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審視
時間:2022-01-28 10:11:06
導語: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審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的發展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理論和實踐提供了新的內涵和思路。文章基于馬克思主義人學視角對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進行剖析和解讀,分析了當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加強和改進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路徑。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人學;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問題
馬克思主義人學是關于人的本質及全面發展的一門學科。它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與人的關系中研究人的本質,分析人在世界中的地位,預測和指明人的發展和解放。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激發更多的學生投身創業實踐。創新創業教育的主體和客體都是人或由人組成的組織,因此,創新創業教育必須以馬克思主義人學為理論基礎,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索出一條切實可行的培養和造就創新創業人才的新方法和新途徑。
一、馬克思主義人學的基本解讀
馬克思主義人學是馬克思唯物主義哲學思想范疇的重要分支,強調和論證了“現實存在的人”的個體性和社會性、主體性和客體性、客觀局限性和主觀能動性,以及人之所以存在和發展的內在本質、意義、特征,人的影響因素、制約因素和激勵因素等等,由此獲取人的自由發展、全面發展的途徑。[1]人的本質論、人的主體生成理論、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人學的三大核心內容。1.人的本質論是馬克思主義人學研究的基礎。馬克思改變了以往唯心主義和舊唯物主義的研究方法,從社會關系和社會實踐的角度,通過對人類社會產生、發展、變化的歷史過程進行科學考察,從而得出對人的本質論的認識。他寫道:“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盵2]這里的人指的是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的人,為了自身得以存在和發展,從事著物質生產活動。因此,這里的人是自然存在與社會存在的統一,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2.人的主體生成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人學研究內容與過往學說相區分的關鍵。馬克思在批判地繼承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得出這一結論:現實的人是具有主體性的人。馬克思認為,“共產主義作為私有財產的揚棄就是對真正的人的生活這種人的不可剝奪的財產的要求,就是實踐的人道主義的生成。”社會不會自動地提供人發展所需要的所有條件,所以人必須主動去改造自然與社會,使之為人服務,這就是人的主觀能動性。3.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人學研究的目的。馬克思主義人學研究的目的就是為了使人獲得全面自由的發展。人的全面發展是指人的能力、素質和社會關系都達到最充分的發展,人由此從自然、社會和自身中獲得最大自由。馬克思主義人學將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與人類解放作為人學理論的價值目標,認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不僅不排斥而且需要個性發展,教育和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唯一方法。
二、基于馬克思主義人學視角進行審視是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本質的必然要求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實施主體或對象都是人,或是由人所構成的組織。因此,科學地認識人、正確地對待人,按照人成長發展的規律去組織教育活動,是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理論和實踐首先要解決的問題。1.從創新創業教育的創新性來看,以馬克思主義人學視角進行審視是題中之義。創新創業教育以培育人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為目標,其最重要的特征就在于創新。它既是一種創新教學內容、方法、思想、評價的新型教育模式,又以創新型人才培養為最終目標。借鑒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只有充分調動和發揮高校教師和學生這兩大主體的主觀能動性,才能真正以創新創業教育為切入點,深化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突破傳統教育的桎梏和瓶頸,實現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最終目標。2.從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性來看,以馬克思主義人學視角進行審視是必由之路。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最重要的特點和理論品質。馬克思從“人本”的角度出發,強調了實踐在人類自身和社會發展中的決定性作用。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尤其強調實踐性,其重點并不在于鼓勵學生都去開公司,而是把創新創業教育納入學生培養的各個環節,借助思維訓練與實踐鍛煉,有效增強學生在創新創業實踐中的體驗度和獲得感,提高學生對創新創業活動的“黏性”,激發其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使其具備一定的創新創業素養和能力。3.從創新創業教育的目的性來看,以馬克思主義人學視角進行審視是長遠之道。創新創業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為其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的教育。通過創新創業教學和實踐,能夠培養學生領導力、創新力、溝通力、積極向上的品質、心理抗壓能力等適應社會發展的核心素養,不斷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因此,創新創業教育是著眼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人學倡導的“以人為本”的科學理念和價值取向,是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的內在訴求。
三、當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反思
當前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已取得顯著成效,初步建設形成了創新創業教育組織、體系、機制和教育教學條件,為進一步深化創新創業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并初步形成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制度成果和先進經驗。與此同時,以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為觀照,當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亟待完善。1.創新創業教育的“創新性”特質有待激發。創新性是創新創業教育與傳統教育相較最重要的特征。要使創新創業教育的創新性特質得到彰顯,必須最大限度地調動教師和學生的主觀能動性。2.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性”品質有待提升。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性決定了其必須做到理論和實踐平衡發展,實現協同開放的創新創業教育格局。當前高校普遍存在這樣的困境:一方面,學生創新實踐場地不足,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創業項目落地率比較低;另一方面,“懂理論知識,有實踐經驗,善教學培育”的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的長效機制尚未形成,教師到企業掛職、科研成果轉化等相關激勵制度難以建立或難以落實。同時,校外導師對學生的實踐指導作用發揮有限。3.創新創業教育的“目的性”價值有待挖掘。創新創業教育最根本的價值在于為學生全面發展奠定基礎,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堅持立德樹人導向,引導學生增強社會責任感;二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方法,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是培育學生追求越的人生態度和百折不撓、樂觀向上的精神品質。
四、當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展望
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的發展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理論和實踐提供了新的剖析和解讀的視角。針對當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存在的不足,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和改進高校創新創業教育。1.實施“特色化”創新創業教育。為了彰顯“創新性”,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應當:一是走“特色化”發展之路。高??梢劳械馁Y源稟賦千差萬別,應當結合自身實際,凝練創新創業教育理念,培養特色創新創業人才。二是規劃具有學校特點的教育體系,切實解決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專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這一關鍵問題。2.實施“開放化”創新創業教育。為了提升“實踐性”,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應當走“開放化”的道路。高校應當做到:一是研發學校專門的實踐教學體系,充分發揮實踐教學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二是花大力氣建設多方合作、交叉培養的開放育人格局,打造校內課堂、課外課堂與社會課堂“三位一體”的創新創業課堂;三是創新師資引育機制,探索將校內外導師納入學校人才隊伍管理的導師制度。3.實施“精細化”創新創業教育。為了實現“目的性”,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應當走“精細化”發展的道路。高校應當做到:一是進一步探索設置符合本校學生實際的創新創業課程以及專業課程,創新教學理念、內容和手段,真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二是基于大學生創業者的需求差異,采取更加個性化、精準化的專門扶持政策,培育更多的創新人才;三是大力探索案例教學方法的應用。
參考文獻:
[1]陳志尚.人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鄧小平理論研究,2010,(6).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45,66-97.
作者:謝秀蘭 單位: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 上一篇: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策略分析
- 下一篇:物流系統規劃與設計教學改革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