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設計創新教育論文

時間:2022-04-21 09:32:42

導語:工業設計創新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工業設計創新教育論文

一、傳統教育模式對創新能力培養的制約

我國的工業設計教育發端于20世紀70年度末80年代初,初期的工業設計專業基本都是從“工藝美術”專業演變而來的,其教育思想、觀念、課程體系等也是模仿歐美、日本等國外的一些做法。尤其是德國1919年的包豪斯學校的教學與課程體系,更是我們現在很多高校工業設計專業所“模仿”的對象,兩者之間相差不多。誠然,1919年的包豪斯的課程設置有其科學并嚴謹的一面,對世界近現代工業設計教育體系的產生發展起過巨大的影響,對我國工業設計教育發展也起過很好的指導作用。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21世紀已經進入到一個全新的信息時代和數字化時代。2006年國際工業設計聯合會給工業設計下的定義與1980年相比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工業設計已從關注單個的機器和產品的材料、結構、形態和裝飾等,轉變為更為廣泛的系統價值追求和各種道德規范,設計師所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更廣泛了,社會和企業對設計師的知識體系、能力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擯棄一些不合時宜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積極探索那些符合時展、社會進步的人才創新培養模式,為我們的民族偉大復興、我們的中國夢培養出更多創新型工業設計師。目前我國工業設計在創新能力培養方面,突出的教育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1.創新教育思想和目標認識不足。目前我國設計教育普遍存在專業求多求全,專業界限劃分過于明顯,導致各設計專業間缺乏交叉融合。創新教育從教育思想觀念或教育哲學層面界定的話,它應該是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這種教育更加注重教育的文化革新功能。創新教育目標體系包含創新知識、創新能力和創新素質三大方面:創新知識又包含一般創新知識、學科或專業創新知識和相關學科創新知識等;創新能力又包括一般創新能力和特殊或學科創新能力;創新素質則包括創新個性與創新風格、創新倫理道德修養等。

2.課程體系設置偏于陳舊。目前我國工業設計教育相當一部分是在工藝美術教育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即在一定程度上,這些院校的工業設計教育受傳統美術課程模式的影響較重。這些院校在課程設置上更加注重表現手段的培養,使一些學生對設計的理解僅僅局限在產品造型的表達上面,導致了對工業設計目標的錯誤理解。有些院校是在工科院系開設的工業設計專業,大多推行工程教育的模式,這種工業設計在課程設置上,一般藝術類與技術類的課程都有,看似符合工業設計是一門藝術與技術相結合的綜合性學科的特點,但是往往缺少起著銜接作用的綜合性設計課程的訓練,藝術類和技術類課程之間相互割裂、缺少聯系,學生不能很好地掌握系統的設計程序和方法,不能通過藝術的行為來引發科學的思維。

3.教學方法和手段缺乏創新。長久以來,我國的工業設計教育受工藝美術教育的影響,形成了一種“由技入道”和“臨摹”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導致學生缺乏個性化、創造性思維的訓練,教學過于程式化,流于“套路”和形式,缺乏創新設計的教學內容和方法,這些都制約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同時,老師講、學生聽的灌輸式、填鴨式教學,缺乏啟發和對話研討,忽視培養學生的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自學能力。現在相當多的教師中仍然存在一本書、一張嘴、一支粉筆再加一塊黑板就可以“打天下”的習慣,存在對傳統教學方法與手段的定勢認識,現代教學方法與手段在頭腦中沒有一席之地。較多時候,未能把投影儀、錄像機、電視機、DVD機、計算機等搬入課堂,作為直觀教具應用于工業設計教學領域。

4.學生成績評價方法和措施陳舊。目前多數院校以考試成績為主和平時出勤、課外作業為輔,來評定學生能力的評估模式,對于成績的評定隨意性和“一言堂”等問題較為突出。比如,課外作業成績的評定,通常是以“像不像”、“做得細不細”為標準,教師的個人喜好和對作業的硬性要求往往決定了成績的高低,就會造成對學生創新內容評判的偏頗,從而遏制甚至抹殺了學生的能動性和創造力。另外一方面,課程作業量過大也造成了學生疲于應付,無暇對設計題目進行創新構思,只重數量、不重質量,學生思維的質量上不去,學生處于完全被動的學習狀態。

二、創新教育教學改革探索

創新教育是以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是21世紀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著重研究與解決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問題。只有創新教育才能適應知識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才能使高等學校在新時期不斷發展壯大。當下,高等教育教學改革中創新教育理念已被大家所熟知并認同,創新教育對于高等院校的各個學科的發展都至關重要,因工業設計自身的學科特點,其教育中的創新教育改革尤為重要。因此,如何在高校工業設計教育中實施創新教育,如何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成為工業設計教育日益關注的重要課題。針對我國目前工業設計教育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方面的問題,筆者認為,工業設計人才的創新教育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1.改善課程體系設置,強化銜接性課程訓練。目前我國高校專業的課程體系通常由公共課、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選修課以及一些實踐環節等組成,每部分教學之中包含了一組課程,從形式上看,課程體系較為完整,但在實際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往往出現課程間內容割裂嚴重、彼此間的前后承接牽強的問題,結果造成相當一部分學生只顧著學好每門課程,而不去思考課程間的關系,在具體課題設計時也就做不出有創意的設計來,未能將所學知識最大效用的運用。針對上述問題,可以從改善課程設置并強化“銜接性課程”訓練來解決。這里所說的“銜接性課程”是指依據不同學科特點進行相互交叉、融合而設置的主干課程。如前所述,工業設計包含工學、美學、經濟學等多學科知識,是自然與人文、科學與美學、技術與藝術多學科、多領域交叉、綜合而成的“大知識體”,設置適當而科學的“銜接性課程”是非常必要的。例如,造型基礎課程即是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之間的銜接,這門課程包含了形態構成知識、材料與工藝技術、結構與機能原理以及美學與藝術等多學科領域知識,將產品造型中的形態、結構、材料、裝飾、工藝等要素有機地聯系,以協調這些造型要素之間的關系,從而創造一個科學而和諧的造型形態。再如,可以設置面向具體設計的綜合課題訓練環節,即專業基礎課程過渡到專業課之間的一個實踐環節。圍繞著之前開設的專業基礎課程設置一個綜合性的設計課題訓練,使每門專業基礎課程都成為此設計課題的知識支撐。通過綜合課題訓練使學生能夠把之前一段時間內所學的東西,綜合運用到具體設計實踐上,實現知識向能力的遷移,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和創新的能力。

