改變行動”而研究,可有效克服“研而不教”;推進“對行動”進行研究,可以克服“教而不研”。從課程、教學角度看,中職學校辦學條件改善、設置添置、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等均可視為課程有效實施的外部條件,其出發點和落腳點均是為了學生的發展,為了培養“人”。因此,職業學校要鼓勵教師立足“為了教學、關于教學、在教學中”,總結經驗,探尋規律,改進教學行為。
(四)以師為本,建立有效教學研究機制
教師自我專業成長的動力源自于教師自身。職業學校要研制積極政策鼓勵教師走專業化發展之路。其一,創新教學研究動力機制,解決“教師可以研究”的問題,既有壓力也有動力,讓教師樂于研究;其二,創新教學研究約束機制,解決“教師研究規范性”的問題,恪守學術道德,主動接受同行監督,讓教師精于研究、慎于研究;其三,創新教學研究保障機制,主要解決“教師如何研究得更好”的問題,統合校內外力量,建設科研團隊,讓教師敢于研究;其四,創新教學研究評價機制,解決“教師研究得如何”的問題,評價目標由制約轉向激勵,評價形式多樣化,克服唯論文、課題論,由重成果級別轉向重成果應用。
作者:李玉明李春姬工作單位:延邊州教育學院
- 上一篇:中高職課程銜接分析
- 下一篇:中職學校教學與考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