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質量保證體制提升途徑

時間:2022-05-27 03:08:29

導語:高教質量保證體制提升途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教質量保證體制提升途徑

制定相關政策,從制度上保障我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制度建設以1990年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教育評估暫行規定》為標志,這是我國目前為止最為系統、專門性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政策文件。自1994年教育部啟動本科教育工作評估以來,相繼出臺了一系列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法規文件,如《首批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評價實施辦法》(教高[1995]67號)、《關于進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評價的若干意見》(教高[1998]2號)、《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教高[2001]4號)、《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方案(試行)》(教高[2004]21號)、《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教高[2005]1號)、《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教高[2007]1號)等[1]。這一系列相關法規政策及意見的出臺,從制度上保障了高等教育質量保障活動的合法性。

成立相關負責機構,從組織上保障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作為最高行政部門,對高等教育質量保障負有重要責任。教育部下屬的各部門均負有開展高等教育評估的職責。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負責組織和實施本科教育工作評估;高等教育發展規劃司負責審核高等學校的設置;社會科學研究與思想政治工作司負責組織和實施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評估;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負責組織和實施高等教育教學評估和專業專項評估,各省市教育主管機構也都設立了相應的評估與監控組織機構。

開展系列評估活動,從實踐上推行1994年,教育部啟動本科教育評估,對1976年以來新建本科院校進行合格評估,1996年教育部對辦學歷史長、水平較高的100所左右的重點大學進行優秀評估,1999年教育部對于介于兩者之間的高等院校進行隨機評估?!暗?000年底,已有171所高校通過了合格評估,16所高校通過了優秀評估。至2001年,有26所高校通過了隨機性水平評估。”[2]從2003年開始,教育部每5年一次組織專家進校評估并將評估結果向社會予以公布,由此正式確立了5年一輪次的評估制度。

社會評估機構參與,初步構成多方參與的評估體系隨著政府職能的轉變和高校辦學自主權的擴大,涌現了一批與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相關的社會中介評估機構,如廣東科學管理研究院、網大、中國校友會網等民間機構。這此民間機構都主持了對大學的排名,并將大學的排名向社會予以公布。如廣東管理科學研究院的“中國大學評價”自1994年以來每年對全國研究生院進行評價,中國校友會自2003年至今共對大學進行7次排名。

高校積極參與,建立起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在教育部開展本科教學水平評估的推動下,絕大多數高校都在原有教學質量檢查和評估措施基礎上,加強了建立科學完善的校內質量評估體系的步伐。如,同濟大學的“全方位監控、循環閉合”的校內質量保障模式,上海交通大學的院系中長期評估,中央財經大學的全過程本科教育質量保障模式,上海對外貿易學院的管理閉合、全方位保障模式等。

制約我國高等教育質量提高的原因

(一)受經濟和政治體制的影響,高校缺乏辦學自主權長期以來,我國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體制,建國初期對高校進行了一些調整,更是借鑒蘇聯的辦學模式,依據蘇聯的高等教育國有體制和高度分工的專門教育體系來建構中國的高教制度,計劃、命令取代了教育規律,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滿足國家的經濟建設,雖然經歷了改革開放和教育制度上的改革,但是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高校缺乏辦學自主權,高校的行政長官由上級指派,專業設置須報教育部批準,很多高校依賴政府劃撥行政經費,根本不能完全依據自己的學校特色和市場需求及時對專業和課程進行調整。[3]

(二)高校盲目擴招違背教育發展規律一個國家,其教育事業發展的規模和速度不僅決定于其政治經濟制度,而且還應與其生產力發展水平、學校規模、學生年齡以及學生接受能力相適應,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推動教育事業的發展。高校盲目擴招導致學生人數急增,而現有的教育資源又完全不能滿足辦學需要,師資力量嚴重缺乏,只能從外面聘請兼職教師,教學場地不夠,從外面租借教室來給學生上課,教育經費不足,無法及時完善實驗場所和設施,導致一些實踐課程基本上是形同虛設。

