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究學生就業力培養途徑

時間:2022-12-27 09:04:35

導語:考究學生就業力培養途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考究學生就業力培養途徑

一、非專業型就業力

高職學生的非專業型就業力主要指以所學專業為基礎,在校學習過程中逐步養成的專業技術能力以外的各種能力的總和,包括職業道德、就業觀念、職業素養等多個方面。它是從事任何一種職業的勞動者都應具備的能力,常被稱為跨職業能力,也被形象地稱為“可攜帶的能力”。

1.正確的職業價值觀職業價值觀是人們對待職業的一種信念和態度,或者是在職業社會中表現出來的一種價值取向。人們在選擇職業時,個人的擇業標準和對具體職業的評價集中反映了他們的職業價值觀。職業價值觀決定了人們的職業選擇傾向,而且決定了人們以后的工作態度。高職大學生作為在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應用型人才,擁有正確的價值觀,可以正確認識自我,找準自己的位置,在生產第一線“干得下去”,把自己的職業理想與社會需要緊密結合起來,在職業選擇上更好的處理好個人和社會之間的關系,更要從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牢固樹立“先就業,后擇業,再創業”的就業觀,要確定恰當的就業期望值。只有這樣,在面對巨大的就業壓力已經工作中挫折時,才能用積極的心態去面對,接受住考驗,未來才能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

2.良好的職業道德職業道德是同人們的職業活動緊密聯系的,符合職業特點要求的道德準則、道德情操與道德品質的總和。當今社會,不僅對勞動者的技術素質的要求提高了,同時對勞動者的職業道德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高等職業教育特定的培養目標是面向第一線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應用型人才,高職教育具有職業性的特征,專業設置與社會所需相對應,其職業指向明確,衡量標準就是學生畢業后能否勝任工作,發揮應有的作用,既要看其專業知識與技能的掌握程度,更要看其對待工作的態度和責任心。用人單位和企業對這類人才的第一要求并非知識和技能,而是職業道德方面的水準,他們也總是將人品、奉獻、敬業和責任感作為錄用員工的先決條件。由此看出,職業道德已經成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第一質量,也成為高職學生與普通高等院校學生就業競爭中的優勢。

3.較強的職業適應能力職業適應能力不僅決定高職畢業生的就業能否成功,也對其今后的職業發展與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高職大學生要想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中,要想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并能夠盡快勝任工作,取得發展,應具有較強的職業適應能力。

(1)人際交往能力。在人際交往中,要學會尊重他人,要懂得換位思考,多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這樣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作為單位中新人,凡事要腳踏實地、謙虛謹慎,工作多向領導和身邊的同事請教學習,切忌以“才子”自居;業余時間,也要謹言慎行,不打聽或議論他人隱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盡快的融入到同事中,換來他人對自己的尊重和信任。

(2)自我學習能力。高職畢業生通過在校的學習已經具備比較扎實的專業知識與技能,但是社會角色的適應是一個不斷的自我學習與自我完善的過程。作為高職畢業生在高學歷層次中屬于較低層次,面對工作的實際問題還不能從容應對,也缺乏一定的工作經驗,所以,高職畢業生必須堅向身邊的領導、同事學,從書本上學,還可以更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與培訓,提高自己的能力與競爭力,提高學歷水平,只有這樣,才能在職場中立于不敗之地。

(3)學會執行的能力。對企業來說,戰略可以復制,差別在于執行,沒有執行力就沒有競爭力,執行力就是一種工作態度。高職畢業生進入職場要明確自己的職業目標,并了解與配合單位的發展目標,遵守公司的各項規章制度。只有樹立良好的工作責任意識,學會和提高執行能力并使之成為自身一種良好的習慣,才能在今后的職業生涯中取得成功。(4)開拓創新能力。開拓創新能力是人們用已經掌握的豐富知識,通過各種智力因素進行探索研究,提出新的理論,創造出具有社會價值的新事物的能力,這種能力無論是從社會經濟發展、科技進步還是從企業的發展來看,都是必需的,對于高職大學生而言,也是非常有益的。高職大學生如果具備了良好的開拓創新能力,那么當他在工作中面對一些棘手的新課題時,就能進行科學的分析,抓住問題的本質,提出解決方案。

