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情感培養路徑

時間:2022-10-13 08:50:37

導語: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情感培養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情感培養路徑

摘要:愛國主義教育是初中歷史學科的重要教育內容之一,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施對于初中生的學習和成長具有重要意義。文章結合初中歷史學科教學活動,對愛國主義情感教育的滲透進行了系統的探究,旨在提高初中歷史學科教學活動的整體質量,有效促進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的效率和效果。

關鍵詞:初中歷史;歷史教學;愛國主義;情感教育

一、引言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頒布和實施后,初中歷史學科教師逐漸認識到培養學生歷史學科素養的重要性,并且在歷史教學改革過程中,對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作出了深入探索,提出了教學改革的意見和建議。在此情況下,在初中歷史教學實踐中,要注意從愛國主義情感的培養入手,對歷史學科教學活動進行規劃,從而提高教學有效性,使初中歷史教學能實現預期目標,能為學生的學習和成長做出積極的引導。

二、愛國主義情感的內涵

愛國主義是指對于個人或者集體相對積極的支持態度,能有效揭示個人對于祖國的依存關系,是人們在長時間成長過程中,形成的對于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認同感、歸屬感、榮譽感和尊嚴感,可以從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的角度得到體現,是一種個體為國家富強不斷獻身的奮斗精神。愛國主義情感不僅從政治、法律、道德等領域體現出來,還體現社會大眾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影響個人發展、影響國家和民族發展的重要因素。近幾年,我國進一步加強對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視,總書記在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全面推進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引導社會大眾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和家國觀。對于初中歷史教學而言,愛國主義情感主要是從歷史學科家國情懷教育中表現出的愛國情感,愛國主義情感教育的滲透對于學生的學習和成長產生著重要的影響,關系到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教師要加強對初中歷史教學中愛國主義情感教育的重視,有意識地組織開展愛國主義情感教育,為學生的學習和成長做出積極的引導。

三、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愛國主義情感的重要性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之一,是重要的思想武器,愛國主義教育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而言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愛國主義情感教育的合理化實施,能為學生的學習和成長做出積極的引導,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水平的不斷提升。下面對初中歷史教學中愛國主義情感的有效培養作用進行細化的分析。

(一)激發愛國情懷是時代的呼喚

愛國主義歷來是中華民族團結奮斗的力量來源,也是偉大祖國繁榮昌盛的思想武器,愛國主義在國家教育體系中是民族優良傳統,也是推動國家不斷前進的重要力量。在初中階段教育教學實踐中,組織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是歷史教學的現實要求,也是新時代對中國歷史教學的呼喚。只有充分發揮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作用,激發學生的積極情感,才能從時代背景的角度,對學生實施積極的教育和指導,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使學生形成為國家、為祖國奮斗的決心和勇氣,促進愛國主義教育質量的全面提升。

(二)能強化學生愛國情感

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施能對學生的愛國情感進行合理化的培養,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學活動的綜合效果。在新時代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對富有愛國教育思想的內容進行充分挖掘,并以此為基礎對愛國主義教育的組織實施進行合理化的設計,突出教學活動的綜合效果,使學生的愛國情感得到針對性的鍛煉,從而有效激發學生對祖國的忠誠和熱愛情感,使愛國主義情感形成一種理想信念,融入學生內心深處。

(三)能培養學生民族氣節

在我國歷史發展進程中,一直高度重視民族氣節,并且在歷史教材中,有很多與民族氣節相關的愛國主義故事,教師精心篩選這些歷史故事,對歷史故事中蘊含的愛國情感和民族氣節元素進行挖掘,以此為基礎,對學生實施有效的教育指導,有助于提高教學效果。同時,初中歷史教師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進行合理化的培養,能增強學生的民族氣節,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為國家奮斗的意識,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

(四)能培養學生的責任心

在初中階段的歷史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結合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培養篩選教學素材,對學生的責任心實施強化訓練,能有效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逐步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具體而言就是在初中階段的歷史教學中,有效篩選與愛國主義情感相關的素材,如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林則徐等,也要滲透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的故事,一代代中國人民為國家富強不斷奮斗的故事等。在愛國主義教育的作用下,能強化學生的家國情懷,從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水平不斷提升。

四、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措施

在初中階段的歷史教學中,有意識的對學生的家國情懷加以培養,能提高歷史教學的整體水平,也能為學生歷史知識的系統探究做出積極的引導。下面就結合初中歷史課程教學的主要內容,對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具體措施進行細化分析:

(一)挖掘教材,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在初中階段的歷史教學實踐中,愛國主義情感的合理化滲透能提高教學效果,豐富教學素材,從而提高教學組織活動的綜合效果。因此在教學實踐中,初中歷史教師要對教學素材進行合理篩選,從激活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角度,對教學內容進行設計,從而提高教學活動的整體質量,確保在高效化的歷史教學中,對學生的歷史學習綜合素質進行合理化的培養。例如,教師在講解“改革開放”課程知識的過程中,就可以嘗試運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及“鄧小平南方視察”方面的教學素材,組織學生對改革開放的歷史背景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形成正確的認識。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結合課程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對“走社會主義道路,就是要逐步實現共同富?!钡慕ㄔO理念以及“抓住時機,發展自己,關鍵是發展經濟”的建設方向形成深層次感知。在此基礎上,教師對比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建設的偉大成就和巨大變化,引導學生通過演繹情境小故事的方式,展現社會建設方面的巨變,以形象化的呈現方式,輔助學生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果進行系統分析,從而激發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認同感和對改革開放的自豪感。這有助于強化學生的民族自信心,促進學生愛國主義情懷的合理化培養,為學生全面發展指明方向。以此為基礎,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嘗試滲透愛國主義教育,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角色演繹體驗和感受等,說一說自己對愛國主義情感的理解,這樣能在情景教學和豐富教學素材的支撐下,促進教學效果進一步提升,確保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得到針對性的訓練,增強教學活動的整體質量。

