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發展分析論文

時間:2022-02-04 10:10:00

導語:高等教育發展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等教育發展分析論文

一、我省高等教育發展現狀和隱憂

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發展,我省高等教育覆蓋面不斷擴大。普通高等學校從1990年的37所發展到2002年的62所;招生數從1990年的1.98萬發展到2002年的12.25萬;在校生數從1990年的6.24萬發展到2002年33.01萬人。有效緩解了教育供求矛盾,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有力地支持了經濟增長。

我省人口多對高等教育需求規模大,雖然政府對高等教育非常重視并傾注了很大努力,但因財力薄弱、投入不足,與發達地區相比,與我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相比,還存在著比較大的差距。2002年,我省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只有12.5%,低于全國14%的平均水平,大部分學子難圓大學夢,而北京、上海和江蘇等地區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分別達到45%、51%和20%以上,已經或開始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由于高等教育普及率低,嚴重制約了我省普通高中的發展。2002年全省普通高中招生數30.3萬人,在校生77.2萬人;全省初中畢業生92.5萬人,在校生329.9萬人。也就是說只有不到1/3的初中生能進入普通高中就讀。上大學沒有希望,為什么要上高中呢?再加上高中教育不是免費義務教育,收費相對較高,因而致使很多學生特別是農村初中學生過早地進入社會去謀生。高等教育投入大、亟待發展,義務教育也不容忽視。由于我省經濟實力較薄弱,財力有限,農村中小學校舍又經常遭受水災損壞,在義務教育投入上往往力不從心,不少農村中小學設施急待改善。

由此可以看出,高等教育發展的滯后,引發了一系列的教育困境。這種狀況如不得到根本改變,不僅我省人口素質難以提高,而且必將大大削弱了我省綜合競爭力,阻礙我省經濟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

二、確立我省高等教育優先發展目標

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后,全國各地都在制定本地的教育發展目標。據了解,全國的高等教育目標平均水平是: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23%左右,2020年達到32%。北京、上海、江蘇等省市提出的教育目標均大大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010年以后這些省市高等教育開始進入大眾化時代。我省教育應確立什么樣的目標?筆者認為,我省應堅定不移地實施高等教育優先發展目標,不僅要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而應向上海、江蘇等發達地區的高等教育目標看齊。建議我省高等教育優先發展目標為: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40%;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60%以上,教育規模、質量、結構接近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在知識經濟崛起的時代,社會生產力結構從體力勞動為主體的結構日益向以腦力勞動者為主體的結構轉變,知識、信息和技術更是形成企業乃至國家核心競爭力的主體。要實現我省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的目標,必須依靠科技和教育,必須從教育做起。換個角度看,省際之間的競爭,實際上是省際之間一代人與一代人之間的競爭,雖然我現在比你落后,但只要通過教育提高我省人口的素質,下一個二十年就不一定會輸。雖然我省經濟實力比北京、上海等發達省市還有著較大差距,在擬定經濟發展主要指標上不能盲目求快、不切實際,但是政府在制定我省教育發展目標時,一定要有戰略眼光和超前意識,決不能囿于自身的經濟能力,喪失一代人又一代人的發展機遇。相反,越是經濟落后于人,越是要不惜血本投資教育,羸取下一代人平等的起跑線。我省是個經濟欠發達省份,人均資本、科技水平、勞動力素質、經濟實力以及相關政策環境等與沿海發達省份相比在較長的時期內仍將處于劣勢地位,如果按常規的發展思路,把有限的資金投入分散到各個處于比較劣勢的產業領域,一、二十年內很難縮小與發達地區的差距,更談不上競爭優勢。如果把更多的資金投到教育上來,著力于提高我省人力資源素質,具體地說,通過高等教育優先發展,擴大高等教育規模,帶動高中教育普及,逐步推進十二年義務教育實行,預計經過20年左右將會確立起我省人才競爭優勢。有了人才優勢,也就會逐步確立起我省科技優勢、產業優勢、經濟優勢等。

三、實現我省高等教育優先發展目標的政策取向

根據我省人口主管部門的預測,預計我省在未來20年內,年平均出生人口85萬人左右,不考慮人口機構增長,2010年和2020年,我省應接受高等教育的適齡人口為340萬人左右(85*4)。按我省高等教育優先發展目標測算,2010年和2020年,高等教育在校生規模應達136萬人和204萬人。我省高等教育現狀距此還有很大差距,亟待加大投入、加快發展。

我省人口多,底子薄,超常規地發展高等教育,政府心有余力不足。初步估算,按我省現有標準新建一所2萬在校生的大學,土地、校舍、教師工資等支出投入約30多億元(具體測算見后),到2010年和2020年分別需要增加100萬和170萬在校生規模,估算分別需要投入1500億元和2550億元。這么巨大的投入,僅靠政府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實現我省高等教育優先發展目標的關鍵在于加大高等教育改革開放力度,吸引社會資金興辦高等教育,加速推進高等教育產業化進程。

