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議教育公平下大學生就業現狀
時間:2022-12-27 09:32:53
導語:試議教育公平下大學生就業現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大學生的創業教育及創業現狀
近年來,高校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加,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日益突出,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門話題。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鼓勵、支持大學生創業是極有必要的。政府要率先行動,一方面要出臺相關政策,幫助大學生創業;另一方面,應拿出資金扶持大學生創業。作為培養大學生的機構,創業教育應成為我國大學的一個重要任務。但是,目前我國高校實施的創業教育有些時候還流于形式,例如: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不深入,科學系統的教育理念尚未建立,創業實踐平臺搭建有限等等。而且,我國目前高校教育的中心任務是傳授知識,以將學生的智能注入需要其專業知識技能的企業中,傳統追求安穩的觀念和畢業即就業的思維慣性,也使畢業生將畢業后尋求安定的單位就職作為其就業發展目標,大學生創業意識淡薄。另外,大學生的財務困境、社交困境等客觀條件的制約也使得有創業傾向的大學生舍棄創業的想法。調查發現,許多“富二代”由于存在資金、經歷和見識的先天優勢,他們的創業條件更佳,因此,他們創業的成功率也更高。
二、努力提高大學生就業弱勢群體的創業能力
近年來,隨著本科畢業生就業壓力的增加、大學生就業意識的轉變以及國家政策對大學生創業的支持與鼓勵,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在走出校門以后選擇了自主創業,大學生創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已成為多數人的共識。但與此同時,大學生創業的成功率卻一直較低,各類人群對大學生創業的可操作性仍持有不同意見,對高等教育在培養大學生創業能力方面應當發揮的作用也進行了熱烈的討論。筆者以為,要提高大學生就業弱勢群體的創業能力,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通過網絡創業開拓大學生創業新途徑網絡創業門檻較低,曾有人戲言,“一根電線、幾臺電腦就可以24小時開展電子商務、文化創意、在線服務等創業活動?!爆F實也確實如此,如今,大學生無論是否畢業,也不管所學的是何專業,只要他熟悉網絡,熱愛網絡,只要有好的理念、創意和能力,就可以去做網站,開網絡公司,成為在家辦公的SOHO一族。借助網絡和風險投資,年輕人甚至完全可以跳過傳統商業中最困難的“資本原始積累階段”,利用風險投資商的融資,實現低成本的投入和快速擴張。據CNNIC的最新報告顯示,截至2009年6月底,我國網民數已達3138億人。隨著網民的不斷增多,網購人數也直線增長,網上購物大軍達到2000萬人。2009年網購市場規模達2680億元,2010年增至4640億元。網上銷售額占到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3%以上。這些既反映了網絡的優勢,也體現了網絡創業的機遇較多。對于在就業中處于弱勢的大學生群體,在創業資金方面往往存在一定的困難,比較適合選擇網絡創業這種低成本的創業模式。而且相對于實體創業,網絡創業的投入較低,即使創業失敗,其所承受的損失也相對較低。
(二)提高女大學生創業能力與男性相比,女大學生在就業中處于弱勢地位已是不爭的事實。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女大學生與男生相比,其畢業分配就已經處于不利地位。時至今日,隨著大學生就業的市場化和用人自主權的擴大,“女大學生就業難”不絕于耳,女大學生在男女不平等的就業現實面前無可奈何。據廈門大學開展的調查顯示,在相同條件下,女大學生就業機會只有男生的87.7%,女大學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僅為63.4%,比男畢業生低8.7個百分點。據北京大學課題組對我國東中、西部16個省份34所高校2005屆畢業生就業情況的調查表明:“畢業生的起薪性別差異顯著,男性平均起薪為1631元,女性平均為1507元,兩者相差124元。與2003年相比,男性的起薪上升,而女性的起薪下降。”大學生中的弱勢群體,特別是女性,首先要加強自身能力的培養與綜合素質的提高,認清就業形勢,實事求是地分析自我,及時合理地制定適合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根據社會需求及時調整職業生涯規劃,樹立理性的就業觀,確立適當的就業期望值。
(三)通過高校社團建設培養大學生創業能力高校學生社團以活動內容的新穎、活動形式的新奇,不斷吸引著大學生。在提高學生自主實踐能力、促進個性發展、培養大學生創業能力等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已成為有效凝聚學生開展創業教育、培養大學生創業能力的重要途徑。高校社團作為一個自主性、自治性較強的非營利性群眾組織,在學生、學校、社會之間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平臺,能更好地培養大學生創業精神、激發創業能力、提供實踐平臺,更有條件成為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的重要載體。高校社團因其主體的參與性、活動的實踐性和組織的社會性而具有實踐和教育的功能,不僅有利于學生提高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同時又能拓寬學生的視野,使之廣泛接觸社會,加速學生社會化進程。大學生創業最短缺的一是創業咨詢服務,二是資金資助。而高校社團有學校各方面的資源支持,聘請社會上創業成功的企業家、技術創新專家到社團、創業基地任兼職指導教師,走校企結合之路,學校還可以為在校大學生創業者提供創業場所、創業資金和創新獎勵基金等有形的創業支持,因此,對于大學生就業弱勢群體而言,這無疑是一個很好的平臺。
教育公平化是人類的一種教育理想,是社會公平在教育領域內的反映。大學生就業弱勢群體由于自身能力和條件所限,導致他們在激烈地就業、創業競爭中處于不利境地。因此,高校不僅肩負著教育學生的重任,而且也肩負著服務學生的任務。在大學生創業中,不論是國家、用人單位,還是高校、畢業生自己都應該大力提倡社會平等,反對創業歧視。政府應制定和出臺鼓勵大學生就業弱勢群體優惠政策;用人單位應該消除用人偏見,提供平等創業機會;高校應該加強創業服務,提高大學生就業弱勢群體的就業競爭力;畢業生自己要認清創業形勢,樹立理性的創業觀,提高創業自信心。只有這樣,在創業競爭中,大學生就業弱勢群體才能處于有利地位。
作者:李瓊瑛單位:武漢紡織大學
- 上一篇:區上半年商務形勢分析材料
- 下一篇:社區殘疾人康復指導工作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