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學科的法制教育初探

時間:2022-12-19 03:01:41

導語:語文學科的法制教育初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學科的法制教育初探

要讓法制教育自然、適度、有效地滲透于語文教學中

語文教學滲透法制教育作為一種自發行為,在很多語文教師的課堂上也一直存在,只是還沒有把它作為一個明確的教學目標提出來。而要將自發的行為轉變為自覺的建構,就需要更科學、更規范、更有效的設計和實施。語文教學中滲透的法制教育,更多的是一種理念的形成和意識的培養,而不是法律條文的介紹和解讀。因此,教師在滲透法制教育時要將課文情節與生活實際自然結合,啟發學生思考某一現象出現的原因或背景,自然引出現象反映的法制問題,并及時引導學生作出正確的判斷,建立應有的法制意識。例如,在《祝福》的教學中,祥林嫂被婆婆強"嫁"出去這一情節就是典型的法制教育滲透點。在教學時,可啟發學生思考:婆婆為何可以為所欲為?祥林嫂為何無力反抗?如果是在今天,祥林嫂可以怎樣保護自己?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學生自然就會想到法律的問題,而教師適時指出人生自由、婚姻自由受法律保護,而侵犯家庭成員自由、虐待家庭成員的行為都是違法的。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法制意識,也讓學生對祥林嫂悲劇產生的根源有了更清晰和深刻的認識,加深了對文章主題的理解。法制教育的滲透自然而然,沒有突兀之感。滲透的適度就是要讓法制教育順理成章地融入教學過程中,點明即止,不可節外生枝。例如,在《記念劉和珍君》的教學中,游行學生被虐殺這一事實也是一個很好的法制教育滲透點。但需要老師把握好滲透的尺度,要引導學生認識到合法有序的集會、游行、示威是公民的權利,而反動政府虐殺學生的行為不僅是在踐踏生命,也是一種無法無天的行為,點到即止。如果過多的去討論學生當時游行的合法性以及對現實中游行示威的認識,勢必占用過多時間,喧賓奪主,甚至還可能會影響學生對文章主題的理解。適度滲透、巧妙引導,可以讓教學過程推進主次分明、重點突出。有效滲透就是要求教師準確把握課文滲透點所反映的法制問題,通過點撥讓學生產生思考,有效地樹立法制思想,培養良好的法制意識?!缎」钒堋芬晃闹校髡弑硎玖藢π」钒艿膽涯罴扒敢?。這是一個很好的法制教育滲透點,但處理有一定的難度。如果直接指出相關法律法規,很難讓學生留下深刻印象。要做到有效滲透,就要選好角度,讓滲透對學生產生啟迪作用,引起學生的思考。該文的滲透可以從作者的生命觀入手,引導學生認識到動物生命與人的生命的平等地位,糾正某些意識中人可以任意處置自然界生命的思想。然后再引入動物保護的相關法規的思想,讓學生認識到動物生命受法律保護,并思考法律精神里體現了怎樣的生命觀,體現了人與自然怎樣的關系。當學生意識到法律的精神與大師的精神與情感融為一體的時候,法制意識就會陡然增強,遵守和維護法律就很容易變成一種自覺的行為。

要讓法制滲透與語文教學的中心目標巧妙結合、相得益彰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就是要使法制教育成為語文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因為二者之間不應是油水并存的關系,而是水乳交融的關系。例如《游褒禪山記》一文中有作者感嘆古書不存,后世謬傳的遺憾。在教學中即可乘勢引出,為了將來不留下同樣的遺憾,國家才制定了文物保護的法律法規,讓學生既感受到王安石博大的胸懷和強烈責任感,也意識到維護文物保護法律法規的艱巨與光榮。《陳情表》一文中有作者敢犯圣意而決意盡孝的內容。當教師在讓學生體會李密誠摯孝心、感受他超卓人格的時候引出憲法及相關法律,會讓學生更充分地感受到李密超越時代的情懷和思想,也認識到制定相關法律法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文章主題與法制教育合而為一。但如果滲透處理不當,就會出現法制教育與主題的分離。如《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一文中有林沖殺人雪恨的情節。如果處理不當,就會對學生產生誤導。我們對林沖的行為是贊賞的,是因為他是代表人民用暴力反抗黑暗的統治勢力。他的行為是正義的,這是階級斗爭必然采取的方式,但不屬于法律層面的問題。如果教師硬要給林沖的行為尋找合法性依據,那就難免陷入邏輯混亂的境地,讓學生無所適從,甚至可能影響學生對人物形象的正確判斷和對主題的深刻理解。

總之,語文學科滲透法制教育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教師要自覺、主動、規范的設計和實施,但也要避免泛濫,避免因刻意強調法制教育對文學形象和文章主題帶來的損傷。

本文作者:郭先林工作單位:貴州省黔西縣水西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