四、我省高等教育產業化的經濟分析

高等教育應不應該產業化,能不能產業化,現在仍還有不少爭執。從美國等發達國家來看,高等教育尚不屬于義務教育范疇,其經費主要是學費、捐助和拔款,高等教育辦學并不是由政府包攬?,F在我省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將來省的財力增強了,也可實行十二年義務教育,甚至免費高等教育。但在目前,我省連高中階段教育都無力普及,如何有力量包攬高等教育呢?如果強行這么做,不引導民間資本興辦高等教育,只會加劇高等教育的壟斷,只會使我省大部分適齡學子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延誤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發展機遇,將會大大削弱我省人力資源競爭力,進而削弱我省科技競爭力、產業競爭力,阻礙我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的實現。由此看來,在政府無力提供免費高等教育的情況下,積極引導民間資本興辦高等教育,滿足我省巨大的、潛在的教育需求是十分迫切的大事。

高等教育產業化就是通過市場化的辦法引導民間資金興辦教育,辦學者的直接目的是為了賺取利潤,但在客觀上促進了我省高等教育發展。高等教育產業化受到質疑的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認為私人興辦教育是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會導致高收費讓廣大學子上不起學、會誤人子弟等。筆者認為,高等教育只有通過充分市場化,增加供給規模,才能徹底打破我省當前高等教育需求遠遠大于供給而造成的壟斷局面。供給增加了,供給方即辦學者之間競爭充分了,將會壓縮供給方的利潤空間,并趨于形成全社會的平均利潤率,促使高等教育價格降低,同時也促使供給方主動提高教育質量,減少冗員,改善教育設施環境。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很多高檔消費品如彩電、空調、手機等,一開始也是價格高得讓普通人消費不起,經過市場化和充分競爭以后,不也都“飛入尋常百姓家了”嗎?高等教育也是商品,完全可以借鑒市場化的辦法去發展。只要充分開放高等教育市場,鼓勵競爭并采取適當措施,高等教育產業化不僅是完全可行的,可以較快地擴大我省高等教育規模,提升我省人力資源素質,確立我省人才競爭優勢。

高等教育產業化會不會一定因導致教育價格大幅度上漲呢?筆者從我省現有的教育統計資料對高等教育進行成本分析得出,并不完全是這樣。

依據下表,并根據我省實際情況,粗略測算出民辦高等教育生均成本,與我省高等教育現在的收費情況做簡單的比較,雖然不完全準確,但也能說明問題。

各類普通教育在校生專任教師專任教師平均工資生均校舍面積

(萬人)(萬人)(萬元)(平方米)

高等教育332.111.530

高中教育77.23.721.15.4

初中教育329.913.631.15.4

小學教育687.527.200.953.5

按照資本論簡單再生產模型,教育投入分兩大部分,一是不變資本產,即馬克思定義的“C”部分,包括土地費用、校舍、操場、綠地、維修、水電費等;另一部分是可變資本,即“V”部分,主要是教師工資支出。測算每年的教育總成本,要把土地成本和校舍成本按使用年限平均(一般按50年)分攤。假設興辦一所20000在校生規模的大學,按我省現有的平均水平和相關比例測算每年生均成本如下。

校舍建筑面積20000*30=60萬平方米

建筑平均造價按1500元/平方米算

校舍總投資約9億元。

學校占地面積60萬平方米*3=180萬平方米(約合3000畝)

征地及平整費用按10萬/畝計,需要投入30億元

專任教師人數20000/15.65=1278人

專任教師工資1278*1.5萬元=1917萬元

每年總成本(90000+300000)/50+1917=9771萬元

生均年負擔教育成本9771萬元/20000約5000元/人。

加上支付給投資者10%的年利潤,生均年學雜費5500元/年

我省的一些相當規模的大學,今年生均收費已接近或超過了這個標準,發達省市的一些大學年收費有的超過萬元。這些公立大學固定資產有財政的無償投入,土地無償劃撥,工資國家拔付,為什么收費還如此之高呢?究其原因主要原因是冗員過多、工資水平過高、投資效益低下、管理不善等人為地造成高等教育成本上漲。不引入市場化的辦法,聽之任之,必然導致越來越多的學子上不起大學,國家越來越多的投入也滿足不了對高等教育的需求。

通過鼓勵民間資本興辦非義務教育,以解決政府資金投入不足問題,世界上有不少成功的先例。六七十年代以來,日本和亞洲四小龍都是在自然資源和資金相對短缺的條件下,通過政府辦學和私人辦學并舉,廣泛吸納企業和受教育者家庭的資金,超常規積聚人力資本,高速度提升人力結構,創造了教育超前于經濟發展的東亞模式,并以此為支撐,實現了經濟騰飛。日本、韓國和我國的臺灣地區的高中與大學教育,原來都是以政府舉辦的公立學校為主體的。為了將政府有限的財力集中于義務教育,它們分別從六七十年代起,制訂私立教育法規,在非義務教育階段大力扶持非政府辦學,大規模發展私立高中和私立高等學校,用較短的時間實現了高中階段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大眾化。目前,日本、韓國和我國的臺灣地區的高中階段在校生總數中,私立高中都占半數左右;普通高等學校在校生總數中,日本、韓國和臺灣地區私立大學都占了大多數(其中,日本占73%,韓國占75%,臺灣占70%)。

