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類專業創新創業教育對策

時間:2022-05-20 09:01:17

導語:機械類專業創新創業教育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機械類專業創新創業教育對策

摘要:隨著新時代高新技術產業全面發展,國家對高素質創新創業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目前,高校機械類專業創新創業教育主要面臨對創新創業理念認知不足、高校的教學教育模式“缺位”、實踐環節薄弱等困境。為了更好地培養復合型創新創業人才,各地方高校應充分認識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性,建立階梯式實踐環節,構建專業知識與創新創業知識相融合的新型教育模式。

關鍵詞:新時代;機械類專業;創新創業教育;學生認知;實踐環節

近年來,知識和創新經濟不斷發展,創新與創業在實踐中的關系變得更加密不可分,“創新創業”也逐漸取代單純的“創新”和“創業”而成為一種新的學術話語[1]?,F如今國家發展進入新時代,創新創業水平也成為國家綜合實力和持續競爭力的一個重要體現。黨的報告中明確提出:“應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這一政策給目前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一方面,在高校全面推進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是目前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和提升本科教育質量的突破口[2];另一方面,各地方高校大力培養適應新時代的創新創業型人才,既能夠增強大學生創新創業素質、提升創新創業教育成效,也能夠成為提升大學生自主創業層次、推進產學研轉化的有效途徑,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和時代意義[3]。在不斷智能化、網絡化的新時展背景下,如何正確理解創新創業教育的理念,構建科學的創新創業教育實踐體系,培養高素質復合型人才,成了目前高等院校機械類專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著力點和提升點。

1機械類專業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性

自21世紀以來,全球經濟發展迅速,尤其是科技研發、工業制造等領域發展迅猛。2019年6月19日,總理在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上指出,要想實現中國的經濟發展,需要以“創新”和“創業”作為主要抓手,利用互聯網信息平臺,促進科技型企業發展,加快新舊動能的轉換?!皠撔隆钡谋举|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推陳出新,“創業”的本質是資源的整合與再創造。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到來,我國區域經濟產業的發展需要依靠創新產業帶動,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力需要多樣化人才支持。因此,地方高校需要把握時代形勢,積極推進新時代創新創業教育建設,培養“知行合一”的新工科人才。機械作為傳統工科專業之一,專業課程與就業方向十分寬泛,要求學生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儲備,還要有熟練的動手操作能力。機械類專業學生應盡早意識到未來就業形勢的嚴峻,提前部署好職業規劃。高校管理者應加強創新創業能力教育,共同面對不斷加劇的社會競爭。

2當前機械類專業創新創業教育的困境

機械類專業就業面廣、學科交叉性大,絕大多數工科高校將機械類專業作為創新創業教育的主要陣地。工科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目的是通過校內外系統性的培訓以及專業知識的積累,培養新時代工科學生的創業實踐意識和獨立創新思維。而在現如今的創新創業浪潮中,機械類專業創新創業教育還面臨著諸多困境。

2.1高校、政府等對創新創業教育的認知不夠

創新創業教育是以培養能夠適應時代需求、具有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為目的,進而推動區域經濟高速發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時代的高等教育。一方面,大部分地方政府沒有意識到其中的時代意義,僅僅為落實文件而開展相關宣傳和支持工作。教育部出臺的全面扶持政策在執行中容易被各級部門軟化甚至落空,導致高校內部創新創業項目社會轉化率低。另一方面,高校內部對創新創業教育理解片面,沒有認識到一些人才素質培養的價值所在,只將其當成提高大學生就業率的企業家速成教育,沒有看到傳統應試教育對學生的影響,校園創新創業競賽項目重復率高,使得高校大學生普遍缺乏冒險創新精神,對功利性物質追求較大。甚至部分學生還將創新創業項目作為綜合素質測評的加分項,卻忽略了團隊創業精神與創新精神的塑造和培養。

2.2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缺位”

隨著開展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頂層設計這一政策的出臺,各大高校開始了新一輪的教育改革,然而改革方法缺乏針對性,教育模式缺位,導致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緩慢。例如新增設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以理論教學為主,缺乏創業實踐活動支撐,并且課程內容與機械專業聯系不緊密,導致學生對新增設的課程滿意度低,學習興趣差。此外,不少機械類專業教師思維傳統守舊,對創新創業教育缺乏深度了解和認同感,對如何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融入創新創業思維理念存在疑惑,使得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知識教育仍然是“兩張皮”。另外,教師扮演的角色被錯誤解讀,高校將教師判定為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的引導者而不是參與者。這種不明確的定位,使得部分高校將創新創業導師僅局限于部分管理系教師、校外企業講師以及就業指導部門的工作人員等,由于專業研究領域完全不同,在機械類專業的創新教育上無法提供實際有效的指導和支持。雖然部分高校也實行了專業教師“兼職”創新創業導師的教學模式,但專業教師普遍存在創業經驗不足,甚至從未參加過社會工作實踐的問題,在項目開發過程中容易過度強調技術上的創新改進,忽視了項目在市場上的可行性,這就造成了校園項目無法落地,科研成果短時間內無法轉變為實際生產力的尷尬局面。沒有了科技創新項目的推進,機械類專業創新創業教育進程受到阻礙,文商科在創業項目中的比重開始加大。這一現象的出現不僅違背了工科創新創業教育的內涵,還反過來抑制了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

