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系統化

時間:2022-10-13 08:39:39

導語: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系統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系統化

摘要:隨著法治思維深入人心,其成為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系統化的邏輯意蘊。以法治思維認識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要回答其能否解決愛國主義教育存在的難題以及能否發揮時代價值。以法治思維作用的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將有效促進其進一步的系統化,推進高校系統建設愛國主義教育。現階段,高校通過育人理念與制度建設有效融合、建立系統的教育機制、加強隊伍建設等途徑,以法治思維推進愛國主義教育系統化。

關鍵詞:新時代;法治思維;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系統化

新時代,以法治思維推進高校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系統化,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需要,是貫徹全面依法治國的最堅實的落腳點,也是高校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治領域上作出的最質樸的實踐貢獻。盧梭曾提出,凡是實行法治的國家——無論其形式如何——我都稱之為共和國。作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社會主義高校,在新時代背景下,以法治思維推進愛國主義教育的制度化、規范化是高校貫徹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具體實踐。

一、以法治思維認識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

1.解決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存在的更深層難題。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是歷久彌新的,常談常新的,且仍需探討其更有效途徑的研究領域。大多數研究強調柔性教育,大多從教育者的教育方法角度去談,卻很少強調系統教育,僅從學校整體運行機制角度嘗試解決。前者離不開人對人的教育和管理的作用,即人治;后者強調學校師生及各單位共同契約的,代表所有師生意志的綱領的作用,即法治。法治思維能否在高校可行?法治思維能否解決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遇到的難題?回答這些問題需要尋找法治思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價值意蘊。一是法治思維具有意識形態性。法治是人類文明不斷進步而生成的產物,是人類對自由、公正、權力、權利、程序、合理等價值追求中逐漸發展而來的用于治理國家、規范社會的思想觀念。新時代,隨著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需求不斷激化,對法治的理解呈現多維度、多層次,如“懂法”“用法”“護法”等,不僅僅表現在“守法”的單一層面。由此,我國走上了社會主義的法治道路,這條道路必定蘊含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傊?,法治是一個內容豐富的概念,也是一種價值取向明顯的意識形態。二是法治思維具有合理合情性。法治是人治的更高境界,是人類社會發展更替的結果,也是人類自由而全面發展進程的社會化表征。法治能夠給人創造自由的空間,在一個規范化、理想化的環境中自由生存,這合乎人類追求自由的理性邏輯和情感需求。由以上兩點看出,法治思維解剖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客觀必然性,這些客觀必然性自然使得系統的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合理化,進而深層意義上給解決少數民族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遇到的難題創造必要手段。2.突出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時代價值。法治思維是全民應具備的思想素質。高校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時代價值一定程度上表現出加強大學生對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也就是加強大學生對社會主義道路在其法治領域的具體體現的認同。由此得出結論:依法治思維推進的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必定催化學生培養社會主義的法治思維,并以這種思維把愛國主義的本質內化于心,把愛國主義行動外化于行。要全面實現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時代價值,需要認識其在法治道路上的貢獻。一是愛國主義教育本身充當無形的法制教育。國家走上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這條康莊大道,這必定訴求著全國各族人民接受法制教育,法制教育的大眾化。愛國主義教育既然講述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辯證統一,那就避免不了講透黨要全面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這本質特征、代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意志的國家根本大法的憲法以及以最高法律得到保障的社會主義這一根本制度,由此,愛國主義教育無形中宣傳已經成為“法”的意志——也是代表全國各族人民的意志——愛國主義。愛國主義教育也就只有在體現“法”的意志才會有其生命力和說服力,也無不凸顯其客觀性和必然性。二是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無形中訴求法治思維的必要性。沒有憲法這一根本大法確定的黨、國家、社會主義這三者的關系問題的法定性支撐,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就成為空洞的、虛擬的教育實踐。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是以理性為基礎,思想政治引領為目的的實踐活動,愛國主義教育在內容邏輯中無形顯現出法治思維是教育者講授的側重點和受教育者認知的出發點。盡管在教育內容中不涉及法治的概念,但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無形中貼緊法治思維來開展,對教育者要求以法治思維設計課程內容和邏輯框架,對受教育者要求以法治思維認知愛國主義在新時代的本質內涵,以法治思維來強化愛國主義意識,對愛國主義培養合法性認同。

