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學生安全教育探析

時間:2022-09-22 08:38:36

導語:高校大學生安全教育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大學生安全教育探析

摘要:為了提高地方高校大學生安全教育的實效性,文章首先論述了地方高校大學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分析了地方高校大學生安全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最后提出提升地方高校大學生安全教育實效性的途徑。

關鍵詞:地方高校;安全教育;實效性

大學生安全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更是高校保障大學生的人身安全、財產安全、校園安全及社會穩定的有效措施。近年來,地方高校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學生數量逐年增多,學生安全問題日益突出,安全事故頻發,因此,行之有效的安全教育,已成為地方高校面臨的且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一、地方高校大學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普通高等學校安全教育管理若干規定》指出:“高等學校應將安全教育作為一項經常性工作,納入學校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陡叩葘W校校園秩序管理若干規定》《高等學校學生行動準則(試行)》《高等教育法》,以及《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安全教育管理暫行規定》等系列法律法規中,也明確指出了高校在大學生安全教育管理中的權利和義務。無論是從法律法規層,還是從素質教育本質要求來看,做好大學生安全教育對地方高校來說重要性和必要性都是顯而易見的。

二、地方高校大學生安全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

(一)重管理,輕教育

當前地方高校幾乎都把學生安全問題作為常規性工作來抓,但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部分地方高校雖開設了安全教育課程,但這種重管理輕教育的方式缺乏科學的長效機制,安全教育并未取得較好的效果。

(二)形式單調,實效性不好

當前地方高校輔導員上安全教育課外,仍采用展板、黑板報和安全教育主題班會等形式。這些教育手段過于陳舊,無法吸引學生,導致安全教育收效甚微。

(三)教學內容枯燥冗長

當前地方高校安全教育課堂教學內容仍是防火、防盜、防溺水、防詐騙和交通安全等,內容重復枯燥,且占據了很大篇幅,教學效果不理想。一些高校所設置的安全教育內容偏理論,忽略了對學生安全防范技能和能力的培養,使得安全教育缺乏實效性。(四)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安全防范意識教育培養不夠當前在校大學生大多在相對安逸的環境中成長,心理承受能力較弱,容易受感情、生活、學習等因素影響,其生活經驗不足,安全防范意識差,易發生傷害自己或傷害他人的事件。

三、提升地方高校大學生安全教育實效性的途徑

(一)完善安全教育的內容各地方高校應把逃生、避難、自救等常識和實際演練作為教育內容。如可以組織學生到公安消防部門觀看專業的安全演練等。地方高校安全教育還應當將人身與財產安全教育、網絡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等范疇的內容納入安全教育體系中,增強安全教育的實效性。

(二)增強學生的安全意識

針對學生中存在的安全問題,地方高校應利用不同形式在大學生中開展安全防范教育、心理知識教育,切實讓學生掌握安全知識,提升自身安全防范意識。高??梢猿浞职l揮課堂主渠道的作用,在有關課程和教學環節中由任課教師結合課程內容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潛移默化地增強學生的安全意識。高校還應組織學生參加由學校組織的各種安全防范、法紀知識學習研討會,為學生搭建自我教育的平臺,提高大學生的安全保護意識和自身保護能力。

(三)營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圍

地方高校應充分利用現有教育資源,把安全教育納入教學計劃,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并通過主題班會、實操演練、安全知識競賽等活動,同時利用廣播、櫥窗、條幅、新媒體等進行安全知識教育和宣傳,營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圍。

(四)社會、學校、家庭形成合力

大學生的安全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學校、家庭等多方面的配合,齊抓共管。家長應樹立學生的安全意識,教給學生最基本的安全知識和應對方法;學校切實做好安全教育實效性,完善制度,做到防患于未然;社會作為影響大學生成長的重要場所,更要加強引導,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為增強大學生的安全意識和防范能力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五)建立和完善安全教育相關機構機制

地方高校要結合自身實際建立和完善學生安全工作相關機構制度。成立由分管學生工作校領導、職能部門(校辦、學生處、保衛處后勤保障等部門)和二級學院負責人、輔導員(班主任)及寢室長組成的學生安全教育四級應對管理體系。根據“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建立健全學生安全工作責任制度、學生宿舍安全管理制度及學生安全管理預警機制等??傊?,安全教育關系到高校的穩定發展,與大學生的人身安全密切相關。高校作為管理者,應該增強大學生的安全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溝通更加及時,交互能力不斷提升,管理活動的協調性也不斷提高,從而促進了高校教學管理活動的順利完成,保證管理活動完成的效率。

