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法制教育在班主任工作的作用

時間:2022-12-19 03:11:02

導語:淺談法制教育在班主任工作的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談法制教育在班主任工作的作用

1.目前技校學生自身存在的問題

技校學生自我約束力不強,偏執心理比較突出,個別學生產生了“破罐子破摔”的念頭,同學之間相處全靠“哥們兒義氣”,年輕氣盛,遇事不計后果,時常會發生嚴重違反校紀校規的事例。

2.技校學生法制觀念淡薄的原因

2.1社會大環境的影響

現如今,社會犯罪的趨勢面臨犯罪分子低齡化、法制觀念淡薄等問題。技校采取封閉式管理,學校生活是一個相對單純的環境,學生們所接觸的人群相對是很單一的,除了教師就是學生,但是封閉式管理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到了節假日,學生放假休息的時間,難免要和學校外界環境接觸,因此,社會大環境對學生身心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在技校學生與校外環境的接觸中,看到的是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隨著科技的發達,手機的普及、網絡游戲的出現,校外世界對學生有多大的誘惑力是不言而喻的。據調查表明:技校生的手機普及率在90%以上,而手機最多的用途除了發短信、打電話就是掛QQ聊天和瀏覽網頁;而技校生節假日休息的時間,往往都在網絡游戲中度過,網絡游戲往往會涉及暴力。長期接受這些暴力信息的學生,遇到一件事情首先考慮的是以暴力方式來解決。如打架斗毆,校園暴力,長此以往發展下去,會導致刑事案件的發生。

2.2家庭小環境的影響

第一,溺愛、粗暴對待對技校生的影響。一方面,現在的家庭獨生子女率在逐年升高,家長往往對子女采取的是一種百依百順、過分溺愛,即使孩子在犯錯的時候家長采取姑息遷就、聽之任之的態度,使孩子從小養成了自私任性、好逸惡勞、驕橫霸道、自我中心的不良性格和行為習慣。孩子自身素質得不到正常發展和提高,不讓孩子在適當的年齡理解和接受相應的法律知識,只會導致青少年犯罪機率的提高。另一方面,與溺愛正相反,有些家長發現孩子犯了錯誤后,無視子女正常的自尊和獨立的人格,對他們動輒打罵。家長的舉動給子女提供了學習模仿的榜樣,很容易使他們形成殘忍、粗暴、好斗的性格,形成把暴力作為解決問題的方式的觀念。引發、強化了子女的逆反心理,造成子女和父母情緒對立、互不信任的局面。他們在心理上視父母為敵,在別有用心的教唆犯的引誘、威脅下,容易墮落成罪犯。第二,留守、單親家庭對技校生的影響。部分單親、留守家庭,家庭的殘缺,是青少年犯罪的“催化劑”。父母離異或父母長期在外打工,疏于管理和教育,極易導致未成年人放任自流,誤入歧途。另外,由于家庭結構不完整,青少年長時間得不到家長的管教和關愛,導致家庭成員間的情感交流失衡、人際關系冷漠,青少年很容易形成孤僻、冷漠、自卑等不良性格,沒有一個自我約束的習慣。他們在家里得不到愛和精神生活的滿足,往往會向外尋求精神支持和寄托。這樣,由于他們心理尚未成熟,社會經驗不足,在不良環境的影響和壞人的教唆、引誘下,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3.如何將法制教育融入技校教育

3.1法制教育對青少年培養的重要意義

學好法律知識、養成守法習慣,對青少年而言意義重大。一方面,青少年缺乏生活經驗,辨別是非能力不強。通過學習法律知識,可以清楚地知道國家提倡什么、保護什么、反對什么、禁止什么,從而做到依法辦事,依法律己,養成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另一方面,學好法律知識,是青少年行使公民權利和履行公民義務的需要。只有學法懂法,才能守法、用法,培養和樹立牢固的法制觀念。

3.2將法制教育融入班主任管理工作中

第一,將學生素質提升到一定層次。技校學生自身素質較差,這是不容置疑的現狀,這就要求教師在教授科學文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同時,克服技工教育的“低層次”教育的觀點,把教育和社會市場經濟掛鉤,不是把技校生單純的作為勞動力來培養,而是在教書的同時注意育人,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價值觀。技校生的道德知識不會在腦中自然形成,只有班主任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方式灌輸給學生,和學生交朋友,以平等的心態幫助學生處理問題,既要有制度去管理,又要用情理去感化他們。對有不良行為習慣的學生,要不斷糾正他們的行為,幫助學生分析各種事物之間的關系,認清自己在學校所要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從而引導他們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第二,將法制教育與德育有機結合。德育是塑造學生心靈最基本的系統工程,把德育放在學校工作的首位,是辦好技校培養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證。加強德育工作,是每位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班主任更應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將法制教育滲透到德育工作之中,適時的將法制教育與德育有機結合起來。俗話說:“為人師表”,這就說明教師必須處處起到表率作用,給學生以正面和積極的影響。第三,將法制教育融入班主任工作。①日常教育與主題教育相結合。在學生遵照《日常行為規范》的同時,針對“法制教育”主題,通過開展班會課、素質教育課、出黑板報、校報、法律知識競賽等形式,不但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而且能讓學生在活動中不知不覺地掌握和接受各種法律知識,從而減少觸犯校規和在校外犯法的機率。②校內教育與社會教育相結合。在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的同時,不斷挖掘有利于青少年成長的社會教育因素。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結合,此外可以充分利用寒暑假時間通過開展一些社會實踐讓學生充分了解社會,增強奮發圖強的精神。③被動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在對學生灌輸法律常識的同時,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的主動積極性。讓學生在班會課和素質教育課經常分析案例,展開討論,從中總結出經驗教訓。逐步培養學生主動分析處理事情的能力。

本文作者:成怡工作單位:江蘇省南通職業大學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