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小留守兒童健全法制教育思考
時間:2022-04-03 04:02:00
導語:村小留守兒童健全法制教育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加強中小學法制教育是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內容?!吨行W法制教育指導綱要》和全省教育系統“五•五”普法規劃均要求要對學生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法制教育。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村的青壯年勞動力大規模地向城市流動。但是,由于城鄉二元體制的長期存在和農民工自身經濟條件和其它因素的限制,他們只能將自己的子女留在農村,在他人監護下學習、生活,進而出現一個新的群體—農村留守兒童。2008年全國婦聯的《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研究報告》顯示,我國現有進城務工的農村勞動力約1•3億人,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約5800萬人,其中14周歲以下的農村留守兒童約4000多萬,在全部農村兒童中,留守兒童的比例達28•29%[1],農村留守兒童已非常普遍。目前,在國家大力推進義務教育,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加強青少年法制意識的今天,民族地區農村留守兒童的法制教育問題也日漸成為我們所要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G村小留守兒童法制教育缺失現狀
安順市西秀區G村有人口1691人,少數民族人口1294人,占全村總人口的76•52%[2]。該村交通不便,自然條件差,經濟基礎薄弱,收入結構單一,貧困人口較多,多數青壯勞動力常年在貴陽、廣州、深圳等地打工謀生。G村小現有學生324人,其中留守兒童為79人,其中男生42人,女生37人,占全校學生總數的24•38%[3]。據學校統計,相比較正常兒童,這些留守兒童由于長期缺乏有效的監管和引導,65•8%人常常有打架、偷盜、敲詐、逃學等違法違紀現象發生,89•8%的學習成績比較差,10•12%的性格內向,有嚴重的心理障礙,不愿意同外界交流,其中女生占85%,三年級以上學生居多[4]。留守兒童問題是G村小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重點之一,學校也在積極采取措施對這些留守兒童進行引導和管理。目前,該校留守兒童的法制教育缺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道德缺失,行為習慣差,法制意識淡薄
由于父母長期在外難以監管,祖輩對孩子很溺愛,造成孩子自私任性、不尊敬長輩、好逸惡勞等不良品行,上進心、集體榮譽感多有缺失,逆反心理嚴重。他們要么孤僻不合群,顯得懦弱、內向,要么領頭鬧事,滿嘴臟話。自控能力較差,常有違規、違紀,甚至違法行為發生,法制意識淡薄。據統計,學校每學年發生違紀現象學生中,其中留守兒童占85%以上[5]。而非留守兒童學生中,發生這種現象的機率就低。
2、社會辨別能力低,安全隱患較多,極易受到傷害
“留守兒童”失去或脫離家長的適當約束與科學引導,辨別能力低,極易受到不良誘惑與影響。很多兒童由于無人管理或管理不當而與社會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養成了不良的行為習慣,甚至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同時他們遇到突發性事件時自救能力差,傷亡事故時有發生,往往容易被不法分子作為侵害對象,極易受到傷害。據學校反映,在校的留守兒童中,有3名學生經常和社會閑散人員廝混,屢教不改,甚至還違反校規、晝夜上網、和社會閑散人員一起恐嚇敲詐同學。
3、學習成績差,學習動力不足,學法積極性不高
留守兒童大多是和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的。老人們年齡偏大,且大多數是文盲,只能負責孩子的日常生活,在學習上根本無法對孩子進行切實有效的幫助和輔導。他們要承擔家務勞動和田間農活,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孩子的學習和成長。孩子在學校反映出學習缺乏自覺性、主動性、積極性和吃苦精神,作業完成普遍較差,厭學情緒日趨嚴重,學法積極性不高。僅2010年,該校三年級就有3名留守兒童因認為上學無用而輟學。
4、心理障礙多,缺乏正確引導容易導致成長問題
由于遠離父母,留守兒童缺少與父母交流的機會,而老人和孩子的思想觀念有極大的差異,存在明顯的溝通障礙,老人無法顧及孩子的情感變化,時間長了容易引發各種心理病癥,如感情脆弱、缺乏自信、自暴自棄、自我封閉、思想極端等,容易走上違法犯罪道路。有的父母為了補償孩子,給孩子增加零花錢,提供過度的消費條件,養成孩子奢侈浪費、好逸惡勞的習慣。留守兒童由于缺乏正常親情交流,心理障礙比較多,容易養成一些不良生活習慣,缺乏正確引導容易導致成長問題。同時,G村地理位置偏僻,對外交流少,校園文化單調,留守兒童心理問題更為普遍。
二、對農村留守兒童進行法制教育的對策
1、發揮學校在留守兒童法制教育方面的主體作用,逐步建立和完善法制教育機制