2.3創新創業教育實踐環節薄弱

知識鏈與實踐鏈作為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生命鏈”,不斷孕育著創新創業人才[4]。但是目前工科專業的創新創業教育普遍存在過于強調實踐,忽略理論的現象。由于教育理念的偏差,有些高校甚至錯誤地將機械專業的實習當作是創新實踐課,不斷增加實習課程和實習學分,結果不僅事倍功半,還壓縮了專業知識理論課的時間。與此同時,高校內部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原生動力不足,為了落實國家號召,各高校紛紛在校內建立了創新創業實踐基地等服務平臺,但有些高校建設平臺缺乏戰略眼光,更關注能夠立即見效的項目;部分高校在教育平臺和實踐基地建設方面普遍存在著資金投入不足、建設時間短、人員分配不到位的問題,并且過于強調傳統的單學科訓練,在面對新工科創新創業實踐需求時顯得力不從心。近年來,為進一步激發高校學生創新創業熱情,教育部聯合有關部門共同舉辦了以“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為代表的各類學科實踐競賽[5]。以學科創新競賽為抓手,將新時代人才培養、各級學科建設、創新創業實踐教學等環節有機結合,目的是全面提高當代大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然而,部分高校管理者卻過于關注競賽的獲獎率。少數參賽學生為了獲獎,模仿抄襲往屆獲獎作品,嚴重違背了舉辦競賽的初衷,違反了科技創新精神。

3改善機械類專業創新創業教育困境的對策

3.1樹立正確認知,提升創新創業教育的高度

首先,地方政府應充分意識到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性,把發展地方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提到促進科技型企業發展、促進當地區域經濟提升的高度。其次,高校需要在機械類專業學生中傳播正確的創新創業理念,即創新創業項目是一項需要時間、技術、市場、政策等因素支撐的復雜工程,不能將其簡單地歸結為資金和人脈的累積,更不能將創新創業社會實踐等同于本專業的工程訓練實踐。大學生創新創業需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社會訓練,這是一個理論與實踐高度結合的過程。高等院校本身應積極促進創新創業協會以及創業指導中心的建設,為學生提供專業指導;加大對創新冒險精神、政府優惠政策、創業實施方法的宣傳,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提高創新創業的校園氛圍。最后,應抓住機械類專業實踐性強、涉及知識領域廣泛的特點,通過舉辦各高校間創新創業競賽的方式來幫助學生提前體驗創新創業的全過程;改良優秀項目的評判標準,從創建項目的全過程出發,合理分析各項目優缺點與可行性,并發揮競賽的輻射引領作用,推動應用型高校轉型,即不局限于校園內的創業,而是建設“創業校園”。

3.2強化師資力量,構建新型創新創業教育模式

對于機械類專業來說,教師接受的創業培訓以及從社會實踐收獲的經驗和能力,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的創業意向和校園項目的成功率。各地方高校應設立工科教師創新創業能力培訓計劃:定期組織創新創業導師培訓,提供赴企考察的機會,與時俱進,了解市場需求;改變教師在傳統教育模式中的定位,采用專業教師與管理系教師共同帶領學生小組的方式進行創新創業實踐,在參與過程中教師可以不斷更新思維眼界,并及時反饋于專業教育中。在人才引進方面,積極整合相關資源,從物聯網、機器人等新型科技企業中邀請年輕創業者來校參與創業講座、論壇,并從中篩選、聘請創業導師。在教育模式方面,地方高校應結合工科專業的特點,將創新創業教育思維滲透在專業教育中。工科創新創業教育的實施將面對復雜的工程問題和多樣化的社會需求,因此需要跨學科、跨學院的課程設置和實踐理論相結合的課堂設計,如“工科+信息”“工科+管理”等。在機械類專業中可將創新創業相關課程設置為專業方向課,獨立設置學分和學科體系,由各級學院統一管理,在本科成績考核達到一定標準時,即可獲得雙學位資格以及攻讀相應方向研究生資格。在教學實踐上開展“3+1”的教育模式:大一,在專業基礎課中加入創新創業教育,并開設啟蒙課程,加強學生對基本概念的理解;大二、大三,利用一些大型創新創業競賽,開展校園選拔初賽,并配備相應的教師隊伍進行指導。在課程設置方面開設“知識產權維護”“工程項目管理”“發明專利申請”等專業方向課;大四,對應本科生專業實習,讓實踐環節涵蓋基本的專業技術實習和創新創業綜合技能訓練。將創新創業課程與專業課程有機結合,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可選擇方向,構建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協調發展的新工科課程體系。

