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高效課堂的必要因子

時間:2022-03-26 02:57:00

導語:透析高效課堂的必要因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透析高效課堂的必要因子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察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新的評價理念認為:“評價是與教學過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過程。評價被用來輔助教育,是教與學主要的、本質的一個組成部分,貫穿于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教師在課堂上抓住時機進行有效的評價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從而實現課堂質態的良性循環,使課堂因有效評價而高效精彩。

一、要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

新課改倡導課堂從雙邊活動向多邊互動轉變。課堂上不僅有學生之間的評價、師對生的評價或生對師的評價,還要有小組間的群體評價。無論運用哪種評價,都要讓評價最大程度發揮激勵促進功能。

1、自我評價,反思提高。

例如:我校宋桂琴老師執教《美麗的丹頂鶴》,在讓學生帶著自己的感受讀了第三節后,宋老師問:“你對自己的朗讀滿意嗎?”學生此時積極反思自己的朗讀中存在哪些優點,還有哪些不足,需要怎么進一步學習改進。這樣的自我評價效果自然比通過他人指點得到的效果要好得多,同時不難看出這對培養學生的自我反省意識也有好處。接著宋老師又說:“你想聽聽老師的建議嗎?”這樣不僅僅是學生自己在評價中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引導他們愿意去思考,在思考中逐步提高自我。

2、生生互評,生長悟點。

我校陳蘭老師執教《小稻秧脫險記》,在教學“警覺”這個詞語時,讓學生試讀句子,問:“你覺得他讀得怎么樣?”“你覺得應該怎么讀?”“誰會讀出‘警覺’?”在反復的評價矯正中,學生讀得入情入境,如此,不僅理解了詞語,更加深了對句子的理解。

3、師生互評,滲透指導。

我校黃菲菲老師執教《家》,黃老師出示“藍天是白云的家”,范讀后讓學生評:“你覺得老師讀得怎么樣?”有的學生說老師讀得很有感情,有的學生說老師讀得很美。老師袒露自己讀得美是因為在讀的時候頭腦中想象到了這樣的畫面。評價中不經意滲透了朗讀指導,也為下面學生成功的朗讀奠定了基礎。

二、要注重評價形式的多變

1、以問促評。

如蘇教版第12冊課文《會椋鳥》中有這樣一段:

“先回來的鳥在林內不停地鳴叫,好像在互相傾訴著一天的見聞和收獲,又像在呼喚末歸的同伴和兒女;后到的鳥與林中的鳥互相應和,邊飛邊鳴,很快找到自己棲息的住所,與熟悉的伙伴會合。

老師往往會設計這樣的問題啟發學生想象鳥兒歸林時的歡快的情景:“同學們,這些鳥在傾訴什么?怎么呼喚?應和又是怎樣的?如果你們就是那些歸林的鳥,你們又會怎樣傾訴、呼喚、應和?”學生一通想象發言后,老師往往大加贊揚一番就結束這個環節的教學了。但有經驗的老師可能會作出耐人尋味的提醒型的評價:“明明是鳥兒在鳴叫,為什么說是在傾訴、呼喚、應和呢?”通過巧妙的評價將課文的學習引向深處,使這段話的內涵更豐富了。

2、以行代評。

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通過贊許的表情、肯定的眼神、親切的撫摸等體態語言給學生鼓勵,適時刺激學生的興奮點,使少數學生的無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轉變,關注全體,凸顯課堂人文和諧,使課堂始終呈現高效。

3、以物獎評。

教師要善于把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相結合,運用多種變化的獎勵方式,營造良好的心理氣氛,充分發揮獎勵的激勵作用,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學習動機。

三、要注重評價語言的多彩

1、評價語言真實坦誠。

不要使用一味的“你真好”、“你真棒”、“你真行”、“真會讀”、“真了不起”等籠統評價語言,要讓評價語言具體:好——好在哪?棒——怎么棒?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惟獨從心里發出來的,才能打動心的深處?!庇纱丝梢姡瑹o論什么樣的評價必須動情。在教學中運用評價應以事實為依據,善用語言,激發學生長久的、內在的積極性,善于發現值得鼓勵的地方,避免廉價的表揚,不能毫無根據地妄加評價。教師要遵循嚴謹審慎、實事求是的態度,針對不同的學生應有不同的評價,做到既不傷其自尊,又能指出不足,讓學生能揚長避短、發展特長、張揚個性。

2、評價語言寬容賞識。

特級教師于永正在一次公開課上不經意地讓一位男同學讀課文,這位同學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而又聲情并茂。于老師聽完他的朗讀后主動走上前去,微笑著和這位男生握手,并真誠地說:“你讀得太好了,播音員也不過如此。在讀這篇課文上,我不如你,我和同學們想再聽你朗讀一遍。”話音未落,聽課的老師和同學報以熱烈的掌聲,這掌聲是送給精彩表現的學生的,更是送給對學生進行真誠評價的于老師的。

3、評價語言具有導向作用。

一位老師執教《太陽是大家的》,在學習第三節后評價:“你說出了圖中沒有的,真會想象?!边€鼓勵學生:“把想說的內容寫下來,那么你也成為了一位小詩人。”這樣的評價是老師認真傾聽了學生的發言后,抓住其中的亮點有感而發的,點明了發言的價值所在,起到了導向作用。學生能從心靈深處體會到成功的快樂。靈活運用評價標準,給學生一個自由思維的空間,就能使學生對文本形成更深刻的理解。