二、從法治思維到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系統思維

1.法治思維進一步牢固系統思維。法治思維是以法治邏輯運用法治方式而建立的思維模式,更側重于以法律為依據,以法律手段為途徑,以法律保障為支撐。系統思維是以整體利益為出發點,強調整體運作的結構性、協調性和高效性。法治思維作用于個人來推動集體的有序,系統思維則需要以團體為牽頭,要求團隊成員保護整體利益,遵循整體原則完成一定程序而形成的公共契約,進而規范個體,達到集體利益最大化。由此看來,法治思維經過規范個體,催化集體盡快達成公約,這一邏輯實際上是促進集體活動的系統性,牢固集體的系統思維。一是激發集體領導人構建支撐整體運行的規章制度。當集體為了提高工作效率而建立的系列的規章制度時,集體就擁有了不以個人的意志而轉移的共同約定。正是法治思維引起集體領導人的法治構想,超越個人利益和部分人的利益,站在集體共同的、終極的利益和目標,建構集體的規章制度,這一過程的實現將是在一個集體運行的重大成果。二是要求成員遵守已成立的規章制度。規章制度的目的是規范個體或整體的部分的行動動機。那么,法治思維在個體或部分在規范中起到不被外面環境干擾的積極作用,從內心形成服從集體的動機,使自己的行為嚴格符合規章制度的意志??傊ㄖ嗡季S強化人的規范自覺,并促使人思考集體的程序性,進一步牢固個人和集體的系統思維,并以系統思維維持集體的整體性和高效性。2.從法治思維到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系統建設。高校是一個由師生和職能部門構成的集體,必然強調系統性。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統的子系統,是系統的、完整的、科學的教育系統,而不是簡單的、個別的,特殊的教育實踐。因此,為防止其脫離系統成為獨立的教育實踐,就需要以法治思維系統的建設。目前高校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是相對系統的,校黨委統一部署,學校各職能部門和院系共同協力推進愛國主義教育,其成效較好。十八大以來,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下,高校不斷全面深化改革,改革的積極性較強,“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不斷深化。而相比之下,高校對全面依法治國的布局相對緩慢,需要把新時代的法治思想體現在學校教書育人全過程中。由此,高校把法治思維貫穿“教書育人”根本任務的實施過程。愛國主義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體,需要建設系統的教育體系。

三、以法治思維推進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系統化的對策建議

1.育人理念與制度建設有效融合。新時代是我國依法治國走向成熟的時代,在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高校需要完善各項制度,以制度辦校,依校紀校規管理學生、教育學生。育人理念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價值訴求,制度建設是育人的具體方法。由于法律、法規和規章是從宏觀方面對我國高等教育作出的規定,強調共性地方多,突出個性的地方少,需要建立系統的規章制度。育人理念和制度建設的有效融合需要完善學校管理制度、教育實施制度。一要完善學校管理制度。學校的管制制度要與時代要求和國家法律相吻合,既要突出育人的終極目標,又要體現學校管理制度的精神,把育人為本原則作為教育管理行為準則的高校,其教育管理者應當善于把道德規范和法律規范并舉使用,充分意識到二者互相補充而又不可代替的作用。二要完善教育實施制度。實施制度主要在教育者備課、授課以及學生上課過程中規定規章制度。教育者在備課中,體現我國憲法和法律關于愛國主義的精神;在授課中,嚴格遵守教師職業道德、學校教學相關的規章制度;在學生參與中,以規章制度防止學生輕視愛國主義教育,杜絕遲到、曠課、早退等違規行為。2.建立系統的教育機制。愛國主義教育機制需要從學校黨委頂層設計出發,學校多部門協同,形成教育合力。因學校辦學理念、少數民族學生規模和培養計劃的不同,需要因地制宜,從微觀層面建立系統的教育機制。首先,選課系統和反饋機制科學化。選課前動用全校師生和傳播媒體進行大力宣傳,幫助學生提前了解愛國主義教育。選課系統中完善愛國主義教育相關信息,適當提高課時和學時比重。其次,完善師生互評機制。學生評價教師存在片面性,學生不能夠客觀地進行評價。應當建立教師和學生相互一對一評價機制,教師對每一位學生進行關于其在上課、聽課、測試等方面的整體表現進行評價,把學生需改進的和繼續發揚的方面給學生提出來。再次,完善考核機制。考核機制包括對學生的考核和對教師的考核。對學生的考核通過實踐活動、實地調查、理論測評等手段給出考核結果,制訂科學的考核依據,運用公正、公平的考核方式,將考核結果與學生后期的綜合表現對評定畢業生思想政治素質供參考。3.加強隊伍建設。愛國主義教育隊伍的建設既要重視以文化人、以理服人,又要做到以情感人、爭取人心。只要兼顧這兩方面的要求,所建設的隊伍才能以法治思維系統做好愛國主義教育,隊伍建設需要著重考慮以下幾點:一要加強理論研究。把馬克思主義理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穿愛國主義教育,建立大學生愛國主義理論庫。理論研究要從法學、政治學、思想政治教育學等學科領域進行理論研究,切實提高學生法治意識,提高教育者法治素養。二要調動廣大輔導員工作者。成立大學生愛國主義教學團隊,從事教育實踐,通過多種途徑講好愛國主義經典故事和愛國英雄典型事跡,講透愛國主義的實踐性。三要加強柔性教育。在教育實踐中,充分尊重學生個性,強化“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增強學生主體意識。學校教育體制中,充分認同“沒有個性就沒有萬物。生命存在于個性、獨特性和特殊性之中,而不存在于普遍性、模仿和摹寫、重復之中”的觀點,用愛國主義的理論來滋潤學生心田。

參考文獻:

[1][法]讓·雅克·盧梭.社會契約論[M].商務印書館,1982.

[2]邢鴻飛,秦雪峰.高校行政法治論[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8.

作者:肉孜·吾斯曼 安凱爾·阿斯哈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