總之,只要有利于積聚更多的教育資金、有利于解放高等教育的生產力、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滿足老百姓對其子女接受更多、更好教育的需求,實現科教興皖,我們就應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和手段,調動社會力量投資、集資辦學和億萬人民群眾投資子女教育的積極性,走出一條超常規發展教育的道路。五、實現高等教育優先發展目標的對策

推進我省高等教育產業化進程,實現高等教育優先發展目標,需要政府爭取和制定相關政策,從引導民間資本興辦教育和增加廣大學子對高等教育有效需求兩個方面給予大力扶持和推動。

1、積極向國家爭取高等教育改革試點,放寬普通高等教育辦學條件、簡化審批手續,將興辦普通高等教育審批權限下放至省級。允許和鼓勵獨資、外資和社會團體興辦民辦大學。允許民辦大學遵循民辦企業的經營原則,可以倒閉、兼并、租賃,尤其是應該允許民辦大學承包、租賃和并購公立大學。只要具備高等教育辦學條件,能保證教育質量的,經專家評審通過后,省政府予以批準興辦,享受與公辦高等教育同等待遇。對符合我省人才培養方向的,省政府在土地劃拔、稅費減免等方面給予優惠。這項舉措實施好,一是可以迅速地擴大我省高等教育規模,不僅可以滿足省內學子需求,也可以吸引外省學子來我省上大學,有利于發展高等教育產業。二是拓寬了吸引利用外資的領域。由于投資高等教育收益長期穩定,我省很多地區環境宜人,土地價格低,必將吸引大量省外、國外資金來我省興辦高等教育,預計到2010年能吸引投資2000億元左右(約合240多億美元),我省沿江、皖南地區將興起大學城建設高潮,也有利于促進我省旅游文化產業發展。三是有利于增加就業。如到2020年高等教育規模達204萬,按現行的專任教師比例,需要增加11.3萬大學教師崗位,高中階段教育普及后,將增加約13萬教師崗位。同時由于教育年限延長,進入社會就業的青年將大為減少。這樣,一方面就業崗位增加,一方面就業人數減少和就業時間延緩,社會就業矛盾將得到緩解。四是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高中教育的普及,有利于徹底摒棄應試教育,提倡素質教育,真正把發掘人的潛力、培養人的創新能力、提高人的素質而不是應付考試作為教育的核心內容。

2、建立我省高等教育助學信用機制。通過引導民間資本興辦高等教育,擴大了供給,同時還要擴大有效需求。雖然大部分學子都有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要求,但由于我省很多農村學子家境困難拿不出學費,形不成有效需求,也會抑制供給。建議由銀行設立低息長期助學基金,只要進入高等院校就讀至畢業,學生以個人信用擔保,由銀行支付全部教育費用。畢業生工作后,十年內償還銀行助學費用及利息。以我省現行的學費水平,每個學生完成四年高等教育所需銀行助學費用約2萬元左右,只相當于畢業生工作兩年的工資,分年償還不會有什么大的困難?,F在畢業生畢業證都已做到了網上查詢,可以將畢業生貸款信息也輸入其中,成為其個人信用的一部分。如不按時還款,將會影響其個人信用,也會影響到其工作和求職。對因不可抗力導致的不能償還助學費用的,或國家需要畢業生到特定崗位工作的,由國家負責償還。

3、建立適應市場化的高等教育辦學體制。民辦大學是世界潮流,也是教育產業化的重要動力。民辦高等教育成功的關鍵在于保證教育質量,防止"短、平、快"的"快餐辦學"。因此,要鼓勵民辦大學建立全新的辦學體制,實施"四化",即經營企業化、機制市場化、范圍全球化、課程設置自主化。鼓勵省內民辦大學與海外學人所在外國大學合作辦學,是造就我省民辦高等教育辦學優勢的重要舉措。如通過聯合辦學,我省民辦大學的??飘厴I生可以到美國大學繼續深造兩年,完成本科學位;省內民辦大學也可以考慮成為美國某大學的分校,專門負責大學本科前兩年的基礎課學習,后兩年將赴美國大學本部繼續學業,最后在美國畢業。也可以完全以中國為基地,由美國大學規定必要的教科書、設計國際流行的課程、選派美國教授任課,最后學生在中國拿美國大學文憑,不出國也能拿到美國文憑等。有了這些合作辦學模式的突破,我省民辦大學一定能在不遠的將來迅速發展壯大。另一方面,鼓勵采取學分制,只要完成相關專業學分,不論分幾個學校續讀均承任學歷,這樣可以促使高校開展競爭和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