二、高職學生就業力培養途徑

高職生的就業力是高職學院通過對學生的教育培養、學生在校期間通過知識的學習、綜合素質的開發和實踐的鍛煉等而獲得的。高職學院承擔了重要的培養,調整人才培養目標,與社會需求及時對接,提高學生的就業力,使畢業生能夠勝任一線工作的需要。

(一)建設品牌專業,形成核心競爭力

品牌代表著高校的辦學質量和辦學水平。高校在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品牌、聲譽和影響力,能夠很好地帶動和促進畢業生就業。品牌專業是高校的核心資源,是高校獲取核心競爭力的直接途徑。要利用所在地區的產業優勢,依托本區域的優勢產業發展自身的優勢專業。在某些產業程度高的地區,相關的人力及技術資源就會比較密集,高職院校可以針對具體情況來確定自己的優勢專業,這往往是地方高職院校獲得競爭優勢的一條捷徑。在專業建設過程中,要緊密結合國家和地區產業發展需求,緊扣所屬行業的發展需要,在課程設置、培養過程、教研教改和實習實訓環節加以調整和優化,使學生所學的專業知識和能力結構更加符合市場需要,從而增強了高職學生就業競爭力。

(二)加強就業指導,強化就業競爭力培養

1.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引導高職學生樹立正確就業觀高職學生就業力培養是思想政治教育內在價值的應然表現。在思想教育過程中,要創新思想政治工作的觀念和模式。做到德育不講空話,把培養品德與實際生活聯系在一起,積極教育和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蘊藏諸多就業力教育契機,其可以將責任感、再學習能力、自律能力、創新意識、積極適應等就業力要素的培養,滲透到精心設計的教學環節中。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實踐活動,如社會調查、社會服務等形式,培養大學生的價值觀、生活意識等,使他們在實踐中獲得真知。還要尤其重視心理健康教育,要特別注意端正學生擇業心理,加強對學生的職業道德修養教育。

2.以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為切入點,搭建高質量、全程化就業指導體系首先是建立全程化的就業指導體系。也就是兼顧學生個人興趣愛好與社會需要,根據人才培養各階段主要任務,將就業指導教育貫穿于高等教育階段的各年級中,使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貫穿學生從入學到畢業的整個培養過程。一年級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幫助確認正確認識自己的興趣、優勢等,制定符合自己發展的規劃,幫助他們找到前進的目標。二年級注重職業能力的提升,除了鼓勵學生參加各種文體活動以外,更要鼓勵他們參加各類學科競賽,增強他們的職業能力和創新能力,并適當組織學生參加一些招聘會,使學生對就業市場有一個感性認識,增強擇業意識。三年級則要重視他們就業能力的培養,對他們開展就業政策的宣講和就業技巧的指導,幫助他們認清形勢,主動地增強自身就業力,并向他們提供就業信息服務,進行模擬面試等,幫助學生成功地找好第一份工作,還可以開展創業指導和培訓,激勵他們自主創業。

3.運用現代化管理手段,拓寬就業渠道高職學院要廣泛利用資源,拓寬就業渠道,主動“走出去”,加強與各用人單位的聯絡與溝通,定期舉辦校園招聘會,為學生和企業之間提供一個交流平臺。運用計算機、網絡等現代化管理手段,加強畢業生信息系統建設,建成全國性的人才信息網絡體系以及用人單位需求信息資料庫,讓畢業生通過網絡,便利地查詢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就業需求信息,提高信息獲取效率與流通的速度,使畢業生與用人單位能高度透明地交流。

(三)拓展課外教育空間,提升就業競爭力

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特長、組織協調能力、團隊合作精神及實踐操作能力等提出的要求越來越高。這些能力的培養和提升,僅僅通過課堂教學是無法滿足的。因此,在抓好課堂教學的同時,還應該拓展課外的教育空間,充分挖掘“第二課堂”,通過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等,使教育空間、教育效能最大化并進而實現學生能力發展最大化,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以及社會對人才需求。為了突出高職教育的職業性的特點,校園文化形式不能僅僅局限于才藝展示、體育競技等傳統項目,而應該更加緊扣提升學生職業素質的目的,設計與專業知識、技能訓練、創新意識培養相結合的活動。通過這些形式多樣的活動的開展,內化他們良好的個性品質,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也有助于形成獨特的校園文化特質和人文精神。

作者:冷冰冰單位: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