2.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探索全新的教學方式。目前工業設計專業的課程教學主要采用兩種方式:一是知識主導型的授課(講授法),一是設計主導型的授課(練習法)。講授法是教師通過口頭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這種方法適合設計理論的闡述,對于學生全面系統地掌握課程的知識較為適宜,但缺點是沒有課堂上的實際訓練,從而實現不了設計理論向具體設計的轉化,不利于學生創新設計能力的提高。練習法一般是圍繞教師制定的設計題目展開教學,根據課題的需要教師把相關的知識傳授給學生,這種授課方式突出了學生實踐動手的訓練,但缺點是學生不能全面系統地掌握課程的知識,還有教師指導設計過程中往往把自己的想法強加于學生,諸如“應該這樣”、“這樣做不對”等說辭頻頻出現,缺少啟發式、引導式、討論式教學,這些同樣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最好的解決辦法是將這兩種授課方式結合起來,科學、有機地組織授課內容和訓練題目,形成一個互為補充、互為促進的教學方法體系。

3.學生、教師齊頭并進。從學生角度,需要培養批判意識和創新精神、樹立團隊合作意識等。學生需要在扎實的基礎設計學科學習基礎上樹立強烈的批判意識、問題意識,頭腦中充滿疑問,培養創新精神。全面而系統的基礎、專業設計知識對于學習者來說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它是高質量、有創意的設計作品產生的基礎。批判意識從本質上講就是養成一種求異的思維品質,它是提高創新能力、訓練創新思維的前提。網絡極大地拓展了學習領域,各種新技術和新材料不斷呈現,各種思潮和學說不斷出現,這都需要學生自己必須具備獨立地批判意識,能夠獨立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以獨特的方式去解決問題?,F代設計的全過程性決定了設計已不再是單個人能獨立完成的,由于個人所掌握的知識和經驗有限性,設計中的合作成為現代設計領域的基本要求。目前,我國工業設計教育中,還大量存在強調個人的設計創意,注重作品的個人風格,缺乏培養學生的協同精神。現代高校工業設計教育應該重點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使學生成為能夠理解他人、善于與他人合作的設計者。從教師角度,需要轉變教育觀念、提高專業水平,加強實際項目的設計經歷,努力使自己成為“雙師型”的創新教師。“學高為師、德高為范”,教師必須具有過硬的專業知識水平和高尚的職業道德修養,“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較強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設計能力,懂得工業設計專業的教學特點和教學藝術,善于靈活多變地激發、鼓勵學生的創造潛能。高校通過加強管理和教育,幫助教師樹立創造教育的新觀念,實現教師教學觀念上的更新。教師應不斷加強和提高實際設計經驗,積極參加社會企事業單位的實際項目,或指導學生參加含金量較高的設計比賽。鼓勵教師定期到大型企業或設計公司進行實踐研修,提高自身的工程方面的認知和設計理論的提高,使自己成為名副其實的“上得了講臺、下得了車間”的“雙師型”教師。

4.制定鼓勵機制,營造利于創新教育的環境。在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等機制管理上,需要制定更為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制度和辦法,為學生的創新活動提供更好的施展空間和可能。一方面,對于教師指導學生參加各級各類設計大賽、獲批創新創業訓練項目或科技創新項目等,應給予指導教師相應的物質獎勵或工作量補償等措施;一方面,對于鼓勵學生創新方面,可以積極引導、鼓勵學生參加含金量較高的各種創新設計大賽,或者鼓勵學生參加各種社會設計實踐以及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的申報,對于參賽獲獎或申報項目成功的學生,應給予相應的獎勵或學分。通過對教師、學生課外活動和第二課堂的積極引導,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另外,鼓勵學生自己組建一些設計類小組(比如電腦設計小組、設計工作室、創造學習會等)或參加各種國家級、省級設計團體(比如工業設計協會、藝術設計協會等),通過這些學團、協會組織的活動,營造創新、創造環境氛圍。

三、結論

工業設計專業在我國發展至今已有近40年的時間,相比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歷程顯得有些稚嫩,但是近年來已經得到了國家、社會等多方面的關注與支持,大有方興未艾之勢。然而,我們的教育又顯得與這種勢頭不匹配,尤其在創新教育方面存在認識不足、課程體系和方法手段等過于陳舊的問題。對于以上這些問題,筆者提出了一些解決辦法,比如加強銜接性課程的設置與訓練、探索新的教學方法與手段、鼓勵師生共同創新意識以及創造良好的創新教育環境等,希望這些措施能為我國設計類專業的發展壯大提供參考與借鑒。

作者:李德君顏兵兵單位:佳木斯大學機械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