數據是高校教學管理決策的基礎,也是高校得以發展的客觀依據。隨著計算機技術及互聯網技術的不斷成熟與廣泛應用,現高校的信息化進程進一步加深,高校信息管理系統在長期的應用過程當中會記錄并積累大量的數據,這些數據的規模較大,且類型多樣,不僅可記錄使用者的常規信息,而且可記錄使用者的其他信息,包括心情、日志、圖片等,這些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使用者的思想、性格與情感狀態,使得高校教學管理的內容也不僅局限于傳統的單一的基本信息管理,還拓展至使用者的個性、現實生活狀態的管理,管理范圍明顯拓寬,這也是高校教學管理創新與發展的下一個目標,其將逐步成為高校教學管理的核心。

四、大數據背景下高校教學管理的創新

(一)改革教學管理理念

教學管理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教學管理的行為實施,只有采取科學、合理的教學管理理念,才能為高校的教學管理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因此,在大數據背景下,要想實現高校教學管理的創新,首先必須改革現有的教學管理理念。高校領導及教師應充分認識到大數據對于高校教學管理的作用和重要性,并最大限度地發揮大數據的作用。通過建立大數據教育決策支持模型,可對高校教學數據進行分析與挖掘,從而發現教學與學、管理與評估之間的一般性規律,進而有目的地制定并執行教育決策,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與科學管理。特別是在現代信息化的社會環境下,各類教學管理理念的合理應用均可發揮積極作用。在進行教學的過程當中,利用大數據技術可對教學過程的每一環節進行分析和控制,并對教學管理數據進行全面總結,不僅為教學管理提供客觀的結構化數據,而且展現了不同數據間的聯系,使得高校的教學管理方式不得不改變,傳統的組織管理模式教學也因大數據的出現而發生變化。

(二)實施個性化的教學活動

現代化教學是基于先進科技術水平而建立的,通過引進并應用先進科學技術,現代化教學才得以發展。大數據技術是現代社會的先進科學技術之一,其對基礎數據的客觀分析有效提高了教育教學的可信度,幫助教學者與學習者科學、準確地判斷教育過程與結果,為針對性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了條件,也為個性化教育的實施提供了可能,有助于高校教育自群體教學轉變為個體教學,從而實現個性化與差異化教學。一直以來,各高校教學管理都在努力嘗試使用各種方式實現個性化教學,但事實表明,個性化教學的實施難以找到有效的方式,但在大數據背景下,此教學則有了可能。教師可利用大數據技術對日常教學過程當中所收集的各類數據進行分析,以了解每位學生的實際情況,包括其學習能力、學習效果、學習方面的優勢與不足等,為教師后期針對性的教學組織活動提供客觀依據。如此反復,就會形成一種可持續化的教學優勢,在不斷的分析與改善過程當中,教學活動組織與實施的針對性和個性化會不斷增強,從而更好地滿足每位學生的學習需求,實現學生的全面綜合發展。這在傳統的教學環境中是無法實現的,但在大數據背景下,個性化教學活動可順利實施,并促進教學效果的提高,對于高校教學管理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三)完善教學評價模式

當前,多數高校對于教學的管理仍采取對教師與學生進行評價的管理模式,而這個評價多數是基于學生成績而實現的,這種“一刀切”的評價方式極大地影響了教師教學的積極性,也影響著學生學習的自信心,不利學生的健康成長與全面發展。為此,須對當前教學評價模式進行改善,以促進高校教學管理的可持續發展。在大數據背景下,教學評估不僅是針對學生最終的成績,還包括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通過分析教學過程中的各類數據,教師可對自身教學行為進行反思,并改善教學方式;通過系統所捕捉的學生的微觀行為,教師可更加深入地了解學生的興趣點,并對自身教學是否與學生學習需求相符進行反思,這樣不斷反思與改善,最終會促進整體教學效果的提高。在大數據背景下,高校的教學管理可從宏觀向微觀轉變,對于群體的分析與觀察也逐步轉向個人,甚至對每個人的數據進行跟蹤,在大數據時代里,高校教學管理可無比接近教師與學生,實施具有針對性的管理措施,以實現高校教學管理質量的提高。

五、結語

伴隨時代的進步,高校教育將得到進一步發展。當下高校教學正面臨著新的社會發展環境,特別是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使高校教學發生了革命性的改變。大數據在其他行業及領域的應用成果讓人們看到了大數據所帶來的數據效應,也相信大數據能給高校教學的管理帶來變革之力,促進高校教學管理的創新。因此,在大數據背景下,高校應充分利用大數據,為宏觀教學管理決策提供數據支持,以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及水平。參考文獻:

[1]黃仁剛.大數據背景下的民辦高校教學管理創新與實踐[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5(10):114-115.

[2]姜曉艷.大數據背景下的民辦高校教學管理創新與實踐探究[J].中國高新區,2018(6):52-53.

[3]王勝利,朱曉平.大數據驅動的高校教學管理創新[J].教育現代化,2017,4(33):279-281.

[4]張洪軍.基于大數據的高校管理改革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7(20):40-42.

作者:張程 謝宜勤 單位:安徽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