(三)高校課堂管理比較落后,影響了教育質量的提高雖然現在高校教學形式都比較多樣,從傳統的以粉筆、黑板、教科書為主到現在的多媒體教學為主,還有遠程教學甚至是虛擬學習社區,教學方式上也比較靈活,有教師講授、講座、實驗、實訓等方式,但是在現實中,由于高校擴招導致學生人數增加,高校的課堂早已變為大課堂,一個老師面對一百多名學生,只能以自己講授為主,學生被動地去聽,長期下去,教師對學生有怨言,認為學生素質差,學生覺得教師不管最好,如果管得嚴了學生還有怨言,認為都是大學生了不應該再強迫學生學習,課堂管理沒有抓好,高校教育質量也難以提高。

提升我國高等教育質量的對策

(一)加強國際合作,提高高等教育國際化水平20世紀下半葉,絕大多數國家走完了自精英教育到大眾化教育的歷程,不少發達國家率先進入普及化階段。面對高等教育大眾化帶來的種種問題,許多國家開始為改善高等教育質量做出不懈的努力,并使高等教育質量保障活動發展為一項國際性活動,進而演變成一項重要的制度體系。如美國以認證制度為特點的保障體系,英國以院校審核為特色的保障體系,法國以“國家評估委員會”集權為特征的質量保障體系。加強與國際上質量保障機構的合作與交流,加強對國外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研究,借鑒發達的國外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理論、方法、技術以及經驗和教訓。一要提升中外合作辦學水平。近年來中外合作辦學取得了積極進展,要堅持立足國情、高端引領,積極借鑒先進理念和成功經驗,利用國外優質資源,滿足社會多樣化需求。二要引進優質教育資源。許多世界一流大學都聘任外籍教師,這是一種學術互補,也是一種文化交流。要以海外名師引進項目和學科創新引智計劃為牽引,引進高水平教學科研團隊。三要加強留學生工作。2011在華學習的外國留學人員首次突破29萬,[4]來華留學生總數和我國政府獎學金學生人數都創下新中國成立以來新高,要實施好留學中國計劃,進一步擴大外國留學生規模。

(二)加大對高等教育的財政投入,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制約我國高等教育質量的主要因素在于各高校的教育經費不足,高校缺乏辦學自主權。因此,應該從立法上加以完善,保障對高等教育的財政投入,必須保障政府對高等教育的財政投入與擴招比例相對應,同時運用市場機制,借助市場的力量切實解決高等教育經費嚴重不足的問題,拓寬高校籌資渠道,充分調動各社會團體、社區組織、企事業單位以及公民個人投資教育的積極性,打開高等教育融資的渠道,形成多元化投資體制,切實改善各高等學校的辦學條件。加大高校改革,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讓高校成為辦學的主體,政府處于宏觀調控的地位,讓高校在市場經濟體制下自由競爭,自主辦學,對教育質量的提高也是有好處的。

(三)通過各種政策和措施,促使高校成為質量保障的主體校內質量保障體系是建立質量保障體系的基礎,也是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核心。從國外看,所有的質量保障活動都以校內自評為基礎,考察重點也是看學校內部是否有完善的質量保障體系。從我國看,目前的質量保障活動卻主要是政府行為,從各種制度的制定、施行到最終的評價,都帶有濃厚的行政色彩,而處于保障體系主體的高校,加強質量建設的動力卻不強。近年來,在政府評估形勢下,各高校雖然都構建了內部質量保障體系,但由于是在特定形勢下建立的,其科學性和有效性都有待于檢驗。[5]所以,轉變(政府職能,加強對高校自身質量保障體系建設進行監督,促進高校自身加強質量保障,內外結合,以外促內是今后高等教育質量保障共同的努力方向。其次,通過政策和措施以及各種鼓勵,建立合理、公正、公平、透明和權威的質量評估、認證等制度,創造良好的質量文化氛圍。再次,研究制定各種法規政策,逐步培育科學、公正的第三方組織大力參與構建教育質量保障體系。最后,通過制定各種法規、政策、體系等,加強對高校的自評和中介組織的他評進行監督和指導。[6]

作者:苗耀祥魏航單位:沈陽航空航天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