(二)講述歷史故事,感知愛國主義情感

對于初中階段的歷史教學而言,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故事素材,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對歷史教學素材進行精心的篩選,并組織開展歷史故事解說教學活動,能讓學生感知豐富的愛國主義情感,促進學生對課程知識的深入系統探索。因此在教學活動中,為了能開發愛國主義情感教育體系,對教學組織活動進行合理化的設計和規劃,就要結合具體的教學改革情況進行系統的分析,使愛國主義情感教育得到深入貫徹落實。例如,教師在講解“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課程過程中,為了有效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為國家奮斗、為民族奮斗的勇氣和決心,就可以引入故事化教學手段,在班級中組織開展故事會活動,讓學生感知愛國主義情感。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導入民族工業建設過程中具體歷史故事,激發學生對各行業參與實業救國的情況形成深層次感知。具體來說,教師可以篩選方舉贊1866年在上海創辦發昌機器廠、陳啟沅1872年在廣東南海創辦繼昌隆繅絲廠、榮宗敬和榮德生在上海創辦申新紡織公司、福新面粉公司等故事。也可以嘗試選取本地區近代時期,民族工業救國發展的故事,篩選本地區的故事素材開展教學活動,使學生能從多角度對課程內容進行系統分析,在講解課程故事的基礎上,引發學生對中國歷史發展動態的深刻思考,引發學生對愛國的深度思考,從而逐步提高教學效果,在歷史故事解析中使學生愛國主義思想情感得到充分激活。

(三)鼓勵辯證思考,升華愛國主義情感

在初中歷史教學實踐中,愛國主義教育的組織實施必須將強化學生的正確立場作為前提和基礎,在教育實踐中,教師應該結合教學內容,鼓勵學生辯證思考,從新的角度加深對愛國主義情感的理解和認識,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背景下重新審視愛國思想,從全新的角度對新時代愛國主義情感進行系統的解讀。例如,初中歷史教師在組織學生對“世界的文化杰作”課程知識進行學習的過程中,就可以從“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入手,引發學生對我國文化發展對于世界的杰出貢獻以及社會文化發展狀態進行系統的分析,引導學生對不同歷史時期世界文化的發展狀況、發展原因以及我國不同歷史時期文化領域的發展、影響因素等進行系統的探究。在辯證思考的基礎上,了解老子道家文化和孔子儒家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產生的影響,對我國文化對于國際文化的影響做出客觀準確的判斷,從而對我國文化與世界他國文化之間的關系進行系統的分析,使學生在學習和成長過程中,掌握正確處理本國文化和他國文化的技巧,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效。以此為基礎,教師鼓勵學生辯證思考,激活學生民族文化自豪感,引導學生對我國文化的發展傳承進行分析,充分強化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促進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有效升華,確保在教育實踐中能對學生的家國情懷進行合理化的培養。

(四)進行社會實踐,踐行愛國主義情感

初中歷史教學中,愛國主義教育應該將社會實踐教學作為主要的方向,對學生做出積極的引導,從而強化愛國主義教育效果,使初中生能在踐行愛國主義情感的基礎上,強化思想認識,形成家國情懷。在實際開展社會實踐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觀紅色革命紀念館、紅色革命基地,也可以組織學生慰問老兵,在社會實踐中促進愛國主義情感的有效踐行。如,教師在講解“考察近代歷史遺跡”方面的課程時,就可以組織學生到附近的烈士陵園參觀,講述革命先輩的愛國主義精神,也可以帶領學生到附近具有紀念意義的民族革命紀念館參觀,了解在民族革命斗爭時期,社會各行各業為救亡圖存所做出的努力,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結合自己對于愛國主義情感的理解,參加愛國詩朗誦活動,在社會實踐中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使愛國主義教育能取得良好的發展成效。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階段的歷史教學實踐中,愛國主義情感的滲透能從多角度對歷史教學活動的科學組織產生積極的影響。因此,在教學改革背景下,教師要將愛國主義教育作為重要的教學組織方向,對教學活動進行合理的設計和規劃,從而突出愛國主義教育的重點,使學生的家國情懷能得到培養,為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奠定基礎,從而確保初中歷史教學能達到既定目標。

參考文獻:

[1]謝云云.淺談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J].考試周刊,2021,35(33):141-142.

[2]李媛媛.以學科素養為導向的初中歷史深度教學策略研究[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21,16(4):17-18.

[3]高曉倩.愛國主義教育與初中歷史教學的有效融合[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1,25(6):130-131.

[4]馮錕.歷史德育:初中歷史學科教學的有效育人路徑[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21,33(2):55-56.

[5]龍布加.論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26(7):284.

[6]梁粵東.初中歷史學科“人文素養”培養問題研究[D].南寧:廣西師范大學,2020:45.

[7]唐立根.初中歷史教學的愛國主義教育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師范大學,2020:45.

[8]張宇明.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愛國主義情感培養策略[J].新智慧,2020,33(1):135.

[9]鄭月云.讓愛國生根讓情懷落地:關于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愛國主義情懷的思考[J].基礎教育論壇,2019,15(20):63-65.

[10]趙玉.“中國夢”引領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愛國主義教育[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9,25(7):193.

作者:謝宇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