3.3加強校企合作,建立階梯式實踐體系

培育適應新時代的創新創業人才,實踐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和社會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高校、政府、企業聯合培養成為人才培養的新模式[6]。各高校應從校內科技創新實踐社團、校企網絡交流平臺、高校周邊創新產業聚集群等環節入手,聯合當地政府和周邊企業群體,共同建立科學合理的階梯式創新創業實踐體系。首先,利用低年級學生群體熱衷于社團活動的特點,著手組建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社團,并予以專業師資指導、活動經費補貼等多方面支持。社團不應局限于校內各專業和年級的學生群體,還應該以社團活動、創新創業項目沙龍的形式邀請成功企業家、企業創新研發團隊、畢業校友等社會群體參加,建立校-企相互聯系的創新創業資源網絡,營造濃重的“創新創業校園”氛圍,為大學生拓展專業知識、積累創業人脈奠定基礎。其次,高校應把握時代特點,聯合各大高校、高科技企業以及當地政府,共同搭建區域性創新創業網絡平臺,提供創業法律咨詢、優秀項目引進、創新商業模式探討、企業實習等服務。一方面,滿足多方利益需求,幫助機械類專業學生理解新時代的創新創業特點,了解新興產業的商業模式;另一方面,通過網絡服務平臺組織學生利用假期去企業實習,幫助學生加深對高新技術的理論認知和實踐探索,拓寬創新創業思維,實現創新與創業共贏。最后,高校應運用整體性思維,將校園創業融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社會大環境中,建立創新創業微生態。大部分地方高校周邊都有企業聚集群,高校應利用好區域優勢,與地方政府合作,把握當地產業特點,將校園內新型科研成果、科技創新項目、實用新型專利等合理轉化為實際生產力,為周邊地區新興企業提供有質量的技術咨詢,促進校企間的良性互動,幫助促進區域經濟快速發展。與此同時,年輕創業者的成功經歷能夠極大地鼓舞在校學生的創業熱情,有利于高校內部創新創業教育的進一步展開;地方企業的快速崛起也可以為在校大學生提供更多實習機會,提高校園創新項目的落地成功率。通過校內社團宣傳引導,幫助低年級學生拓展專業知識,結交社會人脈,以校企合作的方式為中高年級學生提供優質項目與實習機會,在地方政府幫助下對接當地企業聚集群,保證校園項目正常孵化、發展、落地,為創新創業教育提高正反饋。建立高校-企業-地方政府,“三位一體”的階梯式創業實踐體系,形成校園創新創業教育與區域經濟全面發展的多方共贏格局。

4結語

新時代寓意著新的歷史起點,我國社會主義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與此同時,我國高校必須充分認識到改革機械類專業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性。一方面,聯合地方政府和企業,在校內外建設創新實踐社團與創業孵化園,通過網絡平臺搭建校企溝通橋梁,開闊學生眼界,營造創業氛圍;另一方面,從師資隊伍、教育模式等方面入手,改變傳統教育中的教師角色,立項支持師生共同創業,逐步構建新型教育模式。從理論知識和實踐認知兩方面培養新時代機械類專業人才,聯合高校附近企業,加強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推動區域經濟轉型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建華.創新創業與大學范式革命[J].高等教育研究,2020(2):9-16.

[2]黃榮杰.地方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理論及實踐探索[J].中國高等教育,2019(9):41-43.

[3]袁旦.地方高校創業型創新人才培養研究[J].中國高等教育,2019(11):39-41.

[4]尹國俊,都紅雯,朱玉紅.基于師生共創的創新創業教育雙螺旋模式構建———以浙江大學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9(8):11.

[5]吳愛華,侯永峰,郝杰,等.以“互聯網+”雙創大賽為載體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J].中國大學教學,2017(1):23-27.

[6]王雁,張竹,李承霞.中國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關鍵要素與基本模式[J].中國高等教育,2019(17):44-46.

作者:郭志明 向陽輝 陳子暄 朱宗銘 單位:長沙學院機電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