由于留守兒童在家庭教育上是不完整的,就迫切需要學校充分發揮自身的功能進行彌補。學校應充分發揮教育主渠道、學校主陣地、教師主力軍的作用關注留守兒童,要調整課程設置,增設心理課程,開展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詢活動,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法制觀。教師要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愛、更多的幫助,堅決制止“管優不管差”的現象。要豐富留守兒童的課外生活,而且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第二課堂”活動讓他們學會自我管理、自我保護。定期與留守兒童外出打工的父母聯系溝通,指導他們開展正確的家庭教育,構建學校監護網。同時,農村中小學法制教育往往是教育工作容易忽視的一個環節。學校可發揮留守兒童法制教育的主體作用,堅持“四化兩結合”工作機制[6],堅持部門責任法制化,法制化教學科學化,教育形式多樣化,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制度化,堅持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相結合,法制教育與心理素質和預防青少年犯罪相結合,逐步建立和完善法制教育機制。
2、以學法為契機,拓展宣傳渠道,強化法制意識
學??梢云刚埛山缛耸炕虬岔槍W院“普法協會”的志愿者作為學校的法制教育老師,定期給孩子們上法律知識課。組織學習《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規,組織觀看省教育廳配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法制教育、安全教育、衛生教育專題資源》、《呵護———未成年人傷害事故處理與預防》、《小小律師》等教育教學光盤。不斷拓展法制宣傳渠道,充分利用宣傳欄、黑板報、壁報、紅領巾廣播室等媒體加強法制教育宣傳,強化法制意識,使學法用法深入人心。讓普法教育走進校園,使留守兒童逐步養成學法、知法、懂法、守法的好習慣。
3、提高留守兒童社會辨識能力,使之自覺遠離違法犯罪
增強留守兒童的自我防范意識,提高他們的社會辨識能力,從而對那些思想不穩定、有潛在違法犯罪意識及有劣跡的學生時刻敲響警鐘,防微杜漸,將一些違法犯罪的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為學生發放普法讀物,組織學生聽法制報告、參觀監獄、看守所、少管所等。請服刑或勞教的青少年現身說法,給他們上警示教育課,讓他們從小就對法律知識有所了解,有清醒的是非對錯觀念,從而進一步遠離違法犯罪活動。
4、提升教師業務水平,增進法制與心理教育能力
學校教師在留守兒童的法制教育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師的思想、行為和個人素質對學生有重要的影響和模仿作用,所以應加強對教師的法制業務培訓。一方面,學校要嚴格把握教師聘用的程序,提升全體教師的法制業務水平,特別要注重教師對法律法規及教育心理學相關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另一方面,要在全校教師中普及法律及心理健康的知識,幫助教師樹立法律及心理健康教育意識。教師要學法、懂法、用法,熟練掌握并運用法律法規,在學科教學中滲透法律法規教育。同時針對留守兒童的實際情況,可借助5月25日大學生心理健康活動、10月10日世界心理健康日、11月20日世界兒童日等活動,開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或聘請安順學院教育管理系相關專業教師進行專題講座,開展學生心理干預和疏導,及時發現和解決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不斷增強學生的法制及心理健康意識。
5、整合社會資源,盡力彌補留守兒童的家庭缺失感
農村留守兒童是農村社會轉型時期,大規模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后出現的一個特殊的弱勢群體。學校要從思想上、辦學理念上加大在法制教育上的投入,樹立學習法律意識“從娃娃抓起”的思想。呼吁社會和政府的大力支持,給與資金和人力上的幫助[7]。組織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積極參與結對幫扶活動,尤其是幫扶民族地區的貧困留守兒童,爭做“愛心媽媽”、“家長”,關心留守兒童學習和成長。利用安順學院大學生志愿者資源,通過共建心理咨詢或教育教學實習基地等形式,擇優挑選大學生志愿者,建立“家長制”。大學生志愿者在空余時間定期去看望留守兒童,或者通過電話、信件的形式與留守兒童溝通交流,使留守兒童感受到“爸爸”“媽媽”的關愛和溫暖,從而彌補留守兒童父母不在身邊的缺失感。
結語
根據《關于加強青少年學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要求進一步加強對青少年學生的法制教育,并提出要完善在校學生知識結構,使法律知識成為各類學校的必修課內容,努力形成從小學到大學的漸進、科學合理的法制教育體系,確保青少年學生在九年義務教育期間完成基本法律知識的普及任務,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青少年學生法制教育網絡,切實維護在校學生的合法權益,預防和減少青少年違法犯罪。留守兒童無疑是青少年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特殊群體是我國城市化、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出現的社會問題,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村大規模的人口流動還將繼續,這種現象將會在一定時期內長期存在,留守兒童的學校法制教育問題依然任重而道遠。
- 上一篇:高中語文教學有效使用多媒體
- 下一篇:剖析語文教學的法制教育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