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大學生就業現狀思考
時間:2022-05-20 05:22:25
導語:現代大學生就業現狀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從現階段大學生就業取向來看,大學生就業的目的更加理性地從自身條件出發,人生價值取向更加合理、現實,對于人生的思考漸趨于成熟、多元,但在就業類型選擇上,選擇“行政事業單位”和外企的最多[2],在就業地區選擇上,多數選擇東部發達地區和一線城市,結果是大量畢業生在沿海找工作越來越難,而處于大開發初始階段的西部卻招不到人才,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西部大開發的發展進程[3]。從就業市場對大學生需求情況看,就業單位對大學生存在“三高”的要求:第一個是隨著大學生就業市場供大于求,較多的單位招聘越來越多地向學歷高的人才傾斜,對學歷要求高。第二個是單位在招聘時更多注重考查大學生的工作經驗、辦事方法、專業水平等,對大學生適應崗位的能力素質要求高。第三個是由于市場競爭及單位發展要求,越來越多的招聘單位注重考察人才的潛力、發展空間與人才的悟性、學習能力,對人才的潛力、個人發展空間是否能與企業發展步伐的匹配性要求高。
2以大學教育為平臺,打牢大學生就業基礎
做好大學生就業工作,應充分利用大學教育資源,搞好就業教育工作,讓學生學得到、用得上。
2.1實現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的對接
當前,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經常發生熱門專業工作難找,冷門專業供不應求,大學的專業、課程、學科內容應與經濟社會充分接軌,根據經濟社會發展變化做出相應調整。一是認真研究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充分總結近年來大學生就業情況和市場需求,重點加強對新型產業、新型市場、國家扶植產業發展研究,加大對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分析研判,緊盯經濟社會發展方向。二是培養一批專業帶頭人。大學平時應加強人才儲備,引進和培養一批深專細研的專家學者,鼓勵教師開展新學科、新領域的研究,為學科設置打牢人才隊伍基礎。三是研究探索學科、專業設置。對于不合理的專業,應逐步減少師資力量的投入,減少招生規模,更新專業課程,謀求專業轉型,對于極不合理的專業,應給予取消或者合并,擴大市場需求較強的新學科、新專業、新課程的規模,突出學校辦學特色和專業亮點。
2.2努力提高學生的基本能力素質
提高學生的基本能力素質,要體現構建和諧校園和現代經濟發展的要求,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提高:一是提高學生的組織管理能力。利用學校機構和黨團組織管理平臺,充分發揮學生干部作用,鼓勵、引導他們組織開展黨團活動、文體運動、社會活動等,提高他們管理事務的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二是提高學生處理人際關系和管理個人事務的能力。利用班級、寢室兩個學生頻繁接觸的集體,引導、擴大學生事務自我管理范圍,努力使每個學生都能較好的處理好人際關系,融入集體,樹立他們的團隊意識和主人翁意識。三是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以開展演講、辯論、詩歌朗誦等活動為契機,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以研讀著作、論文撰寫、新聞評論/廣播、黑板報出版等工作為重點,培養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以創新性開展學生課堂(學生當老師)為先機,培養學生的數字、圖示表達能力。
2.3分層次、多渠道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
