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教學中創新教育探討

時間:2022-02-20 09:16:41

導語:初中歷史教學中創新教育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初中歷史教學中創新教育探討

摘要:人類歷史其實質就是一部人類社會的創新史,人類社會發展的創新性決定了歷史學科學習過程的創新特征,在歷史學科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是歷史學科教學時代重任。在教學實踐中要明確實施創新教育的目標和意義,探索創新教育的途徑和方法,使創新教育成為歷史學科教學的核心內容。

關鍵詞:歷史學科;歷史教學;創新教育

1問題的提出

談及歷史,一般的認識就是“對既定事實的記錄和呈現”,那么學習歷史就被看作是對歷史事件的了解與記憶,從而在初中歷史學科教學中形成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其一,教學方式單一,照本宣科現象嚴重,忽視學生歷史思維能力和歷史素養的培養;其二,學法枯燥陳舊,死記硬背現狀突出,缺乏對歷史事件的探究意識、批判意識、創新意識;其三,評價方式簡單粗放,受升學考試的影響,初中歷史學科普遍受到冷遇,甚至被邊緣化,學校對歷史學科的考查也就是走過場,根本談不到能力、素質、情感世界觀的評價。這些問題嚴重影響歷史學科的教育價值的實現。為此,如何利用歷史學科的創新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消除歷史學科教學中存在的種種弊端,落實歷史學科教學目標,提升歷史學科教學的有效性,成為歷史學科教學必須重視和探究的課題。

2歷史學科教學中創新教育的原則

第一,創新教育應滲透于歷史學科教學之中。創新不是空中樓閣,也不可能信手拈來,它需要扎實的基礎知識和靈活的思維能力作為基礎,因此,創新教育應該是有目標、有計劃、有設計地滲透到歷史學科教學的各個環節,不能因為創新教育而拋棄基礎教育。比如在學習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時,引用史料:英國漢學家麥都思指出:“中國人的發明天才,很早就表現在多方面。中國人的三大發明(航海羅盤(司南),印刷術,火藥),對歐洲文明的發展,提供異乎尋常的推動力?!蹦敲?,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是如何傳入歐洲?又是如何對歐洲文明的發展提供異乎尋常的推動力的呢?無疑,這樣會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并對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的貢獻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究,從而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進行創新性學習。第二,創新教育必須以素質培養為核心目標。初中階段的創新教育不是培養科學家,也不可能培養出科學家。如前所述,歷史學科在創新教育中有其獨特的優勢,而這種優勢主要體現在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方法的培養上,但并非像科學家一樣實施發明創造,因此,歷史學科創新教育其實質是創新素質的培養與提升,不是改編歷史事實也不是否定歷史規律。比如在學習“太平天國”歷史時,首先讓學生分析總結其先進性和落后性,然后總結太平天國失敗的客觀原因和主觀原因,最后讓學生聯系實際說明太平天國的歷史經驗教訓對當今社會歷史發展的意義。第三,創新教育必須建立在教學創新的基礎之上。歷史學科教學中的創新教育首要的任務就是教學創新,沒有教學創新,就不會改變現有的教學狀況,創新教育也就無從談起。教學創新是創新教育的前提條件,教學創新應該包括教學方式創新、教學資源創新、教學手段創新、教學策略創新等,而這些創新還要為創新教育創造良好的環境,要有利于創新教育在教學中的實現。比如利用網絡環境讓學生收集史料,歸納分析各種不同的觀點與評價,提出自己的結論,并撰寫成小論文,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研究史料,提出新觀點的歷史創新能力。

3實施創新教育的途徑

第一,拓寬史料呈現,豐富創新教育情景。教科書中的歷史事件都是單列的知識內容,僅就這一部分內容進行單獨閱讀學習就顯得單調乏味,而且很容易遺忘,如果在教學中能夠把所學內容與其他歷史事件之間的進行對照,讓學生分析原因、條件、性質、結果、評價等方面的異同與關聯,不但可以擴展知識范圍,增加創新教育情景,還可以教會學生分析歷史事件的方法和思維方式,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在準確把握教材內容的前提下,根據相關歷史事件之間的相似性、關聯性、可比性收集教學資源,并靈活運用豐富的教學方法,如辯論法、小組討論法等,激發學生提出新觀點、新問題、新方法,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第二,關注古今結合,拓寬創新教育內涵。社會進步的原動力就是創新。歷史上為社會進步、科技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人和事比比皆是,當今社會更需要創新,而且離不開歷史為我們打下的基礎和創造的條件,“以史明鑒”、“古為今用”、關注古今結合是實施創新教育的重要途徑。比如,在學習“商鞅變法”內容時,提供“徙木為信”和“作法自斃”的典故,讓學生分析商鞅變法與現代立法思想的關聯性。有學生依據“徙木為信”的典故提出:它體現了商鞅變法的愚民之策和當時人們法制觀念的愚昧;有學生依據“作法自斃”的典故提出:它體現了現代立法思想中的“有法必依”思想。第三,強化第二課堂,提升創新教育實效。歷史課堂教學是實施創新教育的主陣地,但課堂教學會受到空間和條件的限制,要真正落實創新教育開辟第二課堂是必不可少的途徑。創新教育第二課堂就是要強化學生學習的實踐環節,增加研究性學習,促進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在實踐和探索過程中學習創新方法,培養創新思維,提高創新技能。歷史學科創新教育第二課堂創設的主要形式有:開發校本課程,開展綜合實踐活動,開展專題研究性學習,組織各類活動,如辯論賽,歷史劇表演,小論文評比等。

作者:王明霞 單位:通渭縣通和初級中學

參考文獻:

[1]趙恒烈.歷史學科的創造教育[M].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