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大學生就業現狀及對策

時間:2022-02-26 03:09:14

導語:貧困大學生就業現狀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貧困大學生就業現狀及對策

一、國內貧困大學生就業現狀

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國內高等教育開始大規模發展,各不同類別學校、大中專院校以及職業院校開始大量出現,這也使得國內高等院校的錄取率開始逐年攀升,到了2016年國內高等院校的錄取率已經達到59.2%,目前這一比率仍在不斷提升,這也意味著國內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仍將持續。(一)貧困大學生綜合實力較弱,就業形勢不容樂觀。由于受到家庭教育、自身素質以及后天培養的差異影響,貧困大學生與城市或國外留學生相比,在思維方式上的更是明顯。一項針對國內貧困大學生的調查顯示,有63.2%的貧困大學生曾經或者打算找份兼職或者勤工儉學的機會,在校外兼職或者勤工儉學的目的中,主要分為補貼生活費、鍛煉自己、增加社會經驗以及校內課程較少等,此外,學校組織的校外實習也是大學生獲取物質回報、增長經驗的有力途徑。(二)貧困大學生創業困難重重,不具備自主創業條件。按照國家對于貧困大學生的界定標準,按照《2008年國家認定的經濟困難家庭標準》中的規定,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928元為經濟困難家庭(包含特困和一般困難兩個級別)。因此家庭困難學生維持生計都很難,更不用說有富余的錢用于投資和辦公。(三)貧困大學生群體內部出現兩極分化。除經濟問題外,貧困大學生的思想狀況也應受到關注。貧困大學生普遍出身于偏遠山區或者農村地區,家庭經濟狀況不理想,往往受到外界以及自身情緒的影響,心理狀態較易波動。通過對國內不同地區貧困大學生的調研發現,貧困大學生內部出現嚴重兩極分化,一種是從小受到艱苦條件的磨練,精神和肉體都具有堅強的意志,能夠應對各種復雜條件并通過自身努力取得一定成就,這是比較理想且喜聞樂見的狀態;另一種是經過長期的壓抑生活和學習,身心背負高于常人的壓力,久而久之便會出現抑郁、心理敏感以及精神緊繃等狀況,這些問題如不加以解決,造成的嚴重后果比經濟問題更大。

二、促進貧困大學生就業的具體措施

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措施并付諸實施是解決貧困大學生就業問題的迫切需求,對于促進社會和諧穩定,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具有重要意義。當前大學生就業已經成為整個社會熱切關注的話題,該問題的解決也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只有國家、社會、用人單位以及貧困大學生自身共同努力,才能更有效解決這一“社會頑疾”。(一)政府部門應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我國現階段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主張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勞動力作為市場資源的一種也主要靠市場也進行調節。但是市場自身是存在缺陷的,當市場在資源配置過程中不能完全發揮作用時,便需要通過政府的宏觀調控加以彌補,這也充分體現了我國市場經濟的優越性。具體來看,政府部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解決:一是加快產業結構升級,推動第三產業即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借此吸納更多勞動力,從根本上解決大學生就業難題。在區域發展問題上,要重點照顧偏遠山區和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發展農村金融和特色產業,逐漸縮小城鄉差距,保障農民和貧困戶共享經濟發展成果。同時把更多財政資金轉移到農村偏遠地區,支持山區建設,大力建設基礎設施,爭取早日實現全面小康;二是加快大學生就業法律制度建設,目前國內就業市場仍不規范,用人單位亂象頻發,剛步入社會的大學生閱歷較淺,極易上當受騙,這就需要國家通過法律規范來確保大學生尤其是家庭困難大學生的合法權益;三是從戶口、保障性住房建設、社會補貼等角度予以大學生支持,在貧困大學生畢業時可以一次性給予適當補助,破除戶籍限制,在落戶和檔案管理等工作上給予一定的傾斜,簡化大學生落戶手續。(二)用人單位應規范自身行為,做到一視同仁。用人單位在招聘環節必須做到對待所有應聘者一視同仁,不能盲目或者隨意以不正當理由淘汰應聘者。在同等條件下應優先考慮貧困大學生。在入職方面應開設綠色通道對貧困大學生適當優惠條件。或者提前發生1-3個月工資以保證貧困大學生的生活問題。(三)搭建貧困大學生人才服務體系。構建完善的貧困大學生信息數據庫,與學校、企業三方對接,優先推送貧困大學生求職信息,實現貧困大學生與企業雙向選擇。同時也建立企業信息庫,將不良企業拉入“黑名單”,對用人單位形成有效約束。政府部門應堅決打擊違法犯罪行為,嚴厲整頓不良企業,保證就業市場的“風清氣正”。

解決貧困大學生就業難題一直困擾著整個國家和社會,如不加以解決,直接危害整個社會的穩定和和諧,也不利于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因此應從國家、用人單位、貧困大學生個人幾個角度共同努力、各司其職,促進就業,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一個漫長且復雜的工作,是我們黨和國家必須重視的重大問題。

參考文獻:

[1]吳慶.公平述求與貧困治理[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2]楊東平.中國教育公平的理想與現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3]袁振國.當代教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4]張民選.理想與抉擇—大學生資助的國際比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5]沈立人.中國弱勢群體[M].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04.

作者:可佳欣 單位:中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