專業知識水平、職業素養是影響學生是否較快適應工作崗位、按單位標準完成職場工作的關鍵因素,在學生就業方向的多元化、就業崗位的差別化明顯的前提下,應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一是注重專業課程與實踐經驗接軌。大學應重點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及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大學課程內容不應該給學生灌輸空洞的理論,其內容應根據社會的發展不斷更新、變化,其授課場所也不應太多局限在教室、課堂,應加在大實驗室、企業等地的實地作業課程安排,加大重點知識和課程的深度和廣度,確實讓學生把專業知識學熟、學精。二是培養學生的一專多能。要求學生找準自己個人特點和就業取向,鼓勵學生根據個人興趣愛好,學習其他專業知識,利用相關專業課程教育、興趣小組、成人自考、雙學位教育等方式,努力擴展學生的知識范圍,為就業選擇多元化打下基礎。三是改革學生就業實習。就業實習是培養學生適應工作能力的重要手段,而現階段,不少實習流于形式,學校應根據學期課程設置,經常性開展就業實習,可將就業實習分為課程實習和綜合實習兩類,課程實習以培養學生某一方面的專業實踐能力為重點,可于1-2個學期安排進1次,實習作為1門課程,成績計入學分。綜合實習可在專業課程基本結束、學生畢業前進行,學生在實習過程中,盡可能安排教職員工跟蹤指導實習,加強實習管理,解答學生疑惑,提高實習質量。
3以服務引導為主線,做好大學生就業指導與職場幫助
剛就業和即將就業的大學生,作為一個離開校園,融入社會的群體,開始總存在或多或少的不適應,如何順利引導學生就業,適應社會,是擺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迫切的問題。
3.1拓寬就業服務渠道
高校作為就業市場與就業學生的媒介,應不斷發揮信息平臺作用,把學生培養好、推出去。一是加強與企業的聯系與對接。根據學校專業特征,加強與社會企業交融,培養出企業急需的人才,利用學生實習、現地參觀等時機,增強學生對企業的了解,根據企業需要,優先向學生提供招聘。二是努力構建信息交流平臺[4]。要建立學校、企業、學生的3方交流平臺,除就業網站外,還要建立就業信息手機短信平臺、就業QQ群等就業信息收集與渠道,加大就業信息量,提高就業信息的針對性。三是舉辦招聘會。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和要求,可建設校內人才市場,舉辦校級工作招聘會,盡可能多得滿足在校學生擇業要求,同時,可鼓勵系、專業舉辦小型招聘會,滿足部分學生愿望。
3.2加強就業指導
高校應樹立學生就業就是學校生存的理念,加強就業方向指導。一是鼓勵創業。根據國家支持大學生創業政策,力所能及地幫助學生解決創業時資金、場地、技術等問題,順利實現創業起步,提供創業學習機會,鼓勵學生到相關單位和企業學習其管理和經營模式,指導創業經營方向和方式,為創業提供智力支持。二是鼓勵學生到國家支持的地方和地區就業。鼓勵學生到基層工作,讓學生從基層做起,服務基礎、服務群眾,積累工作經驗,鼓勵學生到西部地區發展,為西部地區崛起輸送人才,實現學生能力與企業同步發展壯大。三是鼓勵學生發揮個人所長。教師與輔導員應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分析個人優缺點,建立就業檔案,幫助學生排除職業、待遇等偏見,給出最適合他的職業選擇建議,努力使學生最大程度地發揮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
3.3加強職場引導
學生就業后,并不代表學生與學校、老師關系的終結,在學生職場發展遇到阻礙的時候,學校應盡可能提供幫助,使學生適應職場。一是開設職場培訓課程。在對本校畢業學生進行職場調研的基礎上,找準學生在職場表現出的薄弱環節,適時開設相應課程,讓學生帶著問題回到校園學,解決制約學生職場發展的瓶頸問題,提高學生職場綜合素質。二是加強學生心理輔導與幫助。學生就業地點大多數遠離家鄉、遠離親人,在職場中遇到問題和挫折的時候,望望面臨著無人傾訴、無人幫助的境地,老師、輔導員應加強與學生的聯系,了解學生現狀,幫助開導學生、力所能及地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做學生一輩子的老師與長者。三是發揮學長幫帶作用。一所學校的畢業學生有相似的教育背景、相似的職場經歷,因此,這種資源應充分加以挖掘和利用,學??山W生職場檔案,利用能力突出、職場表現優秀的學長現身說法,宣傳其工作成績,鼓舞在校學生,同時,采取一人對多人的方式,幫助剛步入職場的學生,使其盡快適應職場??傊髮W生就業是一項綜合性、系統性、長期性工程,大學教育工作者應重點從學生在校教育、就業指導與職場引導兩個方面加以研究和探討,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本文來自于《職業教育》雜志?!堵殬I教育》雜志簡介詳見.)
作者:丁麗娜工作單位:湖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蒙語授課大學生就業問題分析
- 下一篇:大學生就業中產業構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