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教育下管理者就業能力分析
時間:2022-06-14 02:56:06
導語:創新教育下管理者就業能力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創新精神與創新意識的培養
創新意識是開展創新活動的前提。只有在強烈創新意識引導下,才可能產生強烈的創新動機,樹立創新目標,充分發揮創新潛能。因此,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的重點是培養推崇創新、追求創新、求新求變、積極探索的精神。
2.創新思維的培養
創新思維能幫助掌握科學的創新方法,順利開展創新活動。創新思維是以獨特性和新穎性為目標的思維活動。主要表現在:思維的流暢性,即能在短時間內產生大量的設想,對一個問題有多種多樣的思路;思維的變通性,即能沖破思維定勢的束縛,及時調整自己或別人已有的設想;思維的獨特性或新穎性,即能提出與眾不同的設想,有新意。
3.創新能力的培養
要完善理論知識,構建創新知識結構,體現“扎實”、“廣博”、“前沿”、“綜合”。沒有良好的理論基礎,創新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要注重培養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信息加工能力、動手能力或操作能力、開拓新領域的能力、將創新知識轉化為新成果的能力,能夠熟練掌握和運用創新方法進行發明創造。
4.創新情感和創新人格的培養
創新過程不僅僅是一種智力活動過程,還包括許多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對創新活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不僅能激發創新意識,而且能促使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更好地發揮和運用。創新情感和創新人格的培養重點是培養遠大的理想、堅定的信念、務實的作風、無畏的膽識、堅強的意志、豐富的情感和濃厚的興趣等。
(一)實踐活動形式化動手意識不強
創新實踐基地是把課堂上學到的創新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的主要平臺,同時,也是培養管理者創新能力以及創新意識的重要途徑之一。一方面,由于各創新班對管理者創新教育的認識與重視程度有所不同,因此,管理者創新實踐基地的建設也參差不齊;另一方面,由于受到管理者創新教育資金以及相關扶持政策等因素的限制。
(二)教育條件有限,受益面不夠廣
缺乏深層次思考和另辟蹊徑的學習能力,考慮和處理問題沒有新意,缺乏創新意識、創造的欲望、探索問題的韌性,思維方式缺乏個性,表現出極強的趨同性,逆向思維和批判性思維水平較低。教育在我國已經進入到大眾化階段,但絕大多數創新班教師配備不足,很多創新班連基本的教學授課任務都略顯捉襟見肘,在這種情況下,談創新班創新教育的快速發展,本身就不符合實際情況。很多創新班硬件設施缺乏,創新班自身科研經費不足,種種限制直接造成創新教育收益面不夠廣,創新能力沒有得到實質的培養和鍛煉,有些地區甚至出現創新能力下降現象,作為承擔創新教育重任的創新班,特別是地方創新班,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三)教學體制不完善,師生互動性不強
很多創新班開展創新教育,就是把創新教育片面理解為開設幾門創新課程、開展幾次科技活動,忽視教師和各門課程在創新教育中的作用。地方創新班普遍認為,管理者創新教育只是管理者就業指導工作的一部分,絕大多數創新班對創新教育的關注程度不高。一些創新班開設了一門管理者創新教育課程,一些創新班的管理者創新教育只涉及到第二課堂,開展管理者創新教育的廣度與深度明顯欠缺。當前,很多地方創新班對管理者創新教育的教學目標以及實施過程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教師對管理者創新教育認識不充分,他們大多認為,管理者的首要任務是學好專業知識,而專業教師的任務是傳授相關的專業知識。大多數地方創新班的管理者創新教育課程設置零亂,各自為政的情況嚴重,缺乏統一的創新課程體系,給管理者創新教育的開展和普及帶來很大的局限性。
三、創新教育下的管理者就業能力提升策略
(一)開展形式多樣的創新研究活動
目前,這種類型的創新教育活動,在中國教育部為推動創新人才培養開展的“國家大管理者創新性實驗計劃”的推動下正蓬勃發展。該計劃主要面向國家重點建設大學和一部分有較強行業背景與特色的地方大學。其目的是探索并建立以問題和課題為核心的教學模式,調動管理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激發管理者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提高管理者的創新實踐能力,其形式是資助全國在校本科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和創新性實驗,其內容是作為國家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唯一直接面向大學本科管理者的國家級研究項目。
(二)完善創新教育的課程體系
我國現行的教育課程設置的基本特稱主要是:以“傳授知識”為導向。大學作為研究“高深學問”的場所,從一開始就以普通教育為模式、以傳播一般性或基礎性為己任。教育課程是一個內容廣泛,融成一體的基礎知識體系,是以理智能力訓練為取向的普通教育。高校課程設置必須有利于管理者的全面發展。應綜合這兩個方面,改革課程設置,設立更適合創新的課程學習??蓪⒄n程學習內容分為專門的創新教育基礎性課程和融入了創新各方面理念的各專業學科課程兩個方面。
(三)進一步改革教學管理制度
選擇學習進程的自由,即允許管理者根據自己的能力和其他實際情況,在一定的范圍內,自主決定修讀課程的時間、順序和完成大學學業的時間。這是管理者之間存在的能力差異和對自己未來幾年的安排不同所產生的客觀要求。選擇修讀課的自由。管理者的興趣、愛好和大學畢業后的打算不同,決定了他們對同一門課程感興趣的程度也不一樣。因此,在保證管理者掌握最基本專業知識的前提下,應給予管理者更大的自由選課空間。目前,許多學校已逐步加大了選修課的比例,但與滿足管理者個性化發展的需要相比,還存在較大差異,必修課比例仍然過高,課程之間內容交叉或重復現象比較普遍,管理者自己支配的時間太少。因此,要盡量減少必修課比例,使更多課程成為管理者可以自由選擇的對象。
作者:丁玲 劉璐 單位:佳木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 上一篇: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與探索
- 下一篇:青年教師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
精品范文
9創新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